日本至今难以驱散“广场协议”阴霾
张玉来
2025年是“广场协议”签署40周年。日本国内虽然对该协议褒贬不一,但它成为日本经济随后“急转直下”的重要节点却是普遍共识。如今,美国政府单边主义、保护主义言行加剧,美国国内和国际舆论场上都出现了有关“海湖庄园协议”或第二次“广场协议”的猜测与讨论。正是在这种山雨欲来的气氛中,日本当年签署“广场协议”的经历和教训再度引发关注。
首先,“广场协议”是日本面对贸易摩擦激化而被迫向美妥协的产物。1984年,美国国会审议《贸易与关税法》修订案,试图对日本施加进口限制等贸易保护主义措施。在谈判中,美方要求日本降低144种商品关税、解决通信器材贸易失衡问题、扩大进口美国商品等。为了降低对美贸易顺差,日本承诺全面废除工业品进口关税、扩大相关产品进口并推进金融自由化等。即便如此,美国还是针对日本香烟和皮革采取“特别301条款”调查。在此背景下,美国又要求日本配合干预美元升值问题。
其次,在“广场协议”中充当急先锋角色导致日本所受冲击最为严重。1985年9月,美国、日本、西德、法国以及英国的财长与央行行长在纽约广场饭店签署“广场协议”,其中规定五国联合干预外汇市场,诱导美元对主要货币“有序贬值”,以此来解决美国的巨额贸易赤字等问题。该协议仅维持了一年半左右,由于联合干预造成美元过度贬值,1987年2月,六国(加拿大后来加入其中)又在法国匆忙签署《卢浮宫协议》,目标是稳定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市场。在此期间,日元升值幅度高达116%,马克、法郎和英镑分别升值102%、76%和75%左右。
第三,随着“广场协议”之后日元大幅升值,日本“泡沫经济”加剧。签署“广场协议”后不久,日本内阁就通过了相关政策方案,寻求推进国内投资、稳定日元升值、扩大内需等。随之而来的就是日本国内投资规模骤然创下新高,日本央行依然通过下调利率支持投资,这一系列做法很快引发财政问题,日本官方财政缺口不断扩大。某种意义上说,当前困扰日本的头号难题——政府债务问题,也是源于40年前的“广场协议”,这个问题在随后日本“失去的40年”中没能得到有效解决。
第四,“广场协议”后的日元升值导致日本经济结构发生巨变,日本大量企业为了降低成本而将生产基地转向海外。1990年之后,日元升值问题愈演愈烈。虽然在“广场协议”签署前,一些日企就已迈出对外投资步伐,但规模还比较小,以对美投资为例,直到1978年才达到10多亿美元,1984年也不过33.6亿美元。但在“广场协议”签署后,这一数据迅速攀升,1985年突破53亿美元,1986年突破100亿美元,1995年更是跨过200亿美元。日企速度过快、规模过大地投资美国等海外市场,导致对内投资不足,这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日本国内“产业空心化”问题。过去几十年来日本GDP徘徊不前,部分原因也在于此。
基于这样的历史经验,如果美国提议商签第二次“广场协议”,日本会答应吗?相信东京不会重蹈覆辙。按照一些经济学家分析,日本经济至今仍未彻底驱散当年“广场协议”的阴霾。正因如此,最近有关第二次“广场协议”的风声一起,一些心有余悸的日媒立即开始表达担忧。世界其他国家会接受吗?答案想必也是否定的。一方面,日本当年签署“广场协议”的历史教训足够惨痛,不仅会让日本引以为戒,也会提升其他国家的警惕;另一方面,当今世界格局复杂演变,美国内外行为方式充满不确定性,即便日本这样的盟友,也难再为美国利益而牺牲自身“国运”。另外还有重要一点,就是所谓“美元升值可以抵消物价上涨”等说法根本站不住脚。照此逻辑,推动旨在诱导美元贬值的第二次“广场协议”,实际上也并不真正符合美国自身的利益。
原文链接:https://hqtime.huanqiu.com/share/article/4M7O5gLMpIx
审核:韦承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