阎晓明
我曾多次在绍兴道上觅寻25号,最后认定应为与台湾路相交的一座精致的德式小楼。该楼并非本文的故事发生地,却也是其中重要源头。资料显示,这是近代著名怪杰杨度的寓所。说其怪,是因此人的思想跨度之大世所罕见:既中过清末举人,又当过留日学生会会长;既为想当皇上的袁世凯摇旗呐喊,又向复辟帝制的张勋致电反对;既遭黎元洪的通缉而隐居天津,又为李大钊的入狱而多方营救;晚年,还由周恩来介绍加入了中国共产党。许是巧合,他的这栋小楼时为德国租界10号路,而从这里走出的两位杨家公子竟也与德国有缘:老大,柏林大学化学博士;老二,柏林大学地学博士。1948年,解放军围攻天津的风声越来越紧,早已迁居上海的杨家,却突然向天津发来一封加急电报,要收报人立即飞赴上海会商要事。诡谲的是,发报人杨家大公子杨公庶,当时明明定居北平,却何以从上海发报?而这位化学博士力邀飞沪的又是一位何方神圣呢?
此人便是南开大学工学院院长、化工系主任、应用化学研究所所长张克忠。说起来,张、杨之间还是有些亲戚关系的。杨公庶的夫人乐曼雍,是天津达仁堂经理乐肇基的妹妹,而乐肇基又是张克忠夫人的表兄。此次杨力邀张到上海,就是想拉张去台湾办化工厂。张既懂化工理论,又有经营化工厂的实践经验,乃中国化工界难得人才。所以杨力邀张同赴台湾。然而,杨公庶刚一开口,张克忠就谈起前不久险些被“绑架”到台湾的遭遇。原来,抗战胜利后,张于1945年被国民政府派往青岛接收敌伪化工厂,担任接收小组组长,曾雄心勃勃地做起“青岛化工梦”。孰料,1946年夏秋之际,内战全面爆发,不到一年,人民解放军便从战略防御转入战略进攻。形势所迫,宋子文命张克忠率厂迁台,在台湾组织化工工业公司并出任总经理。但张克忠并未屈从这一“绑架”,而是愤然辞职,放弃高官厚禄,回到南开大学继续教书。“如果我愿意去台湾,早就已经人在台湾了;如果我愿意办厂赚钱,也早就当上总经理腰缠万贯了。”在张克忠的奉劝下,杨公庶也改变了去台湾的初衷回到北平,新中国成立后率先实行了公私合营,后被推选为全国政协委员。
新中国的成立,终于让张克忠重启化工梦。1949年1月31日,北平和平解放。九天后,周恩来邀他赴北平聚会,将七八位南开老同学请到自己家里,回忆在南开的读书生活,鼓励大家为建设新中国贡献聪明才智。不仅在家中设便宴热情款待,还亲自送大家到火车站。自此,又数次约张到京,谈论国家化学工业的发展问题。1949年秋,张克忠应邀参加全国政协第一届会议。列席最高国务会议那日,周恩来一发现他,便将其拉到毛泽东身边介绍:“这就是张克忠,子丹教授!”毛主席似乎对张并不陌生,对他说:“新中国要富强,就要发展科学。要发展新兴的化学工业,你们任重道远啊!”张克忠非常兴奋,他感觉到,毛主席非常重视科学,也非常重视化学工业。
当时的天津市市长黄敬,曾在青岛从事过地下工作,所以对张克忠的“青岛化工梦”非常理解。他把张克忠请到著名的起士林西餐厅的屋顶花园平台上,连续数个夜晚对侃“化工梦”。黄敬的“化工梦”,是以化学工程的力量,发展农业、海洋工业和原子能。张克忠的“化工梦”,是新中国应首先把14项化工专业发展起来。那么,这14个项目囊括怎样的具体内容呢?
从1950年到1952年1月,商务印书馆陆续出版了3册张克忠撰著的《工业化学》教材,分别是:第一册《燃料与燃烧(兼述冷冻工业用水、石油工业)》、第二册《酸碱及海水工业》、第三册《肥料工业》。其实,这就是张克忠向黄敬市长提出的14项设想的前三项。他还将陆续写成出版4至14册,包括从染料、油脂到纤维、制胶等化工生产的各个专业,这也就是他向黄敬市长描绘的14张蓝图──中国化工之梦,早已萦绕在他的心中。然而,编著14册教材的繁重任务,仅是他工作的一小部分,为此,每到夜晚,他就会埋头灯下,夜以继日地奋笔疾书。白天,不仅要“教学科研一肩挑”,还要兼任中国化学工业会与中国化学工程学会会刊《化学工业与工程》总编,负责撰稿、约稿、审稿。
1951年9月,天津市属第一家科研机构工业试验所成立,张克忠又受命兼任所长。张克忠非常高兴,深感新中国和天津市迅速发展的科技事业给他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用武之地,从而更加忘我地工作。1954年3月25日上午,带病坚持工作的张克忠正在召集工程技术人员开会,病情突然加重,竟于当日下午逝世,倒在了科技工作岗位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