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开新闻网讯(通讯员 策勒木格)7月25日下午,一场别开生面的现代舞演出在南开大学田家炳音乐厅拉开帷幕,来自全校各学院的30名中外学生用现代舞演绎了王国维提出的“成大事业大学问的三重境界”。演出由现代舞舞蹈家侯莹、金鸡奖最佳纪录电影联合制片人徐薇、南开大学文学院教授张静、南开大学舞蹈专业教师马春靓、南开大学文学院助理研究员陈晓耘、闫晓铮等多位教师共同指导。《文汇报》北京记者站站长江胜信、南开大学文学院副院长吴娟、党委副书记兼副院长李广欣、来自校内外热爱诗词和支持诗教事业的各界人士共同观看了演出。
李广欣在开幕辞中指出:“诗与舞的结合,在中国传统礼乐文化、在先秦诗教文化中有着悠久深厚的历史,也显示了两种艺术形式内在的密切联系。因此,‘四海皆有诗’的设计,可谓是对中华文化传统的一种继承。”
第一组舞蹈中,每个人都在风中飘零,被吹往各自的方向,但无论被风吹倒多少次,依然能够爬起,登楼远望,极目天涯,寻找自己的方向;第二组舞蹈以“伊人”为理想的象征,在茫茫人群中,我们不断求索,尽管“为伊消得人憔悴”,也无怨无悔;第三组舞蹈的创作以前两组为基础,以穿越为线索,讲述一名文物修复师在诸多阻碍之中追求自己的理想,最终与画中人在“蓦然回首”之间相遇的故事。
据悉,本场演出是2025年南开大学国际前沿小学期“四海皆有诗——身体、音乐、影像转译古典诗词大师工作坊”课程的汇报演出。课程由南开大学与北京侯莹舞蹈剧场、广州行人文化联合开设,于7月21日正式开课。在5天的课程中,几位老师分别讲解了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所阐述的“三重境界”;徐薇以几则短片为引,为同学们介绍了艺术影像化的重要意义,以影像记录课程中每一刻的灵感迸发与艺术表达也是本次课程的主题之一;侯莹以“觉知”为引,带领同学们一步步感受身体、感受自我与外界、感受诗词中的生命哲学,指导同学们分组编创舞蹈作品。
汇报演出结束后,张静主持了此次工作坊的总结座谈会。“淤青”“汗水”“自由”“合作”……每位选课同学都用一个关键词表达了自己在这次课堂中的体悟。来自文学院的马来西亚籍留学生王苡薇与密码与网络空间安全学院的张世一作为代表,分别讲述了自己的感受。
侯莹谈到,对于非舞蹈专业的同学,本次课程的目的不在于让大家掌握精湛的舞蹈技术,而在于让每位同学都能够在舞蹈与诗词的交汇当中体悟人生境界,学会勇于展现自己,勇于不断尝试,学会主动地思考。徐薇提到,虽然大家都是非专业的同学,但是在几天的课程中,在同学们挥洒的汗水里,她看到了同学们灵动而又真诚的创作,希望同学们能够将这样的状态一直延续到此次小学期课堂之外。马春靓则介绍了自己数十年对舞蹈的热爱与坚守,鼓励同学们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上,能够始终坚持如一,不忘初心。
《诗大序》有言:“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故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此次“四海皆有诗”课程,是对中华文化传统的一种继承,也是诗教在新时代传承的一种探索与创新。课程紧扣国际前沿小学期开设的宗旨目标,重视对同学们国际化视野、思维的开拓,致力于汲取世界范围文学艺术发展的前沿成果,将诗词文化与美育实践有机结合,是一次师生共同参与的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教学实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