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南开大学 >> 综合新闻
我校李鲁远教授课题组在血管新生调控机制方面取得重要进展
来源: 南开新闻网发稿时间:2013-09-16 11:51

  南开新闻网讯(通讯员 王渤洋)近日,著名自然科学综合性杂志《美国科学院院刊》(Proceedings of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of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PNAS)发表了药学院、药物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李鲁远教授课题组标题为“TNFSF15 inhibits vasculogenesis by regulating relative levels of membrane-bound and soluble isoforms of VEGF receptor 1”的研究论文,其研究成果在血管新生调控机制方面实现了重大突破,取得了重要进展。

  李鲁远教授为南开大学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校学术委员会委员,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首席科学家。该论文为李鲁远教授课题组独立完成并发表的,南开大学作为唯一通讯单位。

  据课题组相关负责人介绍,小鼠骨髓来源的内皮祖细胞(EPC)具备包括支持血管新生在内的多种重要的生物学功能。内皮细胞生长因子受体1-VEGFR1(又名Flt1)能够识别多种VEGF异构体,并在多种重要的病理生理过程中发挥关键作用。小鼠EPC表达两种VEGFR1异构体,即mFlt1和sFlt1。前者介导完成VEGF引起的信号转到,而后者不参与信号转到过程,但其能与mFlt1竞争游离的VEGF,从而实现对VEGF/VEGFR1信号通路的抑制作用。目前,这两种异构体在细胞中的调控机制尚不明确。

  近期,李鲁远课题组的研究发现,肿瘤坏死因子超家族成员TNFSF15(亦称VEGI或TL1A)可以促进EPC中mFlt1的降解并同时上调sFlt1的表达水平,进而影响VEGF或PlGF引起的eNOS及p38 MAPK的活化。同时,在小鼠血管新生模型中,TNFSF15可以显著抑制VEGF驱动的、EPC产生的血管新生过程。此过程经PKC-Src-Erk1/2信号系促进mFlt1蛋白降解并由Jmjd6参与调节VEGFR1的选择性剪切实现。该研究证明,TNFSF15是EPC支持的血管新生过程关键的负调控因子,具备良好的抗肿瘤或血管畸形类疾病的临床应用前景。

  据悉,基于该论文在VEGFR1信号调节中的重要意义,细胞信号转导领域重要期刊《科学-信号》(Science Signaling)还将本文作为编辑推荐论文进行了摘要介绍。

编辑:刘慕鑫

微信往期推送
更多...
“强国建设中的历史学科使命...
校领导率队赴福建省开展招生宣传
跨越3600公里 大中小学教师共...
南开大学26项成果获天津市科技奖
学校召开科技园建设工作领导...
南开大学举办2025年柏年助学...
广西大学党委副书记一行来访
南开大学与鹏银数据签约合作
南开师生走进中国人民解放军...
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南开...
新闻热线:022-23508464 022-85358737投稿信箱:nknews@nankai.edu.cn
本网站由南开大学新闻中心设计维护 Copyright@2014 津ICP备12003308号-1
南开大学 校史网
版权声明:本网站由南开大学版权所有,如转载本网站内容,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