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南开大学 >> 专题报道
今晚报:“顶天立地” 南开大学以智报国
来源: 今晚报发稿时间:2019-11-01 10:45

南开大学师生立足人才和技术优势积极投身经济建设主战场

  这个国庆假期,南开大学人工智能学院本科生张家释哪儿也没去,在学校观看国庆阅兵直播,激情澎湃;为备战一场专业国际比赛,苦练英语。在今年5月举行的第三届世界智能大会上,张家释所在团队在2019亚太机器人世界杯天津国际邀请赛中,摘得“@Home”(家庭组)比赛单元的SSPL标准平台组冠军。但他对此并不满足,立志成为具有综合竞争力的人才。与他的志向一样,物理学院伯苓班17级学生李蓝星也激励自己不断攀登科研高峰,为国家建设贡献力量。

  他们只是众多南开学子的一个“他”和另一个“他”。作为国家创新体系中的重要一员,迈入百年的南开大学立足学校人才、技术优势,积极投入经济建设主战场,把融入国家创新体系和天津滨海新区创新计划,服务区域经济、地方经济建设作为学校长远发展战略。南开园流行这样一句话:“做学问要顶天立地。”“顶天”,就是瞄准国家需求、追踪世界前沿;“立地”,就是紧贴中国实际、服务社会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南开师生在科研中既聚焦国家战略需求和世界学术前沿,又夯实基础研究,努力在自主创新上出一流成果、攀世界高峰、强中国脊梁。

  “知中国、服务中国”的百年传统

  “知中国、服务中国”是百年南开大学的优秀传统。1928年,南开大学成立9年时,校长张伯苓主持制定《南开大学发展方案》指出,“吾人为新南开所抱定之志愿,不外‘知中国’‘服务中国’二语。吾人所谓‘土货化’南开,即以中国历史、中国社会为学术背景,以解决中国问题为教育目标的大学。”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时任南开大学校长的杨石先响应“勇于承担国家任务”的号召,毅然放弃深耕几十年的药物化学研究,转入农药化学等国家迫切需要的研究领域,取得一系列重要成果。杨石先的科研助手、南开大学教授李正名,牢记恩师“化学要为中国的经济繁荣、学术发展作出更大贡献”的嘱托,始终把基础研究与国家需求、科学研究与技术创新、开发研究与产业化紧密结合起来。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一场小麦锈病在我国西北地区爆发并迅速向全国蔓延。“管用的药被外国垄断,价格炒到每吨100多万元,农民根本用不起,看着庄稼减产只能干着急!”李正名目睹现状,心急如焚。临危受命,作为全国攻关组负责人之一,他带领团队开始了高效杀菌剂FXN新工艺的研究,历经4年多的艰苦付出,终于攻克技术难点,产品投放市场后,质量和效果均优于国际标准,而成本仅为进口农药的四分之一。此后,经过多年不懈努力,李正名还主持研制出我国首个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超高效绿色除草剂“单嘧磺隆”,填补了国内外谷田除草领域的长期技术空白,经过多年大面积示范推广试验,使我国北方重要的耐旱作物谷子增产30%以上,取得了良好效益。   

  同样是科学春天与理性觉醒的上世纪80年代初,随着我国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和多元所有制结构的形成,分配领域出现了多种分配方式。1984年10月中央提出“有计划的商品经济”论断后,时任南开大学经济学院院长的谷书堂即在次年召开的第一届全国高校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与实践学术研讨会上,作了按劳动贡献分配为主线的大会发言。此后,他进一步从多种所有制并存的市场经济现实出发,考虑到其他生产要素同样对财富的创造做出贡献,理应根据各自贡献进行分配,进而形成“按各种生产要素贡献分配”的思想。

  这一重要的理论概括,与我国当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从而必须实行公有制为主导的混合经济体制的现实一致。谷书堂与一批南开经济学者的理论创新有力印证、推动了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和现实社会生产力的解放。

  南开智慧 助推经济社会发展

  时间跨入新世纪,南开大学进入了以注重质量和特色为主要内容的内涵发展时期,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南开大学作为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镇,深入研究阐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动服务京津冀协同发展、“一带一路”建设等国家战略。南开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部部长梁琪介绍,5年多来,南开立项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近50个,南开学人领衔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协同创新中心”“中国APEC研究院”“中国公司治理研究院”“人权研究中心”“丝绸之路研究中心”“京津冀协同发展研究院”“当代中国问题研究院”等智库机构,承担直接服务经济社会发展项目1400余个,为各级党政机关提供高质量决策咨询报告500多份。

  同时,学校大力发展应用型文科和新工科,着力构建有南开特色的现代工学体系,新组建了金融、材料、统计、人工智能、网络安全等学院,并大力推动学科交叉融合,开展生态文明、大数据、智能科学研究。

  在构建科研平台和智库的基础上,南开大学产生了一批具备高显示度、高影响力的标志性创新成果,部分成果实现历史性突破:曹雪涛院士团队的成果“炎症性免疫反应的新型分子与细胞机制”入选2018年度“中国生命科学十大进展”“中国高校十大科技进展”;方勇纯教授团队在“桥式吊车”研究领域取得重大突破,对实现安全生产、节能减排、降低人力成本产生重要影响;现代光学研究所研发“全光纤近红外光谱仪”,解决“天宫一号”“天宫二号”在轨航天器有害气体检测难题,助力我国载人航天事业;陈军院士团队开展先进电池材料与技术研发,为电动汽车、智能电网储能电站等能源清洁高效利用、低碳节能减排发展作出贡献……

  据了解,目前南开大学计划建设10个交叉科学中心,通过创新学科组织模式,打破传统学科间的壁垒,以重大科学问题和国家重大需求为牵引,促进学科交叉创新和群聚发展,形成一批新的学科制高点和增长点,构建南开特色的交叉研究体系。“新能源转化存储交叉科学中心”已经组建完成,其他两个交叉科学中心也已经基本论证完成,将于近期启动建设。

  喝海河水长大 孕育海河人才

  南开大学顺应国家发展新阶段新特点新要求,科学分析并准确把握发展进程中的主要矛盾,着力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深入实施重点领域综合改革,让南开智库、南开人才更好地服务社会。

  南开大学伯苓学院副院长段文斌介绍,南开是首批进入国家“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试验计划”的高校,目前开设了数学、物理、化学、生科、经济5个以老校长张伯苓命名的“伯苓班”,按照新的办学模式和培养方案,造就基础好、能力强、素质高的理学基础学科学生,使他们成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优秀人才。“伯苓班每届每班只招收30名左右本科生,采取小班授课,在长期实践探索中,形成了‘课堂知识传授—社会调查实践—创新能力训练’三管齐下,价值观培育贯穿其中的培养模式。”段文斌说,南开“伯苓班”为服务国家重大需求,助力天津经济社会发展,培养了大量适应和引领时代发展的未来人才。

  去年5月16日,南开大学成立人工智能学院。该学院根据人工智能学科特点,充分发挥理科优势和机器人等智能系统的研究经验,制订突出工程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致力于建设成为中国人工智能领域一流的人才培养基地和科技创新基地。

  今年9月17日,在南开大学建校100周年倒计时30天当日,中国工程院院士、南开大学校长曹雪涛说,科教融合、科技创新是一所大学的重大责任和努力方向,科技创新在研究型大学占据的比重越来越大,而科技创新的基础是学科、是人才。为此,南开大学在百年校庆之际提出实施“4211卓越南开行动计划”,作为南开新百年的顶层战略和发展引擎。“4”是制订实施“文科振兴”“理科提升”“工科攀登”“生医发展”四大计划;“2”是构建教育教学和科学研究两大奖励体系;第一个“1”是在校内建设十大交叉科学中心;第二个“1”是在海外携手世界一流大学打造十大联合研究中心。

  “4211计划”的提出令南开学子们无不欢欣鼓舞。“学校历来重视对学生学术及科研能力的培养,‘4211计划’实施后,相信在这方面将会有更大的投入。作为在校学生,我们是受益的一代,未来也必将用自己所学回报社会、回报国家。”李蓝星表示。

  “南开大学是喝海河水长大的,我们立足于天津,在充分发挥高校的学术优势服务国家战略的同时,也会责无旁贷地为天津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智力支撑。”南开大学党委书记杨庆山表示,南开大学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主动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依托学校人才、智力综合优势,积极承接经济社会发展急需的重大研究课题,并努力构建起一个大学与政府、企业、社会良性互动的高水平科研平台。

新闻链接:http://epaper.jwb.com.cn/jwb/h5/html5/2019-10/13/content_15353_1701064.htm

编辑:乔仁铭

微信往期推送
更多...
第十五届全国大学生数学竞赛...
南开大学携手耀华中学共育人...
校领导为新入职教师作专题辅...
【党纪学习教育】南开大学召...
国际标准化组织原主席来校作...
南开大学党外知识分子联谊会...
自然科学基金委“双清论坛”...
庆祝中法建交60周年 周恩来总...
【党纪学习教育】校党委理论...
【党纪学习教育】校领导指导...
新闻热线:022-23508464 022-85358737投稿信箱:nknews@nankai.edu.cn
本网站由南开大学新闻中心设计维护 Copyright@2014 津ICP备12003308号-1
南开大学 校史网
版权声明:本网站由南开大学版权所有,如转载本网站内容,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