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开新闻网讯(通讯员 刘萌)4月26日,“2025年中国经济走势与产业创新发展”研讨会在南开大学经济与社会发展研究院举行。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南开大学、东南大学、南京财经大学、天津财经大学等高校和研究机构的专家学者约百人参加了研讨会。会议邀请到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黄群慧、东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副院长刘修岩、南京财经大学国际经贸学院院长余泳泽等专家学者,就中国2025中国经济走势与产业创新发展展开深入研讨。
南开大学经济与社会发展研究院院长刘秉镰教授在致辞中指出,新的国际经贸形势对中国经济提出全新挑战,在此背景下探讨中国经济走势与产业发展创新对于指导理论研究和谋划“十五五”规划思路都具有重要意义。第十四届全国政协委员、经济委员会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黄群慧研究员作了题为“2025年经济政策:更加积极有为与强化民生导向”的主旨演讲,指出2025年中国经济面临外部环境更加复杂严峻和内部有效需求不足的双重压力,政府经济政策应更加积极有为,通过积极的财政政策重点支持“两新”政策和“两重”项目的实施,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做好金融 “五篇大文章”;同时强调宏观经济政策要强化民生导向,推动更多资金资源“投资于人”,继续扩大就业、改革收入分配和提振消费,协同推进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
产业经济研究所所长杜传忠教授主持会议。东南大学首席教授、经济管理学院副院长刘修岩教授分享了本地技术集群对颠覆式创新的影响研究发现。刘修岩教授指出,中国专利数量虽多,但颠覆式创新成果稀缺,而技术关联性与多样性的平衡是关键。技术关联性增强虽利于渐进式创新,却可能使企业陷入“陷阱”,抑制颠覆式创新。相反,技术多样性丰富了知识溢出,能推动企业向颠覆式创新转型。
南京财经大学国际经贸学院院长余泳泽教授作了题为“数字经济网络与边界地区增长”的主旨演讲,指出当前中国边界地区存在较为严重的发展滞后现象,由于数字经济能突破传统经济体制机制桎梏,因此发展数字经济可能会成为提升边界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途径。余泳泽教授指出,数字经济网络可以通过打破市场分割壁垒以及增加投资密度和创新动能,助力边界地区经济增长。
经发院副院长白雪洁教授分享了自己对于数字新质生产力和产业创新的研究和思考。白雪洁教授指出,数字新质生产力以数字技术为核心,具有革命性突破、强渗透性、新型劳动者与工具等特征,是数字经济时代先进生产力的核心表现形式。这种生产力通过重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提供技术支撑、激活需求和注入竞争活力,推动产业创新。白雪洁教授强调,不同产业因生命周期阶段和技术经济属性不同,创新类型和组织特征各异。
在自由讨论环节,李兰冰教授、刘维林教授、周密教授分别围绕2025年中国经济发展、科技与产业创新、新质生产力发展等问题发表了自己的观点。最后,庞瑞芝教授作会议总结时分享了有关现代化产业体系到底该如何定义、服务业如何实现高质量发展,“睡眠专利”如何有效转化以及技术集群的“关联性”陷阱与新质生产力的内在联系等三方面思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