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通量的微阵列技术与高内涵的膨胀显微成像技术的结合
南开新闻网讯(通讯员 程丹)近日,南开大学物理科学学院的叶青、田建国教授课题组,在药物筛选方面的最新研究成果发表在材料领域知名国际学术期刊ACS Nano上。他们通过将微阵列制备技术与膨胀显微成像技术(Expansion Microscopy,ExM)相结合,建立了一种基于荧光成像的高通量高内涵药物筛选方法。与现有技术相比,该方法在同步提高通量和分辨率的同时,还大大降低了时间和材料成本。同时,该方法也不需要昂贵的仪器设备和具有丰富专业技术知识的操作员,在普通生物实验室即可实施和完成。它的高效性可大大促进药物的早期筛选。
现有的药物筛选方法往往只能单一地满足高通量或者高内涵的要求。例如,在给定时间内进行药物筛选时,超分辨成像保证了高内涵药物筛选,但其耗时长,这极大地限制了检测药物的通量;另一方面,若想进行高通量的药物筛选,则只能通过降低分辨率节约时间,但这将导致很多亚细胞结构无法被清楚的分辨,这限制了对药理作用的进一步研究。因此,就目前的筛药方法来看,高通量和高内涵似乎是不能兼容的,这极大地限制了药物筛选的效率,延缓了药物研发的整体进程。
为了解决相关技术问题,课题组研究了一种兼具高通量和高内涵优势的药物筛选方法。首先,基于光刻技术制备了超疏水微坑阵列芯片(SMAP),相对于传统的多孔板,微坑阵列芯片小型化和高集成度的特点大大提高了检测通量,细胞在微坑中培养到一定数量之后,使用微柱-微坑镶嵌结构实现了药物的并行释放。这种并行的药物释放方式节约了时间,而且不需要使用昂贵且复杂的点样机器人,进而在药物处理完成后,应用ExM采集了COS-7和HeLa细胞微管和线粒体的荧光图像,并对其形态变化进行了定性和定量分析。结果表明,ExM的应用大大提高了成像分辨率,相较于传统的衍射极限显微镜来说,在细胞亚显微结构形态变化方面提供了更丰富的信息。这为药物筛选中药理作用的研究提供了一种可供选择的技术手段。
博士研究生谢俊芳为该论文的第一作者,相关研究工作得到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课题的资助。
论文链接:https://pubs.acs.org/doi/10.1021/acsnano.3c0186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