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讯(记者 马超)6月27日,葛墨林院士做客夏季学期名人讲堂,为南开师生和天津市民带来首场讲座:从基础成果引发技术创新看差距。校党委书记薛进文出席并讲话。
薛进文指出,夏季学期是学校整体教学改革的一部分,学生可以利用这段时间增长见识,开拓视野,提高能力,也欢迎高中应届毕业生走进南开体验大学生活。
院士感动了市民
“作为院士,我不敢说我是最强的,当然,也有比我差的……”这样的自我介绍引发了市民的笑声和掌声。
葛墨林从有趣的科学故事入手讲到了严谨的治学方法,语言幽默,深入浅出,讲座内容既包括陈省身、杨振宁、范曾等名人大家早年的奋斗历程,又涉及“电磁斗篷理论与黎曼几何”这样的前沿知识;既提到“月球引力为什么能够引起潮汐”这样简单的物理现象,又涵盖“电磁波”、“矩阵”等专业讲解。两个小时的讲座体现出葛院士的科学精神和人文素养,既让外行人看到了“热闹”,也让内行人听出了“门道”。
葛墨林指出,我们国家基础研究能够产生大量优秀文章,技术人员有很强的技术革新能力,但是如何将基础研究转化成技术是我们的一大弱项。“要想成功,60%取决于你在做什么,40%取决于你怎么做。”葛墨林指出,在21世纪的研究中,着力点应放在交叉学科,从实践中不断总结才能够产生科技创新和突破。
讲座过程中,葛墨林表示,对于普通市民和边远农村来的孩子有特别深厚的感情。他认为首先要教会学生做人,其次才是做学问,应该提高全民的科学素质,因此对各种讲座邀请有求必应……葛墨林为了今天两个小时讲座准备了将近两天的时间,演讲过程中他一直站着,这些感动了全场的听众,他们对这位75岁的老人报以最热烈的掌声。
市民感动了院士
葛墨林的报告作过很多场,但这一次的“听众”有点特殊,有专家学者,有在校的学生,有毕业的校友,还有学生家长和各界市民。他们通过报纸、广播、微博、微信得到了讲座信息。
2012级物理学院学生苗惊鸿在听过讲座之后表示,高中物理和大学物理最大的区别在于,高中时候研究的是“普遍现象”和“平均值”,而大学物理建立在“微积分”和很多数学模型基础之上,研究得更为深入细致。
物理学院1998届校友刘铭现在正在从事中医药学研究工作,他在学生时代就听过葛墨林讲课,听说有机会再次走进课堂聆听先生的教导就马上赶过来,“听葛老师的课不仅能在专业方面有所启发,而且对我们是一个‘充电’的过程”。刘铭告诉记者。
一位市民在讲座过程中为葛墨林送上一瓶矿泉水;讲座结束后一位学生送给葛墨林一个头戴博士帽的卡通玩偶。葛墨林坦言,大小的学术报告作过上千场,但像这样上到专家学者,下到普通市民同时在场的讲座他确实是第一次,听众的热情让他十分感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