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南开大学 >> 专题报道
天津地名的读音变异
来源: 天津市规划局网站发稿时间:2014-09-26 13:48

  汉语的地名数量庞大、历史悠久,大多经过复杂的演变。从古至今,有些地名经过民间的口耳相传,会产生谐音变形,这在天津地名中也不乏其例。例如红桥区“梁家嘴”,原是南运河的一个河湾,清朝康熙初年,这一带的漕运和商业都很发达。当初漕运船工“彦”、“赵”两姓人家始建窝棚落居于此,后形成村落,初名“两家村”。后因地傍河湾,状如嘴形,故改称“两家嘴”。后讹传为“梁家嘴”,这是天津方言口语发音迅捷顺畅之使然。

  另如河西区与和平区交接处的“吴家窑”,相传明永乐年间,有五户人家在此烧窑制砖,渐成村落,初名“五家窑”,后讹传为“吴家窑”。南开区“鲍公祠胡同”建于明嘉靖年间,原名“报功祠胡同”(“报功祠”是为纪念明朝天津道毛恺所建),后讹传为“鲍公祠胡同”。北辰区“青光乡”建于明永乐年间,原名“青沽港”,但因天津人习惯把“沽港”这两个字急读为一个音——“光”,于是“青沽港”就成了“青光”。西青区“南里八口”位于赤龙河西岸,明朝初年南姓来此定居,因村东有河口,故村初名“南流口”。后因村边围一道篱笆墙,只留一个出口,村名遂俗称“南篱笆口”,后谐音演化为现名“南里八口”。

  一个村庄或胡同刚形成聚落的雏形时,往往只住着三两户没有文化、没有户口管理的穷苦人家。为了和外界沟通,常常以姓氏或地理特征随意取一个村名或胡同名。这些原始的地名,只是口头上的称呼,并无文字备案。加上方言读音的差异和人们“因声起意”的自由理解,因此,这类地名产生读音上的民俗变异是顺理成章的。

编辑:韩诚

微信往期推送
更多...
校领导调研新学期工作
实干笃行显担当 青春实践写华...
学校召开专题会议 深化落实习...
新年新气象,整装再出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
学校召开党委常委会(扩大)...
南开团队攻克纯红光钙钛矿LED...
我校在2024年度高校“礼敬中...
南开大学召开2024年度校领导...
文化和旅游部副部长卢映川一...
新闻热线:022-23508464 022-85358737投稿信箱:nknews@nankai.edu.cn
本网站由南开大学新闻中心设计维护 Copyright@2014 津ICP备12003308号-1
南开大学 校史网
版权声明:本网站由南开大学版权所有,如转载本网站内容,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