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师范大学教授 谭汝为
地名是一定的社会群体为特定的地域所约定的专有名称。地名不是纯粹的地理现象,而是典型的社会现象和文化现象。地名是人类活动的产物,是约定俗成的语言符号,也是地域文化的典型体现。地名是地名学研究的对象,也是社会语言学所要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
地名研究有三个基本方面,即语言方面、地理方面和历史方面的研究。地名是由语词构成的,从词汇学、词源学、语法学、语音学、语义学、文字学等角度入手,对构成地名的词语进行分析,进一步研究地名的语源、语音、含义、字形及其演变,对于地名的正名、正字和正音工作大有裨益。对保留在地名中的古汉语成分进行研究,可以帮助我们推论古汉语的特征。对地名中方言词汇进行研究,可以帮助我们确定方言的分布界限和词义。总之,从语言层面开展地名研究,可以为探索民族分布、迁徙、心理、习俗、信仰等,提供翔实的历史资料。
天津市共有各类地名约4万个,其中政区、村落地名约占40%,城市街巷名约占40%。〔1〕(P7)街名是城市凝固的自传,从天津街名的历史演变中,可使我们领略中国近代史的风雨烟云,引发沧桑感,激发爱国情。本文拟采用语言分析法,对天津地名进行阐释性的研究。
1、从语音学角度分析天津地名
1.1地名特殊读音
因受方言影响,有不少天津地名存在着特殊的地方读音,如水阁大街、县阁、玉皇阁、铃铛阁、北阁、南阁等地名中的"阁”字,不读gě,而读gǎo。
再如"港”字,在天津新港、北大港等较大的地名,或香港路、香港大楼等借用地名里,"港”读为gǎng;而在双港、小港等较小的地名里,"港”读为jiǎng。再如北辰区宜兴埠的"埠”字,规范读音应为bù,天津人却习惯性的误读为fǔ;"东甡里”的"甡”字,应读为shēn,天津人却习惯性读为shēng。这是历史形成的状况,无法改变。〔1〕(P9)
1.2地名多种读法
天津一些中间带"家”字的老地名,往往有两种或三种读法,比如田家庄、刘家庄,侯家台、姚家台,霍家嘴、梁家嘴等三字地名,第二种读法是:去掉中间的"家”,末尾加儿化,读为——田庄儿、刘庄儿,侯台儿、姚台儿,霍嘴儿、梁嘴儿等;第三种读法是:去掉中间的"家”,末尾加"子”,读为——田庄子、刘庄子,侯台子、姚台子,霍嘴子、梁嘴子等。
再如陈家沟、马家口、吴家窑、黄家花园、石家大院等地名,在读时应儿化,但不能去掉"家”字——陈家沟儿、马家口儿、吴家窑儿、黄家花园儿、石家大院儿等。有些地名可以去掉"家”字后,加儿化,例如佟家楼、唐家口、姜家井等也可读为——佟楼儿、唐口儿、姜井儿等。
1·3地名读音变异
有些地名经过民间的口耳相传,会产生谐音变形,如红桥区梁家嘴,原是南运河的一个河湾,清朝康熙初年,这一带的漕运和商业都很发达。传说漕运船工彦、赵两姓人家始建窝棚落居于此,后形成村落,初名两家村。后因地傍河湾,状如嘴形,故改称两家嘴。后讹传为梁家嘴,这是天津方言口语发音迅捷顺畅之使然。
另如吴家窑,相传明永乐年间,有五户人家在此烧窑制砖,渐成村落,初名五家窑,后讹传为"吴家窑”。鲍公祠胡同建于明嘉靖年间,原名报功祠胡同("报功祠”是为纪念明朝天津道毛恺所建),后讹传为"鲍公祠胡同”。北辰青光乡建于明永乐年间,原名青沽港,但因天津人习惯把"沽港”这两个字急读为一个音——"光”,于是青沽港就成了"青光”。西青南里八口位于赤龙河西岸,明朝初年南姓来此定居,因村东有河口,故村初名"南流口”。后因村边围一道篱笆墙,只留一个出口,村名遂俗称"南篱笆口”,后谐音演化为现名"南里八口”。
1.4谐音地名
河北区狮子林大街西段原有里巷名施磨厂。清末此处原为粥场,俗称施馍场(就是向难民施舍馍馍的机构),后谐音讹为施磨厂。民初粥场关闭,施磨厂则演化为里巷名称了。1998年拆除建楼,现名嘉海花园。新华路中段有华卫里,这个"华卫”,其实是法国人华维的谐音汉译。1922年~1924年,法国人华维出资在此建房成巷,供法国领事馆人员居住。河北路南段有林东大楼,1919年建造,因座落在威灵顿路(今河北路)上,取"灵顿”谐音,命名为林东大楼。新华路北段有集翔里,始建于1882年,取"吉祥”谐音命名。西安道西段有义达里,1931年在此建造了12所房屋,十二个为"一打”,故取其谐音命名。马场道南段有繁秀里,1947年由天津海关建成,初名海关大院,1966年改名为"反修里”,1982以谐音改为繁秀里。
1.5地名谐音改造
红桥西于庄原名西鱼庄;河西灰堆原名灰堤,土城原名"土塍(音chéng)围村”,贺家口原名河闸口;南开西湖村原名徐胡圈,河东娄庄子原名楼庄;西青王兰庄,原名王来庄;北辰喜逢台,原名栖凤台;宜兴埠初名渔家铺,后取吉庆有余之意改称余兴埠,最后定名为宜兴埠;西青梨园头,原名梨园坨;静海大瓦头原名大洼头,王二庄原名望儿庄等。
对原有的粗俗地名加以改造,是城市管理(包括地名管理)工作逐步走向规范化、现代化的具体的体现,是城市居民文化素质和审美品位提高的标志,也是城市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
2.从语源学角度度分析天津地名
2.1天津别名考
天津有多个别名,如津沽、沽上、海门、津门、三津、海津、海上等,形成别称系列。
津沽,源于天津七十二沽。天津为九河下梢,号称七十二沽,如塘沽、汉沽、葛沽、咸水沽、丁字沽、大直沽等。其实"七十二”并非确数,只是泛称而已。所谓"津”,就是渡口;所谓"沽”,就是傍水之聚落。天津历史曾名直沽,母亲河——海河古称沽水,可见"津”与"沽”之密不可分。"津沽”并称,顺理成章。
天津文人在诗文书画上常署名地望为"沽上”,津门十景"沽水流霞”,是对海河风光的艺术概括;"沽上”就是海河之滨的意思。
"海门”指海河入海口的自然地势,后成为天津别称之一。明代天津八景有"海门月夜”,天后宫匾额题词亦为"海门津筏”。
众水汇聚,逶迤至津,河海会流于此,故名"津门”——这是从自然地理角度的诠释。海防重镇,漕运枢纽,护卫京师,故名"津门”——这是从政治军事角度的注解。"津门”是目前使用频率最高的别名。
"三津”亦有两解——北运河、南运河在三岔河口交汇为海河,是为"三津”;天津卫与天津左卫、天津右卫,三卫合一,故名"三津”。天后宫有"佑卫三津”和"三津福主”的匾额,南门外大街有"三津磨房同业公会”和"三津胡同”,可见此称由来已久。
"海津”之称,道出天津临河濒海的地理特色,加之元朝在此曾设"海津镇”,故谓。"海上”之别名,泛称海河下游一带,意为"渤海之滨”。
2.2天津市区名考
对地名进行语源考释,是一项很有意义的地名学研究工作,同时也是词汇学和语源学的研究课题之一。和平区因和平路而得名。和平路是海内外驰名的商业街,1905年修建,全长
以海河为座标产生了三个区名——河东区以位于海河之东命名;河西区以位于海河以西命名;河北区因位于海河北侧命名。南开区在天津城区西南部,天津旧城(俗称"城里”)就处于该区的东北部。1956年命名为南开区。所谓"南开”,就是天津旧城迤南的开洼地之意。红桥区在天津城区西北部,1955年以界内横跨子牙河的大红桥而得名。
塘沽区东濒渤海湾,因区政府所在地"塘沽”而得名。汉沽区原为河北省唐山专署所辖市,1962年撤市置区,归天津市。"汉沽”原为蓟运河东岸小盐河畔一村庄,自古为产盐之地,东汉末年凿河以运官盐,当地称水为沽,因朝代(汉)与河(沽)而得名。大港区地处天津市最南部、渤海湾西岸,1979年成立,因境内有北大港而得名。
天津还有4个新区。东丽区在城区东侧,位于海河北岸,原名东郊区,1992年更名东丽区,意为"把天津东部地区建设得更加富丽”。西青区原名西郊区,1992年更名西青区,因位于天津西侧,以及区政府驻地是千年历史名镇杨柳青而得名。津南区原名南郊区,1992年更名津南区,因地处天津城区以南得名。北辰区在天津市城区北侧,原名北郊区,1992年更名北辰区,意指北极星的方向。
2.3天津区县名考
宁河县在天津市东部,县政府驻芦台镇。明朝时为宝坻县地。清朝雍正九年(1731年)由宝坻县析出单独置县,适逢怡亲王开浚宁车沽河,故将该县定名为"宁河县”。另一种说法是:因蓟运河纵贯全境,经常闹水灾,人们生活不得安宁,故县以"宁河”为名,表达民众一种美好的企盼。静海县在天津市西南部,县政府驻静海镇。东汉时属渤海郡,北宋时为清州乾宁县地,大观元年(1107年)置靖海县。明洪武元年(1368年)更名为"静海县”,以求安定太平之意。"宁河”"静海”两县名形成对仗,两县名的语义是"使渤海、海河地区永远太平宁静”。
蓟县在天津市最北部,历史悠久,古名"渔阳”。唐开元十八年(730年)置蓟州,取古蓟门关为州名,后一直称为蓟州。1914年改名蓟县。
宝坻区在天津市北部。金大定十二年(1172年)析香河县东部置宝坻县,取"盐乃国之宝,如坻如京”之义得名。"坻”,意为"水中的小块陆地”。在明清两代,宝坻有"京畿大邑”之美誉。1949年8月起,宝坻县隶属河北省天津专区。1973年8月,改属天津市。2001年9月,撤县建区。
武清已有2000多年历史。关于县名来由,有三种说法。一、"武清,汉雍奴、泉州县地,唐天宝初改今名,……清河自渤海章武来,东北至泉州北入滹沱,武清盖因清泉河、清河为名”(吕式斌《今县释名》,1931年)。二、对前者质疑:"清河、清泉河,有‘清’无‘武’,‘武’从何来,不得其解。唐时雍奴县幅员广大,《水经注》云:‘雍奴薮其泽野有九十九滇。’其中有武盍淀、清淀。取武盍淀之‘武’,清淀之‘清’两个词头合为‘武清’,既不失县名之源,又具吉祥之意”(《武清县志·考辩》1991)。三、为明代郭子章撰写1614年成书的《郡县释名》:"武清县,本汉雍奴县,唐改武清,武功廓清之义也。”雍奴县是幽燕盛武之地,久为兵燹所祸。把"雍奴”改为"武清”,所谓"武功廓清”就是用军事功绩去摧陷廓清,荡涤邪恶,以使"寰区大定,海县清一”。三种说法,当以第三种为佳。
2.4津门老四开
"南开”最初是指旧城西门外以南的开洼荒地,就是今天南马路和南门外大街相交的西南一带地区。明朝时为一片水泊,芦苇丛生。1901年城垣拆除后,居民逐渐南移,此地逐渐开拓为城区。民众仍习称"南开”,其地名理据就指旧城以南的开洼地。1907年天津第一私立中学堂迁至此处,遂改名为"南开学堂”。这个寻常的地名却因南开大学、南开中学的声誉而名扬五洲。
"北开”最初是指天津城北门迤北的开阔地带,今指红桥区东部河北大街与北营门东马路交会处东南一带,东临北运河。清末民初,成卖艺场地和旧货市场,黑白铁作坊也集中于此。
"老西开”原指位于天主教堂(今滨江道国际商场附近)以西一带的开阔地,后泛指南京路与营口道交会口以西一带。
"西广开”地区清朝时是城南旷野墓地,仅有育黎堂、掩骨会、白骨塔等几处建筑,当时人称此地为"白骨塔”。1901年随着城里居民南迁,"南开”形成。此地成为"南开”再向西扩展的开拓地。随着南开民居建筑不断向西开拓,这一带逐渐繁荣起来,故名"西广开”。其字面义就是城西宽广开阔的新建繁华区。
"东开”也是天津的老地名,位于河北区东南部,指现王串场一带广大地区。清同治九年(1870年)《续天津县志·郡城壕墙图》就明确标有"东开”之名。因清末乃至解放之前,"东开”地处僻野,人迹罕至,其发展远不及南开、西开等地,故"东开”之名渐次隐没无闻。
3.从词汇学、语义学角度分析天津地名
3.1浮房
地名考察是社会语言学的研究工作之一,地名往往可以提供重要的证据来证实历史。1939年天津及周边地区洪水泛滥成灾。这个史实从"浮房”地名中会得以间接展现。
"浮房”指盖在别人土地上的房子,只有房产所有权,而没有土地所有权。另一种说法,就是建造在表面上的房子,具体说就是说不打桩、不打地基的简易平房。和平区新兴街就有几处以"浮房”为名的。如南浮房大街原为旷野坟地,1939年水灾,灾民在此临时搭建简易房屋,故称为"浮房”,派生出南浮房一条至南浮房四条、浮平里等多个巷名。南开区炮台庄也有巷名浮房子,原是水坑荒地,1949年后居民陆续在此搭盖临时简易住房,故名。
3.2减河·引河
所谓"减河”,就是为了减少河流的水量,在原来河道之外另开的通入海洋、湖泊、洼地或别的河流的河道。天津有独流减河、马厂减河、西减河、东减河等。市区主要以泄洪为主要功能的人工河渠,还有金钟河、新开河、卫津河等。
所谓"引河”,是指为引水灌溉而开挖的河道。月牙河在天津市中部,清雍正三年(1725)开挖,引海河水屯垦,俗称"老河”。1959年疏浚拓宽,因其形如月牙而改称今名。还有北辰区的永金引河、郎园引河,东丽区的新地河,津南区的洪泥河、幸福河、3.3十八街·下瓦房
"十八街麻花”正式品名应是"桂发祥麻花”,其创始人为河北大城人范贵才、范贵林兄弟,1937年在大沽南路,各开一间门脸的麻花店——"贵发祥”和"贵发成”。1956年两店合并,取主要调料桂花之"桂”,取代原名"富贵”之"贵”,更名为"桂发祥麻花店”。解放初,东楼一带为六区十八街公所管辖,因麻花店铺座落于十八街公所的辖区,人们习称为"十八街麻花”。其实,"十八街”只是对"六区十八街公所”(天津解放初期区政府派出的行政、公安联合的管理机构)的简称,在实际街巷中根本就没有这条街,只是徒有其名并无其实的地名。
旧时,老城里人出城办事,例如出了南门,到海光寺、八里台一带,或到老西开、大营门等地,俗称到"下边”去;如果出了西门,到西北角以西、小西关一带,俗称到"西头”去。"下瓦房”在河西区北部,泛指大沽南路和琼州道交会处一带。其命名理据,非为"往下掉瓦的破房子”,而是"下边的瓦房”。相传清末此处建有三间瓦房,以供行人饮茶小憩,因位于旧城之南,天津人俗以南为"下”,故名。
3.4下卫
旧时,关外和河北省北部地区的人们,把去天津称为"下卫”。近郊居民到天津市区去,也称为"下卫”,北辰宜兴埠南有一条"下卫道”,北起宜白路,南至北环铁路,是北郊通往市区的一条道路。河北区北部,北起聚贤道,南至志成路有一条长1米,清同治年间形成。其南边的估衣街一带当时设有早市,这条小胡同是赶集人下市(到集市去)的必经之路,沿路有一条小水沟,故名"下市沟胡同”。注意:"下卫”"下道”"下市”之"下”,虽稍带指点方位(自北往南)的意味,但却为动词性质,与"下馆子”"下连队”之"下”大体相同。
3.5伙巷
红桥区大伙巷、小伙巷是遐迩闻名的老街。明永乐二年(1404)天津筑城后,城内居民不断向城外西北方向扩展,同时形成了两条街巷,以规模大小分别命名为大伙巷和小伙巷。这里的"伙”就是共同、联合的意思,例如"伙同”就是合在一起做事;"伙房”就是集体的厨房;"伙耕”就是共同耕种;顾名思义,"伙巷”就是合在一起形成的里巷。
古文化街北端,原有毛贾伙巷。该巷临近南运河南岸,为漕运集散地,初为一小渔村,船工、纤夫、脚夫、商贩等歇息于此,纷纷建窝棚筑陋舍,形成聚落。当地一毛姓渔民与山西籍贾姓商人所建房屋平行相邻,两家房后各留有约二尺宽的滴水檐,形成小巷,可通行人,俗称"毛贾伙巷”。清道光年间《津门保甲图说》在城东北角明确标出"东北界连毛贾伙巷”。
3.6地名语义分析
南开万德庄始建于1901年,形成聚落后,取"万年有德”之意命名;河西谦德庄原为荒地,1917年郊县难民聚此搭盖窝棚定居,因地属天主教崇德堂,故以"谦让崇德”之意命名为谦德庄;红桥同福庄,1940年建,以"有福同享”之意命名;河东复兴庄,原为荒地,1900年俄租界内居民被驱逐,部分居民来此定居,以"复兴发达”之意命名;河北仓联庄,始建于1952年,因与南仓车站联结而得名。
有些老地名是对四字格惯用语的缩略,例如1903年修建的金钢桥,取"坚如金钢”之意;1906年修建的金汤桥,取"固若金汤”之意;1930年建造的惠中饭店,取"秀外惠中”之意;河北光复道,1902年由意租界建,名为康特伽利娜道,1945年以"光复中华”意命名。
3.7难解地名考辨
天津市区有一些语意隐晦,令人难以确解的里巷命名。如南京路与鞍山道交口有两条姊妹胡同——河干里与河清里。关于其命名寓意,一般的说法是位于墙子河畔,寓意为"河水干净”"河水清澈”。其实,河干、河清,源自《诗经·伐檀》:"坎坎伐檀兮,置之河之干兮,河水清且涟猗。”"河干”就是河岸,而绝非"河水干净”。
成都道与南京路交口有知止里,一般人揣度"知止”之意——告诫企图来此盗窃之徒,应知主人的身份权势,立即打消非分之想。其实,"知止”乃取"凡有悖道德之事应知而即止”之意命名,用意主要是自我勉励。山西路西端有仰止坊,其名似乎取自成语"高山仰止”,何其雅也!其实不然,因与"鸭子房”相邻,故取其谐音命为今名。
河东李地大街中段有地方胡同,1912年建房成巷,因有王姓地保(俗称"地方”)住此,故名。河北狮子林大街东端有二众公所胡同,清末成巷,因临近二众公所而得名。"公所”就是从清朝中后期至民国年间,在天津等地盛行的民间宗教——"理教”的基层组织办公处。理教称男子为"大众”,称女子为"二众”。由此可知:所谓"二众公所”,就是女性教徒进行宗教活动的场所。
4.从语法学和语言规范角度分析天津地名
4.1"粉汤刘”式地名
天津有闻名海外的民间工艺——泥人张、风筝魏,还有遐迩闻名的小吃——果仁张、崩豆张,另外还有商业名牌帽子王等。这种将品名放在前面,而把姓氏置于后的方式很为独特。津门老胡同以此形式命名者尤以红桥区为多——如河北大街粉汤刘胡同、银房刘胡同、银罐王胡同、茶叶王胡同、鸡鸭李胡同、口袋班胡同、血料王胡同、粉子刘胡同、宅门刘胡同等。
4.2联称地名
所谓"联称地名”,就是从有联系的两个原生地名中各抽取一个字,缩略合成一个新的地名。如红桥沧德庄,1946年建,因沧州、德州籍的铁路员工在此建房定居而得名;北辰天穆镇,1950年由穆家庄和天齐庙村合并,取二村名的首字命名为"天穆村”,后置镇;津南双林农牧场因东邻双港,北邻柳林而得名。
横贯北辰、河北两区的宜白路,东起宜兴埠,西至白庙工业区,取起迄点首字命名;横跨红桥、西青两区的西青道,东起西站前街,西至杨柳青镇,取起迄点首尾字命名;河西宾水道,东端有天津宾馆,西端可通水上公园,故名;河东万东小马路,连通万新庄和东局子,故以两地名的首字为名。河北于粮胡同东起于厂大街,西至粮店后街,故名。此名谐音"余粮”,很为吉利!
4.3数字缩略地名
数字缩略命名的里巷,多集中在河北区和和平区。河北多引经据典,用儒家经典的箴言名句命名。如黄纬路有以数字打头的几条里巷名,1900年,由宝兴房产公司股东梁炎卿建房成巷。例如二贤里,取意于古代两位贤士伯夷、叔齐;二极里,意即南极与北极;二宜里,取自《诗经》"宜其家人,……宜其室家”;三多里,取自古代吉祥语"多福、多寿、多子”。三畏里,取自《论语》"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二南里,取自《诗经》十五国风的"周南”和"召南”;二顺里,取自《三字经》"父子亲,夫妻顺”;三益里,取自《论语·季氏》"益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三三里,取自《三字经》的"三才”"三光”"三纲”命名;四勿里,取自《论语》"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四知里取自《汉书》"天知,地知,你知,我知”;在宇纬路和宙纬路之间有三戒里,其名出自《论语》"君子有三戒:戒之在色,戒之在斗,戒之在得。”四马路中段有四维里,取自《管子》"礼义廉耻,国之四维”;1982年更名为四美里,即"心灵美、语言美、行为美、环境美”。中山路中段有五昌里,取自成语"五世其昌”。
和平区用数字缩略命名的里巷,多以个性化的具体内容命名。如营口道四宜里,因胡同由四条巷道组成,以四巷皆宜之意命名为四宜里。营口道有三德里,因房产由三德堂经营,故由堂名命为里巷名。马场道三盛里,以房主堂号三盛堂命名。河南路三育里,因房主卫家开办三育学堂而得名。营口道与贵州路交口三乐里,1936年由乐氏姐弟三人建房成巷,取其姓氏及姐弟三人合建之意为巷名。
4.4系列地名透析
系列地名就是指相关联的配套成龙的地名。河北区天纬路、地纬路、宇纬路、宙纬路、日纬路、月纬路、辰纬路、宿纬路、律纬路、吕纬路、调纬路、阳纬路、昆纬路、冈纬路、金纬路、翔纬路等,排序出于《千字文》。〔2〕(P291)
再如1945~1949年,河北区以建国道、民主道、进步道、光复道、自由道、博爱道、民生路、民权路、民族路等,以"福寿庆永平”——福安街、寿安街、庆安街、永安街、平安街等系列街名取代原租界旧名。
食品街四座牌楼分别命名为振羽门、兴歌门、中圣门、华腴门,首字连为"振兴中华”,把古典文化与时代精神冶为一炉,令人击节。
4.5楼盘通名不可缺
随着城市建设步伐的加快,无数广厦拔地而起,众多楼盘新名强力推出。近年来,出现了一类的描绘式的楼盘名,以四字名居多,如:水木天成、水木清华、莱茵春天、今日时尚、盛达园景、未来之约、凯立欣园、自由方块、城市之星、米兰世纪、北岸华庭、风和日丽、恋日风景、白楼仕嘉、恋日四季、海达明园、蓝水假期、阳光之旅、阳光100等。还有五字楼盘——浩天天娇源、阳光维也纳、城市高尔夫、美丽新世界、广厦五月天等;六字楼盘——万源星城水郡、天江格调空间、金厦锋泛国际等。平心而论,这些楼盘命名洋溢着浪漫风情,展示了非凡的风采,前卫时尚,适应了当代人的审美意识,但缺少通名,确实成为其致命的缺憾,因而它们难以迈进居民区标准名称的门槛。
《地名管理条例实施细则》明确指出,"标准地名原则上由专名和通名两部分组成”。通过地名的通名,人们可观名知实。而只有专名而缺少通名的地名,对于陌生者来说,在判性、指位上都带来一些困惑和麻烦。面对诸如恋日风景、独秀杨柳、岸芷汀兰、晓月清风之类华美的词语,人们很难判断它们是居民住宅区的地名。
根据建筑物的性质、形态、功能、规模和环境等综合因素,应该配置一个适当的通名,如新村、公寓、花园、家园、苑、花苑、山庄、别墅等,近年来出现了一些新潮通名,如华庭、美庐、秀苑、雅居、丽舍之类,也是相当成功的。既然通名脱落的地名存有很大的弊端,且与地名标准化的要求相悖,我们还是在"由专名和通名两部分组成的标准地名”的轨道上,来构思楼盘的命名吧!
参考文献:
〔1〕刘玉麟.中华人民共和国地名词典天津市〔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4.
〔2〕谭汝为.民俗文化语汇通论〔M〕.天津古籍出版社,2004.
〔3〕天津市地名志总编纂委员会.天津市地名志〔M〕天津人民出版社,199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