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南开大学 >> 南开要闻
梨棠春日 南开校长与大学生高中生共话拔尖创新人才培养
来源: 南开大学新闻网发稿时间:2025-04-20 13:43

  南开新闻网讯(记者 高雨桐 学生记者 刘雪涵 刘欣瑶 摄影 宗琪琪 尹瀚 韦鹏 曾帅东 刘雪涵)正是一年好时节,莫负南开满园春。4月19日,南开大学第九届“梨棠春荟”如期而至,津南校区木斋图书馆前热闹非凡。

  一场“与校长共话教育强国建设”的座谈交流,一次“穿越千年历史”的古韵游园,一方灵动绚丽的青春舞台……一年一度“可赏、可学、可玩、可尝”的青春盛宴“仪式感”拉满、“科技感”十足,在南开园交织出一幅活力四射、多姿多彩的动人景象。

让拔尖创新人才不断涌现

  当天上午,一场轻松而诗意的师生研讨在南开大学津南校区大通学生活动中心举行。5名天津市高中生代表、10名南开大学学生代表与南开大学校长陈雨露围坐在庭院之中,共话拔尖创新人才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培养。

  拔尖创新人才不断涌现,是《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中提出的到2027年要实现的主要目标之一。

  “让AI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结合”“打造‘医理工’融合创新平台”“让计算机学科像基础学科一样融进各行各业”,文学院2021级中文(伯苓班)本科生彭可欣、医学院2023级外科学专业硕士生宋佳龙、计算机学院2022级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博士生戚晓睿分享了各自成长视角中的“新文科”“新医科”“新工科”创新人才培养之路。

  生命科学学院2021级生物(强基班)本科生张粤、数学科学学院2024级生物信息学专业硕士生李斯羽、化学学院2021级物理化学专业博士生韦科妤不约而同谈到本科阶段在实验室进行科研训练的经历,“早进课题、早进团队、早进实验室,为后续的科研之路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外国语学院2022级德语+法学(FAS项目班)本科生包珺涵讲述自己在德国慕尼黑大学交换研学的经历,经济学院2021级经济学(伯苓班)本科生崔艾昕在多场学术交流活动中开拓了学术视野,“一二课堂的实践融合,为我们搭建了将所学知识应用于社会实际的创新平台。”

  “这台机器运用了自动驾驶、多传感器融合等技术,主要用于光伏电站的智能运维巡检。”电子信息与光学工程学院2023级电子信息专业硕士生宋奇龙展示了自己参与研发的光伏电站智能运维机器人小车。在他看来,产教融合如同一次“实战训练”,拥有允许试错的勇气,才是创新精神的本质。

  南开大学学生会执行主席、金融学院2021级金融学(数字金融特色班)本科生刘瑞初介绍了同学们踊跃参加南开大学“火山杯”AI应用创新大赛的相关情况:“在零代码平台上开发训练智能体,让我们在零门槛学会使用AI工具,探索更多不同的领域。”

  天津一中高一学生蒋美畅、南开中学高二学生刘方白、耀华中学高一学生冷宜霖、新华中学高一学生赵梓昕、南开大学附属中学高二学生冯其欣描述了自己的设想:更具特色的课程体系、更多浸入式科研体验、更多大中联动的实践教学活动。冷宜霖特别提到在学校参与的“人工智能导论”先修课程:“这门课是南开大学的教授主讲,学到了很多也许我无法通过书本或者参观校园得到的知识。”

  在人工智能时代,成为未来的拔尖创新人才需要具备哪些特质?如何进一步构建学段衔接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机制和培养体系?大学和中学如何衔接培养拔尖创新后备人才?这是当下高校人才培养探索实践中需要回应的“时代之问”。

  在认真倾听同学们的发言后,陈雨露充分肯定了大家的想法建议。“培养拔尖创新人才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陈雨露说,南开大学正在持续深化育人模式改革,打造以学生成长发展为中心的贯通式人才培养模式,着力强化拔尖人才培养能力。

  陈雨露认为,拔尖创新人才首先要具备高度的国家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其次要有强健的体魄,培养良好的运动习惯,“老校长张伯苓始终秉持‘以体育人’的教育理念,百年来南开一直有着优良的体育传统和突出的育人成效。体魄强健、精神坚毅,是创新人才培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如果将大学比作一艘兼顾创新生态的船体,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就如同船帆。当船帆高高扬起,船就走得更快。”陈雨露指出,创新性是一流大学所应具备的主元素。南开大学正在以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统领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将古今贯通、中外融汇、文理交叉“三维融通”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聚力提升人才自主培养质量。

  “交叉思维是创新思维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三维融通’等同于为同学们建构出创新的思维框架,学会在其中解决问题、提高创新效率。”陈雨露说道,希望同学们能在创新成长的发展生态中,尽快成长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栋梁之材。

  南开大学党委副书记牛文利,校长助理、教务部部长李月琳,党委学生工作部、研究生院、团委负责人一同参加座谈。

奔赴一场春日限定“游园会”

  绘花灯剪窗花、编结艺画纸扇、答题祈福画纸鸢,“古韵南开”游园会徐徐展开一幅非遗文化图卷,同学们穿梭其中,感受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鲜活脉动。

 

  这边竹板声清脆、弦乐声悦耳,那边起舞翩翩然、燃脂强体魄,跨越天文地理、融汇艺术科学的40余个社团各显神通、争奇斗艳,展现出热爱的酣畅,昭示着青春的活力。

 

 

   当“博雅南开”舞台秀拉开帷幕,歌声清新、民乐悠扬;相声逗乐、舞蹈鲜活。台上表演全情投入、台下掌声此起彼伏,让青春的旋律在春日校园飘扬。

 

   “创研南开”博览会上,南开大学化学、药学、生物、医学、光学等多家科普基地推出的科普活动“玩”出新花样,让大家在生活的“小美好”中感受科技的无限魅力。

   第三届生涯嘉年华活动中,同学们提前演练“求职副本”,在一步步“闯关升级”探索生涯规划、擦亮“人生地图”。

   党委网信办、党委学生工作部、教务部、国际合作与交流处、保卫处、图书馆、基建保障处、后勤服务处等“联系服务青年协调工作组”成员单位及学生会、研究生会在现场开展业务咨询、校情调研、特色工作,开放“一站式”社区共享空间。

  依托南开大学在庄浪县建立的中国式现代化乡村工作站,商学院“南风扶浪”团队将助农直播间搬到现场,展示黄小米、胡麻油等特产。

  饮品试喝、眼镜清洗、海棠花风车……津南校区部分商户也在现场提供便捷服务体验。

  当天,还有400余名高中生走进南开校园参与“梨棠春荟”主题活动,沉浸式体验百年学府的办学理念、学术底蕴、育人理念和校园文化。天津市新华中学高中生杨万里说:“这些活动让我更加具体地了解到大学专业的种类,明确了自己兴趣方向所对应的专业,也对未来有了更清晰的规划。”

  丰富多彩的活动、种类多样的社团、和谐有序的校园、浓厚的文化氛围……不仅让高中生近距离体验大学生活,更在他们心中埋下了“梦圆南开,智启未来”的种子。南开大学将持续探索大中衔接、贯通式培养的有效机制和方法,大力推进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为建设教育强国贡献南开智慧与力量。

  据了解,本届“梨棠春荟”系列活动共包含“梦圆南开”“古韵南开”“璀璨南开”“博雅南开”“情暖南开”“创研南开”“职引南开”“跃动南开”等八大板块活动,涉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体验、社团文体活动、科研创新创业、师生成长服务等多个方面,是学校开展文化育人、服务育人的重要载体和品牌项目。

编辑:曹泽怡

微信往期推送
更多...
天津市科技局一行来南开大学调研
恒源祥(集团)创始人、擘雅...
第十六届全国大学生数学竞赛...
天津市大中小学纪念反法西斯...
张英泽院士应邀讲授“推倒束...
天津市政协副主席、民革市委...
南开团队开发基因工程菌-声动...
【学习教育】机关党委举办深...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智能机器...
南开六项目获教育部学位与研...
新闻热线:022-23508464 022-85358737投稿信箱:nknews@nankai.edu.cn
本网站由南开大学新闻中心设计维护 Copyright@2014 津ICP备12003308号-1
南开大学 校史网
版权声明:本网站由南开大学版权所有,如转载本网站内容,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