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之所趋,无远弗届
——记金融学院陈孝伟老师
提名词
沂山津门躬耕无涯学海,李白桃红德育精算砥柱。
孜孜以求,无敢逸豫,砥志研思撰文稿;
明月白露,景星麟凤,济济一堂沐春风。
人物简介
陈孝伟,1985年生,山东临沂人,金融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美国伊利诺伊大学香槟分校访问学者。2003年至2007年在南开大学数学院统计学专业获数学学士。2007年至2011年在清华大学数学科学系运筹学与控制论专业获数学博士。目前担任中国运筹学会不确定系统分会理事长、中国运筹学会理事、中国运筹学会智能计算分会常务理事、英文期刊《Journal of Uncertain Systems》副主编、《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Navigation and Maritime Economy》编委。
研究方向为风险管理与精算学、巨灾风险管理、机器学习与运筹学,在EJOR、Information Sciences,Journal of Intelligent Manufacturing,Expert Systems with Applications,IEEE TFS,《南开经济研究》《保险研究》等经济学、管理学领域知名期刊上发表论文30余篇。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两项,参与国家级、省部级项目十余项。2011年入选天津市首批“用三年时间引进千名以上高层次人才”项目,2017年入选“天津市131第三层次人才”,2015年获得中国运筹学会不确定系统分会“钟家庆运筹学奖”。
人物风采
2011年博士毕业,陈老师选择回到母校南开大学的经济学院风险管理与保险学系任讲师,这是他教师生涯的开始,迄今恰好已历十年。
风趣幽默的上课风格
陈老师最为学生称道的是他幽默风趣而又严谨认真的上课风格,他的课堂常常洋溢着同学们的“会心一笑”或者是“哄堂大笑”。以本科的微观经济学课程为例,这门课采用的教材自外文翻译而来,课本比较枯燥乏味,教科书上的例子亦是乏善可陈。然而,微观经济学又是入门经济学的“敲门砖”,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如果讲得枯燥乏味,那么同学们可能会因此对经济学产生抵触情绪,认为它脱离生活,理论高于实际,从而丧失了学习兴趣。基于此等考量,陈老师创新性地设计了他所讲授的微观经济学课程。考虑到同学们都是经济学领域的“小白”,他果断摒弃了高深的学术名词,以生活化的例子入手,从而建立起一个基于生活的微观经济学框架,充分激发了同学们的学习兴趣。例如,在介绍“边际”这个概念时,课本解释为“边际效用是指某种物品的消费量每增加一单位所增加的满足程度”,这一解释过于抽象,同学们还是无法从本质上理解这个概念。但陈老师以同学们关心的期末考试的复习为例,将经济学名词引入生活情景:边际效用就相当于期末考试的第1遍复习和第10遍复习对个人成绩的提升效果。如此,同学们便能很直观地体会出在期末考试的复习中存在着“边际效应递减”的现象。又如,在解释“机会成本”时,课本的解释晦涩难懂:“将特定的资源用于某种用途而取得的收益是以放弃将该资源用于其他有利可图的用途为代价的,这种代价的最大预期收益为机会成本”,而陈老师的解释则能带领同学们走出文本的桎梏,体会到“机会成本”的真实含义:“比如要在去教室自习和宅在宿舍打游戏之间做选择,那么在教室看书学习的机会成本是无法享受打游戏带来的快乐,在宿舍打游戏的机会成本是失去了在教室看书学习所得到的东西”……同学们从陈老师举的生活化的例子入手,产生了对微观经济学的感性认知,认识到微观经济学与现实生活息息相关,从而被引导着进入宏大的经济学世界之中。
由此,陈老师幽默风趣的授课风格成为了他的一张亮眼的“名片”,每当新学期选课季来临之时,陈老师的选修课程总能成为“热门”,这与多年来陈老师在日常教学中形成的良好口碑是分不开的。
学术科研领域的指路人
陈老师对培养学生有着独特的见解,他认为,在学术科研的过程中,老师只能起辅助、引导的作用,关键是要靠学生自己动手、动脑做研究。他平时不会对学生进行过多的干扰,而是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培养学生们自学、自主、自强的能力。当然,在尊重同学们发散性思维的同时,陈老师也不会完全放任学生们进行研究,而是在关键时刻给予他们必要的学术帮助,提醒学生遵循科研学术的规范要求。
2020年新冠疫情爆发时,陈老师在美国伊利诺伊大学香槟分校做访问学者。虽身居异国,他仍时刻关心着同学们的学术科研进展,做到了停课不停学、不停指导。由于中美时差,陈老师常常工作到深夜,为同学们进行跨越半个地球的远程指导。在师生的共同努力下,陈老师指导的学生们顺利完成了毕业论文和学术论文的写作,没有因疫情而荒废自己的学术科研。
陈老师十分注重拓宽同学们的学术视野,鼓励发散性思维,力求实现学术的社会价值。陈老师出身数学专业,但是他没有拘泥于数学领域,而是注重对学生全方位的培养,从学生的爱好和个人能力出发,因材施教,为学生推荐合适可行的研究方向,注重理论联系实际。他常常邀请他在不同研究方向的科研伙伴开展线上或是线下讲座,为学生介绍各个领域潜在的研究机会。这样,学生就能不拘泥于当前所学,打通学科间的壁垒,获得更加广阔的思考视域,实现跨学科的全面研究。
陈老师在生活上是随和的,但在学术上,他又十分严谨。他常常说,“论文无小事”。在毕业论文写作期间,陈老师常常提醒学生恪守学术规范,注重论点创新。对于论文写作中的不规范现象,他往往当场予以纠错,即使是一个标点符号或是一个图表的小错误,他也要及时纠正。对于字数、格式、查重率等毕业论文的硬性要求,陈老师常常提出更为严格的标准,从而做到万无一失。正是由于他的高标准和严要求,同学们高质量的毕业论文常常获得外审专家的A级评定。在平时的学术论文写作中,陈老师的指导往往贯穿构思到写作到发表的全流程。他常常与学生沟通研究思路,为学生提供相关参考文献、提出新的见解,并对学术论文拟发表的期刊提出建议。
陈老师常常鼓励学生将学术扎根于社会生活实践之中,“将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他嘱咐学生关心国家战略发展规划,提升撰写学术论文的思想高度,告诫学生开展学术研究要服务于国家战略发展大方向。在假期期间,他常常带领学生在酷热的天气下对艰苦偏远地区的基层保险行业展开实地调研,了解国家扶贫战略中保险行业的发展成效,积极引领学生思考保险精算学科在国家应急管理体系建设中所能发挥的作用,在组会上和学生交流学术科研与国家发展战略的契合之处,提醒同学们科研不能“闭门造车”,而要着眼于实际,注重学术研究的现实意义。
通力协作的运动达人
在教学和科研之余,陈老师还是一位不折不扣的运动达人,积极参与各项体育运动,如跑步、篮球、羽毛球、乒乓球等。在日常教学之余,陈老师很愿意和同学们在各项运动中“打成一团”,常常提前就预订好体育场地,邀请同学们到校内体育场地参与运动。他始终坚持着“快乐运动”的宗旨,和同学们打球的时候从来没有架子,不求胜负,但求快乐,打完球还经常热情地邀请同学们一起干饭。
陈老师还是学院教工篮球队的主力队员。比赛中,他常常拼尽全力,坚持战斗到崴脚才下场休息,即使在场边休整也努力地为队友们大声加油,他积极乐观的精神感染了在场观赛的每一个同学。他还常常和学生组队参赛,曾经获得过金融学院组织的师生羽毛球赛的第三名。经年累月,在陈老师的引领下,陈门弟子沉睡的体育基因也被唤醒,纷纷成为不同体育项目的参与者和爱好者,体质在同龄人之中也都处于领先水平,真正实现了科研能力与身体素质的协调发展。
这就是勤勉努力、待人真诚的陈老师的故事。十年如一日的深耕和付出,造就了他高深的学术造诣和高尚的道德品质。人生应当如陈老师这样度过:当他回首往事时,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因碌碌无为而羞愧。
执笔人:金融学院2020级精算学硕士杨少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