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吴军辉 图/任永华
“古人的诗词,给了我这么多感动,这么多支持我活下去的理想、挚意和震动。我如果不能把我所感动的说给年轻人,在上,对不起古人,在下,也对不起未来的青年。传承不死的诗歌,才是我们读书的真正价值和意义所在。” 89岁高龄的叶嘉莹先生,在一场文学讲座中,两度激动地这样提起。
10月31日晚,由南开大学文学院举办的“初识南开”名师讲座在主楼小礼堂举行。刚刚回国不久的加拿大皇家学会院士、南开大学文学院教授叶嘉莹先生作了题为“从西方文论与中国诗学谈李商隐诗的诠释与接受”的讲座。现场过道、台阶挤满了观众,89岁高龄的叶嘉莹站着做完了2个小时的演讲。南开大学原常务副校长陈洪出席并主持讲座。
“From Mao to Mao”给洋学生讲诗词体悟“文明相益”
“西方文论与中国古典文学有何相干?”叶嘉莹从她在美国教书的经历开始讲起。
1966年,42岁的叶嘉莹来到美国哈佛大学远东学院任教。当时,学院大门右侧一个公共房间墙上的一副对联引起了她的注意。“文明新旧能相益,心理东西本自同。”这幅讲述文化相融相通的对联在叶嘉莹之后半个世纪的教书生涯里不断得到印证。
当时,学校要求叶嘉莹不能只为研究生授课,还要教“大班课”。所谓的大班课,就是要给那些对中国古典文学感兴趣,却几乎没有任何基础的外国学生上课,所讲的内容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从《毛诗》到毛泽东诗词,用叶嘉莹的话说就是“From Mao to Mao”。如何用英文讲授中国文学,成了摆在叶嘉莹面前的首要难题。
“人常说‘好为人师’。我更大的‘好’是‘好为人弟子’。”那段时间,为了能够讲好课,叶嘉莹常常查单词、备课到深夜。白天下了课就跑去旁听外国教授的课,特别是一些西方文学理论的课程。
“中国人分析诗词多是感性的,西方文学理论的逻辑性、思辨性更强,这些能够帮助外国学生理解中国诗词。”叶嘉莹将西方文论引入教学,效果很快显现。一年下来,选课的学生从开始的十六七个慢慢增加到六七十个。对于精深的中国古典文学课程来说,这样的选课规模可以说是空前的。
“虽然用英文教,但投入了感情和体会,用心灵去讲就会给它(诗歌)生命。讲出了诗词里的生命、感情,诗人就活起来了,即便是西方人也能感动。”叶嘉莹说:“有时西方文学理论反而更能说明中国诗,帮助我们理解诗人和作品。”
从诠释到接受
讲座中,叶嘉莹提到中国诗有几种。其一写实,如杜甫;其二比、兴,如《硕鼠》、《关雎》;其三如李商隐所作《锦瑟》,系形象与典故的连缀。
关于《锦瑟》的写作意图,中国古人猜测或是李商隐悼念亡妻,或其自我感伤,或直白写物等等。不论哪种都难免于传统说诗“望文生义”的办法。
“那西方文论该如何解释呢?”叶嘉莹引用汉斯·罗伯特·姚斯的理论说:“要从三个层次理解一首诗。”其一是美的感知性阅读,只需感觉诗句意象、字韵的美感即可;其二是反思的说明性阅读;其三是历史性的阅读,要将作品置于创作时特定历史中去品读。
上世纪20年代出现的新批评理论则提出在细读的基础上,将会出现意图谬误和感应谬误。直至后来,“创造性背离”的提出,将对诗词作品的赏读的重点从作者引到作品,从作品引到读者反应,又从读者反应引到读者接受的层面。
叶嘉莹说,自己在读李商隐诗时就经历了以上的几个阶段。16岁时,她读《送臻师》感悟到字句的华美,觉得自己已懂李商隐,便作“如来本是幻,何以渡苍生”的诗句。在台湾生活时,她和丈夫因白色恐怖被关进警局受尽苦难,彼时心境与李商隐大约相通,作《梦中得句杂用义山诗足成绝句三首》:“换朱成碧馀芳尽,变海为田夙愿休。总把春山扫眉黛,雨中寥落月中愁。”和“波远难通望海潮,硃红空护守宫娇。伶伦吹裂孤生竹,埋骨成灰恨未销。”这两首绝句,头两句是叶先生梦中所得,后两句则取自李商隐不同的诗作,属于叶先生所言的“创造性背离”。
“这已经不是李商隐的诗,也不是我对李商隐诗的解释。这是我用了李商隐的诗。虽然,很可能背叛了李商隐诗的原意,但这是兴发感动,是李商隐的诗从我这里引发的一切。它触碰到我心中,闻彼晓此,感而遂通。这才是读诗的真正精妙之所在。”叶嘉莹说。
传承不死的诗歌
叶嘉莹回忆,曾有记者问她年近90有何感想,“孔子只说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后面就没有讲了,所以我也不知道。”叶嘉莹幽默地回答道。
事实上,89岁的叶嘉莹在讲座中多次吐露出希望尽己所能传承中华古典文化的急迫心情。
“古人的诗词,给了我这么多感动,这么多支持我活下去的理想、挚意和震动。我如果不能把我所感动的说给年轻人,在上,对不起古人,在下,也对不起未来的青年。传承不死的诗歌,才是我们读书的真正价值和意义所在。”2个小时的讲座中叶嘉莹两度激动地说。
叶嘉莹说,李商隐的诗常常是悲观的,她也曾在遭受苦难时作过一些如“换朱成碧馀芳尽,变海为田夙愿休”一般的诗句。80岁后叶嘉莹同样以改编李商隐诗的方式表达了传承中华文化的积极愿望。
“一任流年似水东,莲华凋处孕莲蓬。天池若有人相待,何惧扶摇九万风。”叶嘉莹说,尽管年华消逝,一年比一年老去,但只有莲花凋落的时候,花中莲蓬才能成熟。“只要我的理想和愿望能够完成,只要我的努力能够留下一点点影响,能够留下一些中华诗词的种子,那么纵有九万里狂风的艰难困苦,我也是不怕的。”
“我希望看到即起的年轻人,每一个青年人,都能够在诗里得到兴发、得到感动,找回你们的一点人心的发动之处。”
叶嘉莹以对青年人的希冀作讲座结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