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南开大学 >> 南开要闻
2025国际货币论坛在京举办 聚焦“地缘经济风险与全球金融治理改革”
来源: 南开大学新闻网发稿时间:2025-07-31 10:00

  南开新闻网讯  7月27日,由中国人民大学、南开大学联合主办,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南开大学金融学院、中国人民大学国家金融研究院、中国人民大学国际货币研究所(IMI)、南开大学国家创新与金融研究院承办的“2025国际货币论坛”在中国人民大学举行。本次论坛主题为“地缘经济风险与全球金融治理改革”,来自国内外科研院所、政策部门和金融机构的著名专家学者,围绕地缘经济风险、全球金融治理体系、加密货币、数字金融等议题展开研讨。本次论坛线下参会者共500余人,线上直播观看人次超50万。

  中国人民大学校长林尚立、南开大学校长陈雨露出席论坛开幕式暨“人民币国际化课题成果”发布会并致辞。IMI副所长、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副院长王芳发布2025人民币国际化课题成果并进行解读。

  林尚立在致辞中指出,面对地缘冲突升级、保护主义回潮、金融动荡加剧等外部冲击,全球治理呼唤新方案。习近平主席在出席二十国集团领导人第十九次峰会时强调,要完善全球金融治理,建设稳定型世界经济,构建公正合理的全球治理体系。中国目前以高水平金融开放和稳慎人民币国际化,维护多元货币体系,已成为全球金融治理改革的中坚力量。希望中国人民大学和南开大学在长期坚实合作的基础上,共同携手为中国特色金融发展和金融强国建设开新路、谱新章,为全球金融治理改革与人民币国际化问题贡献方案。

  陈雨露在致辞中指出,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正重塑全球经济发展进程,数字货币已成为国际货币体系重构的核心变量。他强调,个别国家强推单极化稳定币将因“背离多极格局、放大传统金融风险、美债美元震荡外溢、传统货币错配风险增加新传导渠道、监管真空”五大隐患而加剧系统性风险。呼吁坚持“价值本真性、系统稳健性、普惠包容性”三大原则,推动央行数字货币与合规稳定币协同发展,共建多边数字货币流动性互助网络,携手“全球南方”构建平等互惠的数字丝绸之路,塑造包容普惠的全球数字货币金融新秩序。

  王芳对2025人民币国际化课题成果《不断深化的地缘经济风险》进行解读。她介绍,该成果通过概念辨析、风险溯源和效应分析,对地缘经济风险开展了系统深入的学理化研究。报告构建了以国际货币金融体系变革来有效应对地缘经济风险冲击的分析框架,并揭示其内在特征和影响机制,进而将应对地缘经济风险冲击与人民币国际化链接起来。报告遵循“问题—影响—对策”的研究逻辑,指出当前地缘经济风险源于世界经济金融格局内部矛盾的集中爆发,并将持续深化;其负面溢出效应已波及我国实体经济、金融市场及国际贸易投资体系、全球供应链与国际金融市场。有鉴于此,报告提出:推动人民币国际化并以此带动国际货币体系改革,是缓解地缘经济风险的重要方向;而数据亦显示,地缘经济风险指数上升时,人民币国际化指数同步上升,全球支付体系和官方储备货币亦呈现多元化调整。为应对中心国家发起的地缘经济风险冲击,包括中国在内的广大外围国家应从中美战略竞争、国际货币体系改革、全球金融治理改革等视角寻求地缘经济风险的根本解决之道。

  开幕式由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郑新业主持。

  在主旨演讲环节,中国人民银行原行长戴相龙,巴基斯坦央行原行长亚辛・安瓦尔,中国银行原行长李礼辉,中国人民大学原副校长、国家金融研究院院长吴晓求分别带来精彩的演讲。

  戴相龙在主旨演讲时表示,现行国际货币体系暴露出诸多问题,需坚持推进全球金融体系的治理改革。他强调,这包括改善国际金融货币体系、减少货币政策负面溢出、改革国际金融组织、加强国际金融监管合作以及反对金融霸权。他指出,面对不断扩大的地缘经济风险,要加快推进全球金融体系的治理改革,推进货币多元化,发挥二十国集团的作用,促进区域协调合作。

  亚辛・安瓦尔表示,21世纪全球经济格局正经历重构,中美将共同驱动变迁,保护主义等加剧不确定性。贸易、技术、资源、气候风险是四大关键影响领域,贸易上,关税有破坏性,区域整合成趋势;技术方面,中国在多领域领先,可解决普惠问题;资源上,石油和稀土的分布与争夺影响深远;气候风险需大量投资,中国绿色转型领先。最后,金融领域协作对可持续增长至关重要。

  李礼辉认为,稳定币具备创新金融便利的作用,但也存在系统性金融风险。美国希冀捆绑稳定币与美元,以维系全球货币金融霸权。若美国无法改善双赤字,或影响其币值稳定性。香港稳定币在满足条件时可放宽境内准入,助力人民币国际化。有必要跟踪以美国为代表的去中心化金融市场的动态,提升中国在全球货币金融体系中的地位。

  吴晓求强调,人民币国际化是建设金融强国的核心标志,这需要以市场化、法治化和制度稳定性为基础。法治完善和信心稳定是根本前提,需通过系统性改革进一步巩固国家软实力。人民币国际化需突破传统路径,探索“第三条道路”。发展中国资本市场需聚焦三方面:供给端优化资产质量,资金端扩大长期资金入市,制度端强化法治,同时与资本市场开放相辅相成,通过国家战略协同推进。

  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院长庄毓敏主持主旨演讲环节。

      
       
       

  当天下午,“地缘经济风险研究成果报告会”“数字货币对全球货币金融体系的挑战”“全球金融治理体系:历史、现状与未来”“金融大模型创新与应用闭门研讨会暨《2025金融业大模型应用报告》发布”四个主题论坛同时举行。与会专家学者围绕各项议题展开深入研讨,共议地缘经济风险与全球金融治理改革。

  据悉,国际货币论坛是由中国人民大学发起设立的国际性年度论坛,自2012年以来已连续举办十四届。论坛发布《人民币国际化报告》等系列研究成果,并对国际金融领域的重要理论和现实问题进行深入探讨。论坛吸引了来自欧、美、亚、非等地区科研院所、政府部门和金融机构的著名专家学者参与讨论。国际货币论坛自举办以来,不仅关注国内金融热点,更有国际视野的延伸展望,聚焦人民币国际化,探索国际金融格局变迁。论坛紧跟时代潮流,关注前沿领域发展,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相互贯通。

编辑:刘喆萱

微信往期推送
更多...
【教育家精神万里行】南开大...
天津市委副书记、市委教育工...
【学习教育】校党委理论学习...
学校召开党委常委会(扩大)...
南开大学举办中青年干部理想...
IUPAC原主席Javier Garcia-Ma...
中国世界经济学会第十四届国...
中国近现代史学科的创新与发...
【关注天开园】我校召开天开...
【教育家精神万里行】如磐初...
新闻热线:022-23508464 022-85358737投稿信箱:nknews@nankai.edu.cn
本网站由南开大学新闻中心设计维护 Copyright@2014 津ICP备12003308号-1
南开大学 校史网
版权声明:本网站由南开大学版权所有,如转载本网站内容,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