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南开大学 >> 南开要闻
首届中共党史人物研究南开论坛召开
来源: 南开大学新闻网发稿时间:2025-11-10 19:36

  南开新闻网讯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的历史的重要论述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进一步深化中共党史人物研究,推动中共党史党建学科高质量发展,11月8日,首届“中共党史人物研究南开论坛”在南开大学召开。

  本次论坛由南开大学中共党史党建研究院、南开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21世纪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南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联合主办,以“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深化老一辈革命家与伟大抗战精神研究”为主题,汇聚了全国近百位专家学者、革命先辈亲属及相关单位代表,共话中共党史研究特别是中共党史人物研究的新思路与新使命。

  南开大学校长陈雨露与特邀嘉宾进行了座谈交流。南开大学党委常务副书记赵美蓉出席论坛并致辞。南开大学党委副书记、周恩来和中共党史人物研究中心主任牛文利主持开幕式。

  论坛开幕式上,周恩来总理卫士、原中央警卫局副局长高振普在致辞中以“西花厅‘家风’”为题,通过分享在周恩来总理身边工作的“三保一严”规定、“四要六不准”等“家风”展现了周恩来总理的伟大人格和崇高风范。

  中国中共党史人物研究会会长、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原院务委员、原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副主任张树军在致辞中从唯物史观的高度对正确二战史观进行了深刻阐释。他指出,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正确二战史观内涵丰富,坚持和弘扬正确二战史观,为传承弘扬伟大抗战精神、深化老一辈革命家生平思想和精神风范研究指明了方向,也将为更好地服务党和国家中心工作提供遵循。

  赵美蓉在致辞中回顾了南开大学与党和国家命运紧密相连的爱国传统及中共党史党建学科建设成果,她表示,南开大学将以本次论坛为契机深化周恩来和中共党史人物研究、传承红色基因,为构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服务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大局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主题发言阶段,中国史学会会长、《求是》杂志社原社长李捷指出,抗战精神的提炼包含实践、载体、时代三个关键要素,伟大抗战精神和中华民族精神一脉相承、各有侧重,伟大抗战精神同延安精神以及伟大建党精神均是党领导人民共同创造的,各有特点又相互关联,共同激励中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

  周恩来思想生平研究分会原会长、原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室务委员廖心文认为,应当加强红岩精神研究,红岩精神与其他革命精神一脉相承,是我们党和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新时代做好党和国家各项工作重要精神力量。

  原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第一研究部主任蒋建农,深入探讨了遵义会议与毛泽东领导地位确立问题,说明遵义会议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在长征危急时刻的历史选择和国际形势下的战略调整。

  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党史部原主任罗平汉指出,从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是近代以来反抗外敌入侵的第一次完全胜利切入,阐述毛泽东提出打游击战的方针具有伟大战略远见,体现了毛泽东对历史发展的深刻洞察和战略眼光。

  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佘双好认为,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将抗战精神民族精神抗战实践、共产主义理想和革命精神相结合,使抗战精神论述具有永恒价值,为理解伟大抗战精神提供重要视角。

  天津市南开中学理事会理事长孙海麟介绍了南开中学的历史与荣誉,回顾了周恩来总理在南开中学的岁月,强调南开系列学校始终以周恩来为榜样,积极挖掘整理相关资料,传承并弘扬周恩来精神与南开精神。

  江苏省周恩来研究会会长张亚青介绍,研究会围绕党的中心工作开展理论研究与宣传,举办学术研讨活动,编写出版学术著作;推动打造“周恩来班创建”和“行走的思政课”等品牌项目,推动周恩来精神进校园、进课堂、进社区,为传承和弘扬周恩来精神做出积极贡献。

  中国中共党史人物研究会副秘书长、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科研规划部副主任、一级巡视员沈传宝指出,当前中共党史人物研究存在规划不够系统、发展不平衡、研究不充分等问题,建议加强史料征集与数字化整理,拓展研究深度与广度,借鉴先进经验,以提高研究水平,推动产出更多高质量的研究成果。

  毛泽东哲学思想研究会副会长、中山大学教授徐俊忠指出,周恩来曾经提到中国共产党是“领导党”的概念,值得我们深入研究,它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在各个历史时期的地位和作用,也反映了周恩来对新中国政治文明建设的贡献。

  中国中共党史人物研究会秘书长、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第三研究部副主任张曙认为,改革开放新时期邓小平同志特别重视抗战纪念活动与历史教育,将抗战精神转化为爱国主义教育,对全面理解中国共产党在抗战中的中流砥柱作用具有重要意义,也为新时代研究宣传抗战历史指明了方向。

  南开大学周恩来政府管理学院教授徐行指出,周恩来在推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与巩固中发挥了关键作用,源于其对党的统一战线理论的深刻理解、忠诚执行和卓越的政治智慧,对于新时代总结历史经验,走向未来,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在下午的研讨环节,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研究员曹应旺认为,应当深刻认识“进步”概念和进步因素对强国复兴的重要意义中国发展的关键在于中国共产党坚持进步,未来中国也将坚定不移地推动人类进步事业,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中国力量。

  毛泽东哲学思想研究会副会长、湘潭大学教授李佑新强调,要坚持正确党史观,以唯物史观为指导,要坚持史料史实的真实性从具体历史环境阐释史料史实从历史整体理解史料史实的意义把握中共党史的主题主线,全面客观地研究中共党史、评价中共党史人物和事件

  周恩来思想生平研究分会副会长、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教授聚焦武汉会战时期周恩来的统战思想和实践强调周恩来的统战工作务实灵活,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广泛实践和中国共产党扩大政治影响力奠定了基础。

  周恩来思想生平研究分会副会长、北京大学教授程美东从党的政治文化视角切入,阐述了中国共产党是“两个结合”的优秀代表,而党的政治文化是研究中共党史人物的重要维度。

  南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副书记、教授肖光文指出周恩来精神与南开精神息息相关,新时代新征程应当学习弘扬周恩来精神,还要深化周恩来教育思想研究,加快教育强国建设提供有益借鉴。

  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教授王建华认为,中共党史研究要实现政治性、学术性和科学性的统一,特别要从组织维度开展党史人物研究。要重视党的组织特质,以组织为中心,关注组织”应该成为党史人物研究的思维习惯和方式。

  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宋俭指出,面对当下中共党史人物研究诸多困难,适当调整研究方向拓宽研究领域,重视普通党员干部个体和群体研究创新研究方法拓展研究视域关注个体生活史等;深度挖掘史料开展有组织的合作研究;推动相关专业期刊开设中共党史人物研究专栏。

  南开大学党内法规研究中心副主任、教授纪亚光对近十年中共党史人物研究进行统计分析,认为存在三多三少”的现象,即党的领袖人物研究成果多、纪念性研究多、个体研究多,其他重要人物研究成果少、常态化研究少、群体研究少。需要进一步加强融合研究和比较研究,充分运用文献资料深化中共党史人物研究。

  周恩来思想生平研究分会副会长、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潘敬国认为,南开大学搭建起中共党史人物研究平台具有重要的学术集聚和人才引领作用,在未来的研究中应该注意学术传承与史料考证在中共党史研究中的关键作用扎实的史料工作是深化中共党史人物研究的基础。

  周恩来邓颖超纪念馆馆长张彩欣介绍了纪念馆在红色资源研究与传播中所做的系列工作,并强调将持续加文物征集口述历史工作力度,出版相关书籍,举办学术会议,开发文创产品,举办国内外展览,致力于将学术成果更好转化为展览资源传承红色基因凝聚时代力量

  南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张健认为,思政课教学中应强调科研与教学统一,从教学中发现科研真问题,并强调中国人的爱国情怀与胸怀天下相连,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与世界和平发展辩证统一我们在教学和科研中都该促进爱国主义与国际主义相结合

  受南开大学原副校长、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王新生教授委托,南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常务副院长余一凡教授在主持研讨时表示,南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南开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21世纪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南开大学中共党史党建研究院将围绕党的历史和理论研究中的一些重点、热点和难点问题,不定期地举办学术讲堂,诚邀中共党史党建领域从事学术研究和教学工作的专家学者来校作学术报告。

  最后,周恩来思想生平研究分会会长、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对外合作交流局原局长杨明伟对本次会议进行了总结,特别是对研讨中大家多次强调的唯物史观和辩证方法的重要性给予充分肯定,对论坛成果给予高度评价,强调下一步要聚焦中国式现代化、经济建设、人民民主、文化思想、民生问题、环境保护、党和国家战略安全、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等重点领域持续深化周恩来研究。

    

  据悉,本次论坛的举办旨在为中共党史人物研究搭建交流合作的重要平台,进一步凝聚研究共识、整合学术力量,推动中共党史党建学科高质量发展。论坛得到了学界与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周恩来总理侄女、中国新闻社原副社长周秉德,周恩来总理秘书、武警指挥学院原副院长纪东等特邀嘉宾出席活动。

编辑:梁煊

微信往期推送
更多...
第二届“重走西南联大路”活...
南开团队在干细胞全能性激活...
第五届两岸共同市场海河论坛...
杨庆山宣讲党的二十届四中全...
【关注“三新”建设】新华社...
通用技术天锻公司总经理一行...
雅安市人民政府副市长一行来访
校领导率队赴教育部中外人文...
南开大学与山东文旅集团签约合作
【爱国奋斗南开人】王力平:...
新闻热线:022-23508464 022-85358737投稿信箱:nknews@nankai.edu.cn
本网站由南开大学新闻中心设计维护 Copyright@2014 津ICP备12003308号-1
南开大学 校史网
版权声明:本网站由南开大学版权所有,如转载本网站内容,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