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南开大学 >> 专题报道
【贵州省南猛村】智慧点亮苗乡未来 南开大学打造乡村振兴新样本
来源: 南开大学新闻网发稿时间:2025-07-09 09:41

——南开大学哲学院雷山县南猛村工作站建设成果

  引言:依托南开大学中国式现代化乡村工作站,南开大学哲学院师生深入贵州省雷山县南猛村,将人工智能美学创新性运用到乡村振兴实践中,积极探索现代科技与文化传承的深度融合。通过全面调研和创新实践,师生团队相继推出AI艺术展、文创产品开发、直播推广等一系列举措,助力南猛村实现产业发展与文化影响力的双重提升。同时,工作站还建立了艺术家驻留和教学实践基地,推动苗族文化的创新传承,构建起具有可持续发展潜力的乡村振兴模式。

  一、背景情况

  

  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雷山县郎德镇南猛村是一个历史悠久的苗族村落,尽管文化资源丰富,但基础设施相对薄弱,面临产业转型和文化创新的双重挑战。作为农业农村部、国家乡村振兴局定点帮扶村,南猛村积极谋求突破。2023年7月,南开大学哲学院硕士生第一党支部实践队首次前往南猛村,开展田野调研,寻求文化与经济发展的突破口。随后,南开大学与雷山县正式签署协议,在南猛村设立“中国式现代化乡村工作站”,充分发挥高校科研和人才优势。2024年5月,南开大学团委书记贺文霞、哲学院党委书记赵爽率队再次赴村,深化合作,提出以科技赋能和文化创新为核心的“南南方案”,助推南猛村现代化进程。同年7月,南开大学哲学院实践队再度前往,凭借“人工智能美学”学科优势,推动文化创新、技术推广及长效机制建设,助力南猛村特色产业高质量发展。

  二、主要做法 

  1. 精准调研深耕细作,全面助力乡村振兴

驻村第一书记带领南开师生参观茶园

入户访谈问卷调研

  南开大学哲学院团队在南猛村开展了三次深入的田野调查,全面了解该村的社会经济状况和文化特色,精准把握村民需求、产业发展瓶颈以及文化传承面临的挑战,最终形成了6万余字的调研报告。调研结果显示,南猛村虽拥有丰富的苗族文化资源,但在现代化推广渠道和产品开发方面存在较大短板。对此,实践团队提出了“人工智能美学”文化赋能战略,力图通过将传统文化与现代设计理念相结合,打造具有市场竞争力的文化产品,吸引更多游客和消费者,助推当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这一举措不仅为南猛村的文化和经济发展注入了新动能,也为全国乡村振兴提供了可借鉴的创新路径。通过扎实的调研与实践,南开大学哲学院团队助力南猛村实现经济增长与文化影响力双提升,为特色产业转型升级探索出新模式。

  2. 智美展览点亮乡村,苗乡文化焕新风貌

雷山县副县长居伟参观展览

展品布置现场

  结合南猛村独特的苗族文化与先进的人工智能技术,南开大学哲学院团队成功策划并举办了“人工智能美学赋能乡村振兴”艺术展。这一展览是国内首个将人工智能美学与苗族文化深度融合的盛会,展现了传统文化在现代科技助力下的全新表达方式。展览汇集了1000余幅AI生成的绘画作品及多个互动艺术装置,充分展示了现代科技在乡村文化创新与传承中的巨大潜力。展览的成功举办,不仅显著提升了南猛村的文化影响力,也为外界深入了解苗族文化提供了崭新窗口。通过AI生成的艺术形式,南猛村的独特文化符号突破了地域限制,以更加多样化和现代化的方式传播开来。文化与科技的深度融合有效促进了苗族文化在年轻一代中的认知与认同,增强了文化在乡村振兴中的内生动力。这一实践为未来更多跨学科融合的探索提供了宝贵经验。  

  3. 数字直播联通南猛,文化纽带传扬苗韵

“笙生不息品南猛韵味・锦绣黔程焕村寨新生”直播活动

  为进一步提升南猛村的文化影响力,南开大学哲学院团队精心策划了主题为“笙生不息品南猛韵味·锦绣黔程焕村寨新生”的直播活动。此次直播聚焦于苗族独特的文化传统,展示了苗族文化符号、手工艺品及与AI技术融合的新兴文创产品,不仅丰富了观众的文化体验,还拓宽了南猛村的文化传播渠道,成为推广地方特色文化的重要平台。活动通过高质量的视觉呈现,为观众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沉浸式体验,并通过互动式交流进一步增强了参与感。此次直播引发了广泛关注,吸引了3728名观众参与,平均在线人数接近千人,直播观看次数超过60000次。通过这一高效的传播方式,南猛村的文化独特性和发展潜力得以充分展现,显著提升了村庄知名度,并激发了外界的旅游兴趣和投资意向。随着观看量的持续增长,越来越多的潜在游客、文化爱好者和投资者开始关注南猛村,为其未来的经济和文化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

  4. AI文创激扬活力,市场拓展开辟新途

  南开大学哲学院团队充分发挥人工智能美学学科优势,深入挖掘苗族文化的独特魅力,创新性地将传统文化元素与现代设计理念相结合。团队运用AI创意设计,生成了村徽、虚拟人、乡村标识及产品商标,设计制作了超过500件涵盖帆布包、T恤、雨伞等多种类型的文创产品,为每一件产品赋予了独特的文化内涵与视觉吸引力。为实现文创产品的有效销售,团队积极探索线上平台的使用,逐步建立起苗族文化商品化的新模式,为当地拓宽销售渠道提供了新思路、新路径,充分发挥了团队与村民的协同效应。未来,南开大学哲学院团队将继续致力于将人工智能美学与传统文化相结
合,为南猛村乃至更广泛的乡村振兴贡献更多智慧与力量。

AI创意设计辅助生成南猛村文化标识

T恤、帆布包等AI文创产品

  5. 文化经济双轨并进,长效机制稳健推行

人工智能美学教学实践基地挂牌

“未来·苗寨”艺术家驻留计划  

  在国家人工智能战略的引领下,南开大学哲学院在贵州省南猛村设立了“未来·苗寨”艺术家驻留基地,并推出了人工智能美学与艺术研学计划。该计划由南开大学哲学院陶锋教授发起,聚集多位艺术家组成研究团队,为南猛村的文化振兴提供强有力的学术和艺术支持。计划内容涵盖苗族文化与人工智能美学,采用工作坊、讲座等多种形式,旨在激发村民与游客对艺术的兴趣,尤其为青少年提供了接触艺术创新的宝贵机会,同时倡导生态保护与乡村艺术教育的发展。这些举措构建了南猛村可持续的文化经济生态,艺术家驻留基地与教学实践基地相辅相成,有力推动了文化创意与技术运用的长期发展,助力村民实现经济多元化,为乡村振兴提供了一条符合乡村现代化发展要求的新路径。

南开师生与村民在蓝染工坊

  经过一年的不懈努力,南开大学哲学院南猛村乡村工作站在文化传承与经济振兴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展现了乡村发展的崭新面貌。首先,通过人工智能美学设计的文创产品已经作为雷山县脚尧村银球茶的包装进入市场,下一步有望服务到南猛村的白茶、腊肉、蜡染等特色农产品中,这些产品充分融合了苗族文化元素与现代设计理念,将有效提升村集体经济收入。其次,南开大学哲学院团队通过举办人工智能美学展览和系列直播活动,极大地提升了南猛村及其芦笙舞文化的知名度。展览展示了苗族文化的独特魅力,吸引了大量游客和投资者的关注。直播活动以互动形式,向外界传递了南猛村的文化特色,不仅增强了外界对南猛村的认知与兴趣,也推动了当地旅游业的发展。此外,南开大学哲学院在南猛村的创新实践模式获得了《光明日报》《中国青年报》《天津日报》和人民网等多家主流媒体的广泛报道,新华网客户端发布的视频“青春华章 南开双百行动:南开映彩 苗歌新韵”播放量达到155.4万,进一步提升了南猛村在全国范围内的影响力,吸引了更多的关注与投资,为地方经济的持续增长注入了强劲动力。

  南开大学哲学院南猛村工作站的持续创新和合作模式为乡村振兴提供了有力的支持,使得南猛村成为文化与经济融合发展的成功典范。未来,工作站将继续秉持创新发展理念,探索更多符合南猛村特色的发展路径,力争在文化传承与经济振兴的道路上取得更加辉煌的成就。

  三、经验启示 

  1.加强现代科技与文化产业深度融合

  南开大学哲学院南猛村工作站的乡村振兴实践充分表明,将现代科技尤其是人工智能技术与传统文化深度融合,是提升乡村文化附加值和经济活力的重要途径。AI技术的融入不仅为传统文化赋予了新的生命力与展现形式,更为乡村经济开辟了新的增长点。这一创新模式使文化与经济的互动发展成为现实,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新的动能。借助AI技术,文化产业在设计领域可以实现技术性突破,更有效地把握市场需求,从而提升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南开大学哲学院的人工智能美学文创设计,便是这一模式的生动实践,这些产品不仅在本土市场赢得广泛好评,还成功吸引了外地游客的关注,成为连接外界与乡村文化的新桥梁。科技与文化深度融合的实践,不仅能够加速当地经济的蓬勃发展,还能够有效提升文创产品的核心竞争力与品牌影响力,进一步展现新时代乡村振兴的蓬勃生机与广阔前景。

  2.把握调研驱动与需求导向贯穿始终

  南开大学哲学院团队在实施乡村振兴实践的过程中进行了三次深入的田野调查,精准把握了南猛村的实际需求。这一调研驱动的工作模式,确保了各项实践活动的针对性与有效性,切实避免了形式主义和资源浪费的风险。通过调研,团队发现了市场对民族文化产品的迫切需求,以及对技术培训和市场推广的期盼。这些调研结果为乡村振兴实践的成功实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确保了各项措施能够真正符合当地村民的需求。这一经验不仅对南猛村的振兴具有重要意义,也为其他乡村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凸显了科学技术在乡村发展中的关键作用。

  3.促进长效机制与可持续发展有效联动

  南开大学哲学院在南猛村的工作致力于构建长效机制,通过实施“艺术家驻留计划”和建立人工智能美学教学实践基地,工作站为村庄提供了持续的文化创意支持与技能培训。这一长效机制的建立,确保了南猛村在文化创新和经济发展中的可持续性。通过与艺术家和学者的深度合作,村民的文化创新能力得到了显著提升,艺术家驻留计划为他们提供了与专业人士互动的机会,从而激发创造力,提升文化素养。此外,工作站的培训活动帮助村民掌握现代技术和市场运作模式,使他们能够更有效地参与乡村振兴进程。这种高校与地方的合作模式,为乡村现代化提供了可复制的成功经验,彰显了长效机制在乡村振兴中的关键作用。

  4.推动文化传承与乡村振兴全面共进

  南开大学哲学院南猛村工作站在数字时代背景下,积极拓展南猛村的文化影响力。借助直播等数字传播手段,工作站有效打破了少数民族文化传播的局限,成功吸引了更多社会资源与关注。互动式传播方式不仅向外界展示了南猛村独特的文化和发展潜力,还引发了社会对乡村振兴的广泛讨论。这种全方位的传播策略,为乡村振兴提供了新的思路,也为少数民族的文化推广提供了宝贵借鉴。南猛村的成功实践表明,充分利用数字传播手段能够大力促进乡村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为乡村振兴的整体进程注入新的动力。

   执笔人:

    吴颖 南开大学哲学院党委副书记、副院长;

    孔帅 南开大学哲学院辅导员;

    王艺璇 南开大学哲学院硕士研究生

编辑:高雨桐

微信往期推送
更多...
学校召开学术委员会全体会议
南开大学材料学科发展研讨会...
南开国际先进研究院(深圳福...
校领导赴廊坊市推动中国式现...
天津外国语大学来校访问
南开大学率中国队获国际青年...
学校召开党委常委会(扩大)...
自贡市蜀光中学校长一行来访
教育部调研组来校开展实验室...
济南市卫生健康委员会党组副...
新闻热线:022-23508464 022-85358737投稿信箱:nknews@nankai.edu.cn
本网站由南开大学新闻中心设计维护 Copyright@2014 津ICP备12003308号-1
南开大学 校史网
版权声明:本网站由南开大学版权所有,如转载本网站内容,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