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9日天津日报15版、今晚报特3版、渤海早报40版,7月30日每日新报53版
061.陈省身 (1911-2004)
男,汉族,浙江嘉兴人,美籍华人。曾任南开大学数学研究所名誉所长。
陈省身毕业于南开大学并考入清华大学研究生院,后赴德留学。1943年应美国普林斯顿高级研究所的邀请赴美从事研究工作。1972年后,多次回国访问、讲学,并就扩大对外开放、发展科学事业、培养和引进优秀人才、加强中国数学研究等问题建言献策。1980年提出“中国应该成为21世纪的数学大国”,后被誉为“陈省身猜想”。1985年,主持建立了南开大学数学研究所,为我国数学学科的发展倾注了大量心血。陈省身其对整体微分几何的卓越贡献影响了整个数学的发展,被公认为“20世纪伟大的几何学家”。2004年,国际小行星中心将1998CS2号小行星命名为“陈省身星”。陈省身曾获美国国家科学奖章、中国国际科技合作奖、首届邵逸夫奖(数学科学奖)等。1948年当选“中央研究院”院士。美国科学院院士,美国人文与自然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首批外籍院士,1983年获得美国数学会斯蒂尔奖,1984年获得国际沃尔夫数学奖。
7月29日天津日报15版、今晚报特3版、渤海早报39版,7月30日每日新报53版
058.杨石先(1897-1985)
男,蒙古族,安徽怀宁人,中共党员。曾任南开大学校长、名誉校长。
杨石先重视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强调基础理论教育,较早提出高等学校应担负教学、科研双重任务,加强学校行政管理和办学条件建设,为南开大学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在农药化学和有机磷化学研究领域,先后发表了《有机磷杀虫剂的研究》(1-8)以及有关植物刺激剂、杀菌剂研究的学术论文40余篇,研制了杀虫剂久效磷、除草剂燕麦敌、杀菌剂叶枯净等10余种新农药。出版《有机磷化学进展》、《国外农药进展》等专著和译著,为我国农药科学的发展做了大量开拓性的工作。中国科学院院士杨石先1949年作为教育界代表出席第一届全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是第一至五届全国人大代表,第五、六届全国政协常委。
7月29日天津日报14版、今晚报特2版、渤海早报38版,7月30日每日新报52版
047.何炳林 (1918-2007)
男,汉族,广东番禺人,中共党员。曾任南开大学高分子化学研究所所长。“两弹一星”重要功臣。
1958年,何炳林主持建立了高分子化学教研室,合成了当时世界上已有的全部离子交换树脂品种。主持建立了我国第一家专门生产离子交换树脂的南开大学化工厂,为我国原子能事业发展和第一颗原子弹成功爆炸做出了重大贡献。何炳林长期致力于高分子化学学科建设、教学改革和科研创新工作,使该学科成为首批国家重点学科、博士点、博士后流动站和国家重点实验室,捐资设立了何炳林奖学金。中国科学院院士。第三、五届全国人大代表,第十届天津市人大常委。曾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国家发明奖、国防科工委“献身国防科学技术事业”荣誉奖、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教育部优秀教学成果奖、“何梁何利科学与技术进步奖”、天津市科技重大成就奖、天津市优秀教学成果奖等重大奖励20余项。天津市特等劳动模范、全国劳动模范。
7月29日天津日报13版、今晚报特2版、渤海早报36版,7月30日每日新报50版
028.申泮文
男,汉族,广东省从化市人,中共党员,民进会员。1916年出生,现任南开大学化学学院教授。
申泮文是中国无机化学学科的奠基人之一。几十年如一日坚持为本科生讲课,并创下我国多项“第一”:编写了我国化学界第一部中文教材,第一部无机化学教科书,研制出我国第一代镍氢电池……他立志要把化学的高等教育与国际水平接轨,带领一批中青年教师创新前进,连续三届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奖和国家精品课程。他带领南开大学无机化学专业创新教学团队,入选教育部和财政部批准的我国首批国家级教学团队。获国家专利30项、国际专利2项、国家知识产权2项,并以65卷册、3000余万字的著作,成为我国最高产的化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第三届全国人大代表,第五至七届全国政协委员。天津市优秀思想政治工作干部和优秀共产党员,天津市级、教育部级和国家级关心下一代工作先进个人,全国十大教育英才,中国教育年度新闻人物。
7月29日天津日报13版、今晚报特1版、渤海早报36版,7月30日每日新报50版
025.母国光
男,汉族,辽宁省锦西人,中共党员。1931年出生,现任南开大学现代光学研究所所长,曾任南开大学校长。
母国光长期从事光学及应用光学的科研和教学工作,他编写的《光学》教材,获得国家教委优秀教材一等奖。他先后研制了光谱析钢仪、电影放映机用锥轴深椭球冷反光镜、彩色电视涂屏专用光学校正镜及彩色摄像机变焦距物镜和光学信息处理机等。主持建设了多个光学工程前沿技术的研究平台。中共十二大代表,第七、八届全国人大代表,第十一、十二届市人大代表,第十届市政协常委,第十六、十七届国际光学学会委员会(ICO)副主席,第九届国际大学协会(IAU)常务理事。中国科学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先后获得“国家中青年有突出贡献专家”称号,国家发明二等奖、三等奖,国家自然科学奖三等奖,“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天津市科技进步一等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