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南开大学 >> 南开要闻
【教育家精神万里行】如磐初心 铸就法学信仰——记张心向教授
来源: 南开大学新闻网发稿时间:2025-07-28 14:49

  南开新闻网通讯员 龚宇 记者 李梦楚

  在法学教育的沃土上躬耕不辍,于法治精神的殿堂里薪火相传。南开大学法学院张心向教授,一位将深厚学养、赤诚师心与时代担当融铸于教育事业的卓越践行者。作为刑法学领域的资深学者,她不仅以精深的学术造诣,拓展着法学知识的疆界,更以春风化雨般的教学热忱,培育着众多胸怀正义、明法笃行的法律英才。

  在四十余载的执教生涯中,张心向始终坚守“育人为本,德法兼修”的理念,将严谨求真的学术态度、经世致用的法治情怀与无私忘我的奉献精神,深深镌刻在莘莘学子的成长轨迹中。

  学科建设:“从孤灯一盏到群星璀璨”

  1984年,21岁的张心向自华东政法大学本科毕业后,来到南开大学任教。当时南开法学系初建,刑法学科也尚处于起步阶段,教学资源匮乏。时任法学系首任系主任的潘同龙教授,给初来南开的张心向布置了一项“任务”:“把刑法课接下来。”张心向毫不犹豫地答应了。

  “自1985年起,我就开始主讲刑法总论和刑法分论两门必修课,除了本科生的课程外,还要讲授专科生、夜大学、自学考试的部分课程。”自登上讲坛起,张心向便风雨无阻,连病都不敢生。然而,繁重的教学任务让张心向无暇顾及科研工作,焦虑和彷徨之间,她想起学生一双双渴求知识的眼睛,还是坚定地迈上了讲台:“刑法课不能没人上!”

  在此后长达十余年的时间里,除一位老师曾经短暂地分担过她的教学任务外,张心向几乎是南开刑法学课程教学的唯一坚守者。

  “慎始而敬终,终以不困。”南开刑法学科的火炬,在张心向的手中越燃越旺、越握越亮。在她“单打独斗”苦撑一个学科十几年之后,终于在2001年和2003年迎来了刘士心和郑泽善的先后加盟,为学科发展注入了强大的学术力量。后来,在王强军、邹兵建、隗佳、王芳凯等青年才俊的陆续加盟下,学科梯队渐成气象。

  在队伍不断壮大后,如何带好队伍,便成为摆在张心向面前的一个问题。作为刑法教研室主任,张心向时刻秉持公正之心,在排课、分配学生名额时充分照顾每个老师的实际需求,总是先人后己。“与张心向教授共事二十余载,我见证了她从最初单枪匹马的坚守,到如今团队壮大、硕果盈枝的过程。她的奉献与付出,令人由衷敬佩。”刘士心教授说。

  张心向特别重视对青年教师的指导和提携,在工作生活等各个方面对青年教师给予了无微不至的关照。法学院副院长王强军表示:“张老师不仅是学生的引路人,更是青年教师成长的铺路人,她将科研与教学的宝贵经验,倾囊相授于年轻同事,铺就了他们在教学与科研道路上的基石。”邹兵建教授对张心向充满了感激之情,他说道:“张心向老师不仅是我的前辈同事,更是我实质意义上的老师。我相当于跟她读了一个‘博士后’,从她身上学到了很多东西。”

  在张心向的感召下,刑法学科的老师们团结友爱,互帮互助,在教学、科研、学生培养等各个方面都取得了较为突出的成绩。

  如今的刑法学科已跻身南开大学法学院优势学科之列。教师们开设了不同层级的近20门课程,除了本院学生的教学任务外,还承担经管法复合型人才培养班、信息安全与法学双学位班本科生的刑法学相关教学任务。

  治学旨趣:“做有良心、有温度的法学人”

  “法学专业不仅是知识传授,更是一种职业教育。”张心向认为,法学的理论知识和逻辑思维能力是法律从业者的“工具”,正义感和责任心则是他们的“灵魂”。

  张心向常以深刻的案例分析,将抽象的法条转化为贴近生活的道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她鼓励学生参与模拟法庭等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在实践中深化理论理解,培养法律素养和批判性思维。

  “法感错了,路就走偏了。”张心向时常和学生强调法感的重要性。法律从社会规范中抽取出来,又作用于社会,它必须扎根于社会场域,尊重社会常情,契合社会常识,才能真正发挥其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作用。

  法条与事实相结合,其真意才能得到全面呈现。张心向开设“刑法社会学概论”课程,引导学生运用社会学的理论、方法与视角,对刑法现象进行深入探究,提升观照现实的能力。她认为,培养学生兼济天下的胸怀很重要。“我的学生都能坦然无畏地告诉我,每一次做出的决策,每一件经手裁判的案子,皆能对得住自己的良心。”

  张心向教授主张“以法教义学为体,以法社会学为用,以法哲学为魂”,法律须扎根社会场域,尊重常情常识,方能维护公平正义。40年来,她深耕刑法社会学这一跨学科研究领域,取得了诸多标志性的成果,成为了我国刑法社会学领域的代表性学者。其独著《在规范与事实之间——社会学视域下的刑法运作实践研究》获我国刑法界的泰斗、人民教育家高铭暄先生高度评价,认为该书“为法学理论工作者开辟了一片新的刑法研究视域,为司法实务界人士提供了一条认识刑法实践运作过程的路径”。

  今年5月,张心向教授撰写的77万字学术文集《规范的行动与成长——刑法社会学问题研究》由法律出版社出版。该书是张心向教授的第三部著作,兼采法社会学与法教义学两种研究范式,论及刑法社会学领域的六个重要专题,剖析法律如何在行动中绽放生命力,旨在推动刑法学方法论从解释向适用延伸,为法治文明注入“专业为根基、现实为镜鉴、良知为指南”的永恒生命力。

  学生培养:“我与学生同成长”

  回顾40载执教生涯,张心向多次提到“成长”这一关键词。一路走来,她的个人发展深受学院栽培与老先生们的倾囊相授。

  1997年至1998年,张心向作为访问学者赴日本立教大学交流学习,这段经历极大地拓宽了她的学术视野,“法学院在开课艰难的情况下仍支持我去学习、交流,真的很感激。”   

  1998年,张心向师从我国著名法学家、南开法学教授高尔森攻读硕士学位。高尔森告诉彼时埋头于刑法学课程教学的张心向:“不要只做‘教书匠’,要学会平衡教学与研究之间的关系。”2004年开始,张心向又跟随社会学系王处辉老师攻读博士学位,这对她“刑法社会学”领域的研究工作影响深远。

  “两位老师教会我很多为学为事为人的道理,我受益一生。”张心向动容地说。

  边从教边求学的经历纵然坎坷,但张心向感念师恩,永志不忘;投桃报李,她满心牵挂的,是莘莘学子的成长之路。 

  张心向先后培养了116名学术硕士、111名法律硕士、8名博士,他们有的扎根公检法一线,有的进入政府机关,抑或成为律师,活跃在司法实践的最前沿。

  张心向教授不仅在课堂上为学生传授知识,在课外、甚至在学生毕业后也时刻关心学生的成长。“很多学生工作后会遇到各种困扰,都喜欢找我聊聊,我愿意做他们永远的朋友。”张心向教授说道。

张心向教授(前排居中者)执教40周年座谈会合影

  在近日举办的张心向教授执教40周年座谈会上,四十余位校友回到南开法学院,共同回忆张心向教授对自己的教诲和帮助。1993级本科校友、华商(天津)律师事务所主任王武生回忆到:“我生性内向,平时不敢与师长交流,然每逢人生关键转折时刻寻求张老师帮助时,她总是坚定地鼓励我,为我指点迷津,伴我度过每一个人生的重要节点。”

  四十年讲台坚守,从孤灯一盏到群星璀璨,张心向教授以心血浇灌南开刑法学科之根,终使其枝繁叶茂。如磐初心铸就法学信仰,她始终以“师生生命彼此照亮”践行育人初心,以“扎根社会场域”坚守学术信仰。其躬身示范的师者大爱,已在万千弟子心中种下法治信仰的星火;其融贯规范与事实的学术薪传,正持续为法学教育注入蓬勃的生命力。这份以热爱写就的坚守,终成滋养后学、辉耀学林的永恒丰碑。

  2024年,南开大学建校105周年之际,毕业30年的1994届校友回“家”了,张心向作为教师代表,在纪念大会上接受了学生的献花。作为法学院在职教师中年龄最长者,张心向教授想向青年教师传递一个理念:选择教书育人,就要满怀热爱与激情。只有足够热爱,才能坚守住初心,从而感受到‘教师’这份职业的伟大意义。

  “如果让我再选择一次人生道路,我还要当老师。”40载春华秋实的无悔付出,是张心向教授对“教师”身份的一份深情告白。

  【教师简介】

  张心向,女,南开大学法学院教授,法学博士(社会学专业),博士生导师,刑法教研室主任。兼任中国刑法学研究会常务理事、天津市法学会首席法律咨询专家等。张心向教授本科就读于华东政法大学,获法学学士学位。自1984年7月起在南开大学任教,并在职完成了硕士和博士学位的学习。曾作为高级访问学者赴日本立教大学交流。

  张心向深耕刑法学教研40余年,主要研究领域为刑法学、刑法社会学、刑法方法论,著有《在规范与事实之间——社会学视域下的刑法运作实践研究》《在遵从与超越之间——社会学视域下刑法裁判规范实践建构研究》《规范的行动与成长——刑法社会学问题研究》等著作。在《中外法学》《法学》《法律科学》《政治与法律》《当代法学》等学术期刊发表论文40余篇,主持和参加最高人民检察院、司法部、中国法学会、天津社科规划项目等多项省部级课题。

编辑:韦承金

微信往期推送
更多...
【教育家精神万里行】南开大...
天津市委副书记、市委教育工...
【学习教育】校党委理论学习...
学校召开党委常委会(扩大)...
南开大学举办中青年干部理想...
IUPAC原主席Javier Garcia-Ma...
中国世界经济学会第十四届国...
中国近现代史学科的创新与发...
【关注天开园】我校召开天开...
【教育家精神万里行】如磐初...
新闻热线:022-23508464 022-85358737投稿信箱:nknews@nankai.edu.cn
本网站由南开大学新闻中心设计维护 Copyright@2014 津ICP备12003308号-1
南开大学 校史网
版权声明:本网站由南开大学版权所有,如转载本网站内容,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