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南开大学 >> 专题报道
锚定实践建新功 改革攻坚促发展
来源: 南开大学新闻网发稿时间:2023-07-20 17:22

     南开大学以推动高质量发展检验主题教育成果成效

  南开大学党委深刻认识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坚持以南开特色、南开作为、南开实践不断深化主题教育见成效、建新功。围绕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来校视察指示精神的“谱写六个新篇章”进行再梳理、再督促、再深化,建立党委书记统筹负责、党委常委会季度研究等工作机制,每位校领导结合分管领域牵头推动落实。以习近平总书记嘱托要求为引领,大力推动学校第十次党代会确立的“七个新生态”建设任务落地显效,聚焦改革发展关键环节全面实施改革攻坚“十大行动计划”,奋力开拓南开品格、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内涵式高质量发展的新局面。在主题教育的有力推动促进下,学校改革发展重实践、建新功的导向不断强化,一批新成果新成效在南开园持续涌现。

  一是教育教学展现新作为协同育人持续强化,学校以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为核心,确立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教育教学理念,全方位强化德育、优化智育、增强体育、拓展美育、完善劳动教育,打造以学为主、教学相长、知生善教、亲师信道的“师生共同体”。推进探索建设16个新型智慧书院,以非实体有实质的无边界空间组织形式,为跨学科跨专业的师生提供开阔思路提升素养的学习交流平台;提出并践行“实践发现问题-项目式课程设计-科研解决问题-成果服务社会-反思总结提升”的服务学习课程模式,全校15个单位累计开设服务学习课程46门192门次,建成35个服务学习实践基地。教材建设和课程建设持续加强,积极推动实施南开大学核心课程“十四五”规划精品教材建设行动计划,建好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国家教材建设重点研究基地,牵头编写党的二十大精神“三进”教案15种16册,主持编写或修订马工程重点教材7部;组织编写“南开版”系列精品教材,制定“100本核心课程教材编写出版支持计划清单”;以课程建设助推内涵式高质量发展,推动教育数字化与人才培养、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59门课程入选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此外,学校在教学改革研究、拔尖人才培养、课程思政案例建设、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建设等方面都取得了一批新成果。学科专业设置持续优化以主题教育为契机,对接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优化调整学科布局,坚持“全面推进、重点突破”,推动学科专业供给侧改革,着力解决学科专业设置“小、散、弱”等问题,制定实施《学科集约化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实施方案》和《南开大学本科专业质量提升与优化调整方案》,对部分学科专业进行优化调整,出台《南开大学国家急需领域学科引导目录》,培育数字经济、人工智能等对国家和学校发展具有战略意义的学科增长点;发挥优势特色学科引领作用,研讨凝练新物质创造、认知科学、中国式现代化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创新等4大学科群;出台《交叉学科管理办法》,进一步理顺促进学科交叉发展的体制机制,聚焦重大科学问题和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积极在功能物质创造、新一代人工智能、生物医药、数字经济、区域国别、绿色低碳、集成电路、国家安全等领域和方向促进学科交叉、培育建设交叉学科。

  二是科研创新创造新亮点。产教融合开新局把深度融入、全面参与天开园建设作为主题教育的重要内容,紧扣改革发展实际开展调查研究,深入学院、企业问计问需,广泛收集师生诉求和意见建议,出台了包括修订南开大学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管理办法等一系列政策“组合拳”,从顶层设计高位打通科技成果转化链条“堵点”,推动入驻天开园项目以及后续储备项目的科技成果从实验室走向市场。天开园5月18日正式开园以来,学校完成平台公司组建,做好首批项目服务,遴选后续进驻项目,开展创新创业活动,加大内外宣传,累计入驻项目数量达到50个,还有14个项目正在对接入驻事宜,涉及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智能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等多领域,天开园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助力传教融合的综合品牌效应正逐步显现。近期,南开大学还与新奥集团开展紧密合作,获得3亿元支持打造国内首家认知科技创新中心、建造国内首家认知科技大楼,将依托南开数学、统计、计算机、人工智能、电子信息与光学工程、网络空间安全等学科优势,围绕认知科技领域关键科研问题和“卡脖子”技术,推进建设技术研发高地、教学学科高地、产业应用创新高地。还成功承办第七届世界智能大会系列平行论坛,深度参与天津夏季达沃斯论坛,牵头举办“生成式AI产教融合创新高峰论坛”、第17届中国国际多肽学术会议、生物医药创新发展论坛、碳中和背景下环境多学科交叉前沿学术研讨会等等。科教融汇结新果主题教育开展以来,学校积极推进国家重点实验室重组工作,牵头建设的药物化学生物学全国重点实验室和参与建设的特种化学电源全国重点实验室、光伏材料与电池全国重点实验室、传染病溯源预警与智能决策全国重点实验室全部成功获批,有机新物质创造前沿科学中心正式挂牌,微分几何基础学科研究中心获得教育部推荐;南开学者完成全球首例非人灵长类动物介入式脑机接口试验,标志着我国脑机接口技术跻身国际领先行列;南开学者首次揭示霍乱大流行菌株起源和完整进化途径的研究成果,被写入美国微生物学会出版的权威教科书《微生物》;围绕子空间对称性保护拓扑态、解析人源线粒体呼吸链复合物Ⅱ三维结构、新型广谱强效中和抗体助推新冠药物开发等领域的研究取得重大突破,成果发表于国际顶级期刊。学校还与联合国倡导成立的国际疫苗研究所签约共建联合研究中心,成为该机构首次与中国高校的合作共建。近期,南开5项成果获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科学技术),获奖总数较往年显著增加;20项成果获天津市科技奖,首次摘得技术发明特等奖。社科赋能谱新篇,主题教育开展以来,围绕“21世纪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式现代化”主题,举办第二届21世纪马克思主义高峰论坛,多维度阐释中国式现代化深邃内涵和本质要求;以“中国式现代化与中国社会学新使命”为主题,成功承办3600余人参加的中国社会学会学术年会,探寻历史大变革下中国式现代化的文明发展路径;瞄准建设国家级高端智库,大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研究院建设,举办“京津冀打造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先行区示范区”高端论坛,推出“中国自主知识体系的南开贡献”和“中外圆桌云对话解码中国式现代化”,一批重要成果获得中央领导批示;扎根中国大地践行“知中国、服务中国”学术宗旨,制定实施《中国式现代化乡村工作站建设方案》,谋划建立200个服务乡村振兴工作站,首批聘任16位高级研究员、30位乡村工作站专家,首批70个工作站陆续落地挂牌;南开学者获批2项“研究阐释党的二十大精神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3项“国家社科基金中华学术外译项目”,并有3项课题被转立为重点项目,发布2023年度“数据赋能政府治理”评价指数,当选“全国杰出青年法学家”。

  三是人才引育取得新成效。人才强校战略深入实施牢固树立各个岗位皆可成才的“大人才观”,以汇聚人才和调动各类人才积极性为重点,围绕一流学科、A类学科,以学院为单位,聚焦其人才数量与科研成果奖励、重大科研项目、人才项目的申报和获批情况等,以学科评估总结梳理为契机,系列措施加强队伍建设,不断提高育才引才用才水平;锚定打造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实施“国家级高层次人才倍增行动计划”,通过“两步走”实现“双倍增”,细致做好人才培育和人才引进目标的动态优化,不断扩大国家级人才战略储备,构建人才发展新生态。近期,人才队伍规模、结构和质量持续改善,国家级人才数量增长呈现出良好态势,南开教师获评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全国高校青年教师教学竞赛一等奖、天津市五一劳动奖章、天津市优秀青年研究生导师等一批重要荣誉。人才工作机制大力革新,深化完善人才工作制度体系,顺利完成校学术委员会换届,一批年富力强的高水平专家入选;推动人事人才体制机制改革,巩固支持现有人才特区,强化激励导向,夯实队伍基础,提高队伍质量。特别是以高端人才和青年学科带头人引育计划为引领,对标国家重大人才工程,支撑和促进优秀人才“挑大梁、当主角”,有力推动学科发展。目前,9个人才特区已经成为学校一流人才聚集地,比如化学学院近年来利用特区政策从海内外成功引进的60余位具优秀人才中,入选国家“四青”以上人才的比例已高达83%。学校还大力推进定岗定编工作,以提升政治能力为重点多措并举强化干部队伍建设,顺利实施全校中层干部和科级干部全员竞聘上岗,激发队伍活力,提升管理效能,鼓足干事创业精气神。人才培养模式不断完善,主动对接国家战略和市场需求,遵循教育规律和学生成长成才规律,大力推进“招生-培养-就业一体化”改革,深化构建拔尖创新人才自主培养体系。持续优化并重组招生大类,调整招生专业与招生数量,支持学生根据专业兴趣及自身能力自主选择专业,建立校领导联络、部处结对、学院包省的工作机制,实现今年招生宣传声势全面加强、生源质量明显提升。推动完善“通识+专业”培养模式,健全“8+4+X”入校“零门槛”的二次选拔机制,打造特色多元的人才培养体系,着力提高学生培养质量,南开学子近期获得一批全国和天津市重要表彰,在第八届“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全国大学生数学竞赛等领域斩获佳绩。

编辑:阿依古丽

微信往期推送
更多...
校领导会见牛津大学校长
第三届(2024)全国高等学校...
学校召开党委常委会(扩大)...
我校主办“超构光学与非线性...
陈雨露参加中意大学校长对话会
南开大学代表参加世界中文大会
我校8个党支部入选全国高校和...
南开学者参加首届世界古典学大会
中国哲学史学会中医哲学专业...
教育部关工委“五老”报告团...
新闻热线:022-23508464 022-85358737投稿信箱:nknews@nankai.edu.cn
本网站由南开大学新闻中心设计维护 Copyright@2014 津ICP备12003308号-1
南开大学 校史网
版权声明:本网站由南开大学版权所有,如转载本网站内容,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