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南开大学 >> 专题报道
“良师益友”奖:丁龙云
来源: 南开新闻网发稿时间:2018-09-05 19:54

  严谨治学以德育人

  ——访数学科学学院丁龙云教授

  提名词

  道阻且长攀登不止

  授学广才春风化雨

  斯是君子厚德盈怀

  人物简介

  丁龙云,男,1972年生于福建古田县。1990年保送到南开大学数学试点班。1994年获得学士学位。本科期间在“九章杯”论文竞赛中获奖。1994年保送到南开大学陈省身数学研究所,师从胡国定先生。1999年获得博士学位。同年任教于南开大学数学系。2005年4月至2006年4月为北德克萨斯大学的访问学者。随后去新疆喀什大学支教一个学期。主要从事描述集合论的研究,在数理逻辑、泛函分析、点集拓扑学等多个方向也有很高造诣。迄今为止,发表了十多篇学术论文,其中SCI论文16篇,发表的刊物涵盖Adv.Math(3篇),Transcantions of AMS等综合类数学权威杂志和Journal of Symbolic Logic等逻辑类权威杂志。参与编写大学教材《数学分析》。2009年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2017年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杰出青年项目的支持。现为南开大学数学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担任数学系副系主任和天津市数学会秘书长。

  人物风采

  院儿里青松苍翠,群鸟趋之。与之毗邻的是本文的主人公,备受爱戴的丁龙云教授。今天,随笔者一起来仔细认识咱数院的“青松”。

  道阻且长攀登不止

  很多人心底,都有一片苍苍蒹葭,恰在水中央,哪怕道路艰险且漫长,也要追寻那一片召唤。透过丁老师那清澈明亮的眼睛,可以发现他心中宁静美好的桃花源。他守护着自己的初梦,在数学领域苦心孤诣,使梦中的虚幻之境逐渐在现实中完美呈现。

  丁老师从小热爱科学,高中的时候尤其偏爱物理,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钻研物理理论,参加物理竞赛培训。物理中很多公式,他都想彻底严谨地推导出来,这不经意间激发了他数学方面的潜力。命运常常是“有心栽花花不发,无心插柳柳成荫”。在全国物理竞赛中,他只拿到二等奖。临时报名参加全国数学竞赛,竟以福建省第七名的骄人成绩顺利保送到南开大学基础数学试点班。从此踏走上漫长又美妙的数学求索之路。

  有些缘分一旦结上,就解不开了。这关键一步迈出去以后,他便把余生的事业付诸数学,再也没回过头。“我后来发现自己对最基础最本质的东西最感兴趣。学完数学分析想学实分析,学完实分析想学集合论。”于是博士攻读期间,丁老师潜心钻研数理逻辑。2004年,北得克萨斯大学的老师高速来南开大学做了一个关于等价关系与Borel归约的报告,丁老师发现自己对这一块感兴趣,于是将注意力转向描述集合论。随后,丁老师开始自学描述集合论。“我那时白天讲完课就去图书馆学习经典描述集合论,晚上做书上的课后习题,第二天继续学习后面的内容。”

  数学的美,是智慧的美。而美的创造从来不是一件轻松容易的事,每一个漂亮结论的背后,都有无数个绞尽脑汁苦苦求索的日夜。从事基础数学的研究,必然很艰苦。然而不管这条路多苦多累,他总是乐在其中。当问及丁老师最引以为傲的学术成果时,他的话语间流露出细微的喜悦,“发表在Advances上关于surjectively universal Polish群的文章应该是目前为止最得意的结果”。笔者有幸在今年南开大学数学科学学院的暑假小学期课程中听高速老师讲过这个结果的一些经过。1994年,Kechris教授在Topology and descriptive set theory 中提出是否存在surjectively universal Polish群这个公开问题。丁老师在该文中给出了正面的回答。他是第一个解答此问题的人。“事实上,我在2006年回国前就跟高速说,我要继续做这个问题。我那时候就已经有思路了,直到2011年才做出结果”。十年磨一剑,丁老师花六年的时间集中精力去攻克一个难题,可想其间会遇到多少次失败,会进行多少次探索。但他不曾放弃,实在令人敬佩。

  笔者曾问丁老师,“您认为您身上最重要的品质是什么?”他想了想说,“应该是我比较能坚持”。是啊,正是这份坚持,才让他取得了现在的成绩。他还在继续攀登。

  授学广才春风化雨

  好的老师,当“传道授业解惑”,当如春雨“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为了拓展学生的知识面,他曾开设数学分析,计算机集合论与逻辑,点集拓扑,描述集合论,Polish群和Polish群作用,Borel等价关系等多门课程。给本科生授课,丁老师坚持使用粉笔讲解。数学与其它学科不同,它简练且逻辑严密。一笔一画之间,学生有更多时间去思考和理解整个思路和推演逻辑。每个课间,他坐守讲台,为学生答疑解惑。他说,“课堂上学生都不发言,我喜欢学生在课间找我问问题,这有助于发现学生的问题和变化,适当弥补大班授课的缺陷。”对于研究生,丁老师则放手让学生讲。他认为这样有助于培养学生讲课的能力,且有利于学生把知识掌握地更牢靠。对于学生做科研,他的态度是“做科研要趁早”,他希望学生培养出独立做科研的能力。博士后黄书棋说,“丁老师知识面丰富,治学严谨,善于启发我们看问题的角度,为我们开拓视野,对学生严格要求,同时也特别注意保持学生的好奇心和问题意识。‘要带着研究课题去读书才能翱翔于知识的海洋,否则只能淹没于知识的海洋’这是丁老师不断给我们强调的治学态度”。研究生陶政宇告诉笔者,“丁老师很注重学生的兴趣,他认为有兴趣才能很好地做科研。而他也由对数学深深的热爱,于举手投足之间感染着学生。”此外,研究生李佳明提到,“丁老师会为我们提供很多学习机会,比如出国交流,参加学术会议,接近前沿。”

  丁老师对学生的教化和爱护也渗透到学习和生活的点滴之中。据2013届博士生,现任教于安徽工程大学的尹志回忆,“丁老师治学认真严谨,每次论文撰写完毕,都会在黑板上重新推导,认真演算。帮学生修改论文时,连标点符号也不放过”。放寒暑假,他会关心我们是否买好回家的票。新的博士后到来,他会积极帮忙安排其住宿。“丁老师曾担任我们2000级陈省身数学试点班的班导师,常在学期中和学期末去宿舍与我们交流,关心学生,包括生活上的以及成绩上的。他一直留在南开,为南开奉献了他的青春年华”,2000级学生,现任南开大学数学系副教授刘锐告诉笔者。

  斯是君子厚德盈怀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论及品德,丁老师好像是从诸葛亮的《诫子书》里走出来。

  他宁静致远。丁老师话不多。他常一个人静静地走在林荫道上,或徐徐轱动单车,眼睛出神地凝视着一片我们看不见的深邃境地,只知道时间空间和他的思绪交织在一起擦着火花穿梭而过。他已然完全沉浸在自己的数学一隅,旁人只能远远地静静地欣赏,生怕惊扰了他。

  他勤俭淡泊。他常穿着简朴衣衫和黑色布鞋,非破落不堪不摒弃。他的鞋子常常穿到鞋头咧出大大的“笑脸”,但他对这些外在的事物并不在乎,连他的书籍也几乎都是打印版。生活中的丁老师,也是懒惰的。他懒得做家务活,懒得换洗衣服,懒得经营复杂的人际关系。他偷尽生活可偷之懒,淡泊世间可淡泊之事,以致敬事业的伟岸。正如师娘所言,“你们的丁老师致力于攀登科学的高峰”。丁老师在数学方面的勤奋可谓滴水不漏。他的博士研究生顾凯说,“对于科学研究,丁老师是抱以热忱并且孜孜不倦的。没事的时候,他都会在办公室。即使是在周末或其它假期,只要没有其它事,他都来办公室研究问题。”丁老师自己也曾不经意提起,“我每天早上4,5点钟就醒了,然后就开始琢磨数学问题。”提着头脑走天下的人,总是且行且思,因为思考的维度并不受时空的局限。他在自行车上放飞过思绪,在火车上解答过同行的问题,在机场与学生探讨过数学问题……

  他虚怀若谷,宠辱不惊,一如既往地温和低调。丁老师2017届的硕士生赵嘉飞说过一段非常感人的话,“丁老师给我的感触,第一个是不骄不躁。跟丁老师做课题的时候,因为失败了很多次,我都快崩溃了,但他的心理仿佛都没有什么波动,继续想其他思路,想到一个思路就说‘那就试试看吧’,想到很复杂的思路也不会嫌麻烦,而是老老实实一步步做下去。另一点就是谦虚和尊重。当我提出想法的时候,不管多么的愚蠢或者不靠谱,丁老师总还是会很尊重这些想法,会认真地考虑我的想法。并且就算我有个不成熟的想法激发了他的思路,他在说起这个思路的时候总会说是我的想法。跟丁老师学习或者合作,你会很有一种存在感,你的任何一点成果都不会被忽略。这两点让我特别佩服,也是我时刻提醒自己去学习的生活态度。”2017年,丁老师评上杰青的时候,笔者正在新加坡国立大学参加暑期课程。某天早上,杨跃教授对我说,“你们丁老师评上杰青了,你知道吗?回去一定要亲自替我祝贺他”。笔者即刻祝贺丁老师,他只道,“谢谢。不要声张。”笔者一时没按捺住内心的惊喜,竟屏蔽了丁老师在朋友圈偷偷发布这则喜讯。后来问及丁老师评上杰青的感想时,他只平静地说,“没什么,评上就完了”。

  一言以蔽之,他是求学者们遇之有幸近而爱戴的好老师。

  结语:愿丁老师永存赤子之心,在自己的科学世界里自由徜徉,摘取智慧的果实!愿他桃李芬芳!

  (通讯员 余平)

编辑:乔仁铭

微信往期推送
更多...
第十八届信息光电子发展战略...
南京大学党委副书记、纪委书...
南开大学2024年本科教育教学...
南开大学中国式现代化乡村工...
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暨纪...
第九个全民国家安全教育日:...
天津高新区党委书记、管委会...
纪念李霁野先生诞辰120周年座...
南开大学“文旅AI心理引擎”...
光大传统 “智”向未来——...
新闻热线:022-23508464 022-85358737投稿信箱:nknews@nankai.edu.cn
本网站由南开大学新闻中心设计维护 Copyright@2014 津ICP备12003308号-1
南开大学 校史网
版权声明:本网站由南开大学版权所有,如转载本网站内容,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