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南开大学 >> 媒体南开
今晚报:“忠臣”与“良臣” ——《封神演义》漫谈
来源: 今晚报20210128 12版发稿时间:2021-01-29 09:56

李新宇  

  读《封神演义》可以发现两个词:“忠臣”与“良臣”。这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所指也是两类不同的人。良臣不一定是忠臣,忠臣也不一定是良臣。两者的主要区别是:忠臣不事二主;良臣择主而事。

  这两个概念其实是唐朝魏征提出的。魏征和唐太宗曾经就此有过一番讨论。魏征对唐太宗说:“愿陛下使臣为良臣,勿使臣为忠臣。”唐太宗问:“忠、良有异乎?”魏征说:“良臣,稷、契、咎陶是也。忠臣,龙逢、比干是也。良臣使身获美名,君受显号,子孙传世,福禄无疆。忠臣身受诛夷,君陷大恶,家国并丧,空有其名。以此而言,相去远矣。”

  《封神演义》所涉及的君臣关系有两点值得注意:一是在真实的历史上,商、周是两个国家,二者并没有臣属关系。《封神演义》却将其处理为君臣关系,同时又赋予武王伐纣以反暴政、诛独夫、吊民伐罪的性质,这就使“以下犯上”“以臣伐君”具有了合法性。二是中国历史上一直存在一种来自统治者的意识形态:忠臣不事二主。这被看作一种高尚节操,直到辛亥革命之后,清帝国的一些遗老们拒绝做民国的官,仍然体现着这种观念。

  然而,《封神演义》却早就在颠覆了这种观念。《封神演义》中的忠臣们说的是“忠臣不事二主”,强调的是绝对忠诚。有人的确做到了。比如闻仲,明知纣王荒淫残暴,也还是要辅佐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再如比干,纣王为了妲己之病而要借他的心脏煎药,他没有造反或逃亡,而是老老实实被挖了心。不过,在写到梅伯、方弼、方相、黄飞虎等另一些人物时,却不止一次出现了这样的话:“良臣择主而事”,“君不正则臣投外国”。

  最先背叛纣王的是方弼、方相兄弟。他们在出朝歌之际,说的是:“良禽择木而栖,良臣择主而仕。今天子不道……我等也耻为之臣。”接下来是人们纷纷弃商投周,几乎每一次都要重复同样的道理:“君不正,臣投外国,此亦礼之当然。”黄飞虎过五关,遇到一道道拦截,每次都要这样为自己辩解。就连闻太师对黄飞虎的反叛表示理解,说的也是“君不正则臣投外国”。

  考察前现代的意识形态,忠君与爱国往往是一回事,爱国就要忠君,忠君就是爱国。在《封神演义》中,二者却不再是一回事:忠君未必是爱国,爱国也未必忠君。考其理由,是因为国家是成汤子孙的国家,纣王使国家面临危机,臣子为了国家利益,自然可以不忠于纣王。纣王要杀太子,而太子是国家未来。方弼、方相自然可以为救太子而背叛纣王。他们的特点是反纣保商,爱国而不忠君。微子和箕子也是如此,作为王室成员,他们自然是爱国的,只是纣王的荒淫和残暴让他们无法接受。所以他们的选择是既不与纣王同流合污,又寻求殷商利益的最大化。

  黄飞虎等人与他们不同,他们弃商投周,是不仅背叛了君主,同时也背叛了国家。然而,小说对他们不但没有谴责,而且给予赞扬。为什么会这样?究其原因,是在作家的观念中,君主与国家之上还有一个更高的价值:“道”。君主有道,臣子自然要忠;君主失道,臣子就不再有忠的必要。在这里,小说彰显了“忠君爱国”与“顺天应人”的矛盾。在《封神演义》中,道与天是一致的,天意与民心又是一致的。如果一个君主使他的国家成了百姓的地狱,臣子和百姓就可以背叛它。无论百姓还是朝廷官员,在君主和国家、百姓对立的情况下,就应该站在百姓一边。姜子牙、黄飞虎等人本来都是殷商的臣民,因为纣王荒淫无道而弃商奔周,并且辅佐武王伐纣,实现了周王朝对商王朝的吞并和取代。这与传统中忠臣不事二主的观念大不相同。与此同时,小说还一再申明:在乾坤翻转之际,正邪激战之中,是顺天应人,还是怀抱愚忠而为纣王殉葬,是置身历史变局中无法回避的选择。

  报纸电子版链接:http://epaper.jwb.com.cn/jwb/html/2021-01/28/content_15364_3952879.htm

编辑:乔仁铭

微信往期推送
更多...
数学、统计学与交叉科学博士...
南开五篇本科毕业设计(论文...
南开大学首届教材建设奖优秀...
【关注天开园】“创新驱动·产...
南开大学与中信资本签署战略...
李宝荣教授应邀做客“中国式...
南开大学召开教代会工会2024...
专家学者南开研讨“蔡和森、...
【关注天开园】天开瑞来:农...
【关注天开园】人工智能赋能...
新闻热线:022-23508464 022-85358737投稿信箱:nknews@nankai.edu.cn
本网站由南开大学新闻中心设计维护 Copyright@2014 津ICP备12003308号-1
南开大学 校史网
版权声明:本网站由南开大学版权所有,如转载本网站内容,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