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开新闻网讯(记者 梁煊)近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复信来自51个国家的61名青年汉学家,勉励他们继续深耕汉学研究,向世界介绍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当好融通中外文明的使者。南开大学蒙古籍博士留学生巴·策仁彭策格作为致信代表之一,有幸收到这封意义非凡的回信。
习近平主席在复信中指出,得知青年汉学家们喜欢中文、热爱中国文化,并在促进汉学研究和文明互鉴等方面积极发挥作用,他对此表示赞赏。他强调:“汉学源自中国、属于世界,是全人类共同的精神财富。”希望广大青年汉学家继续与汉学结伴、和中国同行,加强研究阐释,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智慧和力量。
收到回信后,策仁彭策格激动地表示:“习主席的这封回信不仅是对我个人学术道路选择的认可,更是对全球青年汉学研究者群体的殷切期望!‘汉学源自中国、属于世界’这句话深深触动了我。16年来,从蒙古家乡到中国天津,汉语不仅改变了我的人生轨迹,更让我成为中蒙文化交流的一座微小桥梁。”
从草原到渤海:一位蒙古青年的汉学之路
2025年5月,策仁彭策格参与“新汉学计划”组织的研习营活动
2009年,还在乌兰巴托读中学的策仁彭策格第一次接触汉语。彼时的他未曾想到,这门古老而充满活力的语言,将引领他跨越戈壁与山川,走上一条连接世界文明的学术之路。
2023年12月,策仁彭策格(后排居中)作为留学生代表出席首届世界中文大会
2013年,完成本科阶段汉语学习后,策仁彭策格凭借优异成绩获得国际中文教师奖学金,来到南开大学攻读硕士学位。在校期间,他不仅在首届“孔子学院杯”汉语教学技能大赛中获得佳绩,还深入开展了蒙汉语言对比研究,为日后系统性地从事汉学研究打下坚实基础。
“语言是文明互鉴的桥梁,更是民心相通的纽带。”秉持这一信念,2018年,策仁彭策格回到乌兰巴托创办汉语言培训中心,将课堂延伸至经贸合作一线,在推动中蒙务实合作的同时,也播撒着文化交流的种子。2021年,他再次获得教育部“新汉学计划”项目资助,重返南开攻读博士学位,并在世界青年汉学家论坛上展现出开阔的国际视野与扎实的学术素养。
如今,策仁彭策格博士阶段的研究聚焦于“1949年以来中国文学的蒙古语翻译及其在蒙古国的传播与接受”。“我长期从事汉语教学和翻译工作,深切体会到文学翻译在两国文化交流中的独特价值,”策仁彭策格说,“但目前关于中国当代文学在蒙古的译介路径、读者的接受程度等方面的系统研究仍显不足。我希望通过博士阶段的学习和研究弥补这方面的不足。”
谈及未来发展方向,策仁彭策格十分坚定:“毕业后,我希望一方面在高校任教,继续从事翻译与文学传播研究;另一方面积极推动中蒙之间的文化、教育交流项目,让汉学研究真正转化为促进文明互鉴、民心相通的力量。”
“新汉学计划”:培育世界青年汉学家的沃土
在南开大学,像策仁彭策格这样的青年汉学研究者还有很多。他们大多来自教育部“新汉学计划”,是新时代中外人文交流的重要力量。
作为“新汉学计划”的重点实施高校,南开大学自2013年起已累计培养来自16个国家的33名杰出青年汉学学者,其中60%来自“一带一路”共建国家,研究领域覆盖历史学、法学、文学、哲学、社会学等八大人文社科方向。
2025年,南开大学留学生代表参加首届世界青年汉学家论坛
2025年,新汉学博士学术研学营在浙江举办
在南开大学,“新汉学计划”坚持“高标准遴选、高水平培育”的原则,依托南开深厚的人文底蕴,十余年来已有近30位博士生导师参与培养工作,其中包括多位国家级高层次人才。学校不仅为留学生提供扎实的学术训练,还量身定制学术论坛、专题研修、跨文化工作坊等活动,鼓励学生参与国际会议、开展国际合作研究,与中外学者深度互动。
悉心浇灌,收获硕果。近年来,南开大学俄罗斯籍博士留学生阿尔森编著的《翻译之前的汉语语篇分析》《古代汉语教程》被多国高校采用;巴西籍学者马天斯聚焦中国经济崛起对周边国家外交战略的影响,其研究成果获南开大学与英国格拉斯哥大学的双优评价,现于清华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尼日利亚籍留学生韩懋宇则通过纪录片《中国脱贫故事》、MV《了不起的中国力量》等作品,向非洲乃至世界生动讲述真实的中国发展故事……这些青年学者以多元视角、严谨治学和实际行动,践行着“融通中外文明”的时代使命。
六十余载耕耘:以南开担当书写文明互鉴新篇章
“新汉学计划”博士生群体也是南开大学国际化人才培养的一个缩影。自1954年开展留学生汉语教育以来,南开始终走在全国前列——1985年成立对外汉语教学中心,1993年组建汉语言文化学院,现已构建起涵盖本科、硕士、博士的完整培养体系,形成了“重人文、强实践、国际化”的鲜明特色。
2025年,南开大学“汉语桥”多国青年来华留学夏令营课堂
2024年,南开大学第十二届汉语节开幕式暨中秋嘉年华活动合影
通过课程教学、学术论坛、社会实践的三维育人模式,学校致力于引导留学生深入中国社会肌理,理解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同时,依托全球9所孔子学院及汉语中心,与330余所国际知名大学和学术机构建立合作关系,南开持续拓展汉学研究与文化传播网络,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
俄罗斯籍留学生巴丽娜(左三)获2025年“甲骨文杯”国际学生“我与汉字”演讲比赛最佳创作奖
首届京津冀东盟留学生“我与中国”中文故事短视频总展演上获奖师生合影
德国籍留学生周静雅(前排右)获2023年“甲骨文杯”国际学生“我与汉字”演讲比赛全国总冠军
近年来,南开留学生在“汉语桥”全球总决赛、“甲骨文杯”国际学生“我与汉字”演讲比赛等国际赛事中屡创佳绩,成为讲好中国故事的青春力量。正如策仁彭策格所言:“我们不仅是学生,更是文明对话的参与者和建设者。”
当不同肤色、不同文化背景的青年走进南开园,这里不仅塑造着“公能日新”的精神品格,更孕育着跨越文明疆界的学术理想。来自不同国家的青年汉学家们既是中华文明的解读者,也是文明对话的摆渡人,一批批南开青年汉学家正在为促进文明互鉴、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源源不断的青春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