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开新闻网讯(通讯员 郑岩 苟庆 程莜然)11月8日至9日,由南开大学主办,南开大学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研究院、生态文明研究院、历史学院、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及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环境史专业委员会共同承办的“新时代生态文明教育的回顾与展望”学术研讨会在南开大学津南校区成功举办。来自全国高校、科研院所、政府机构及媒体单位的两百余名专家学者齐聚一堂,围绕新时代生态文明教育的基础理论、实践路径与未来方向展开深入研讨。
南开大学原校长、生态文明研究院院长龚克作开幕式主旨报告。中国科学院院士、南开大学常务副校长陈军出席并主持云南大学原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北京大学博雅讲席教授方精云主旨报告。南开大学党委副书记梁琪出席开幕式并致辞。
国务院三峡工程建设委员会办公室原副主任胡保林,生态环境部原政策法规司司长、核安全总工程师杨朝飞,生态环境部宣传教育中心原主任贾峰,生态环境部核设施安全监管司副司长、一级巡视员叶荷瑞,农业部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专委会副主任、中国农业博物馆研究员曹幸穗,智慧树网华北大区总经理王海涛,厦门大学图书馆馆长、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环境史专委会主任钞晓鸿,贵州省生态环境厅驻省政务服务中心首席代表郑红艺,南开大学历史学院院长余新忠,历史学院教授王利华、付成双,化学学院教授杨光明,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徐鹤参加研讨。原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副局长王玉庆致函祝贺大会召开。
梁琪在致辞中指出,生态文明教育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基石与先导,由南开大学生态文明研究院等单位牵头推动的生态文明教育已取得一系列扎实进展,南开大学愿与各界同仁一道继续深化生态文明教育研究,构建中国特色生态文明教育体系。
王海涛在致辞中介绍了“生态文明”大型慕课在智慧树平台上线十年的教育成效和社会影响,表示智慧树网愿与高校和社会各界继续加强协同,推动课程迭代创新,探索生态文明教育新模式。
钞晓鸿在致辞中结合近年来中国环境史教育的发展情况,提出要以课程建设筑牢认识根基,以教材编撰凝聚学术共识,以人才培养厚植发展动能,以学科融合激发创新活力,以认识深化引领价值升华,继续深化环境史研究的学术意义与现实价值。
大会主旨报告环节,龚克以“如何把生态文明教育推上新台阶”为题,回顾了50余年全球生态环境保护的发展历程和我国同步推进的伟大实践,强调生态文明教育的根本和长远之计是化育人心,经济社会绿色转型归根结底是人的思想观念、行为方式的转型,加快转型必须深化生态文明教育,将其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要从“不忘初心,拓展深化生态文明认知”“与时俱进,践行智绿两化融合”“优化生态文明教育体系”三个方面着手推进,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郑红艺在报告中从生态文明教育社会实践者的角度,分享了贵州侗族村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鲜活案例。她提出传统智慧与现代环保理念相通,应加强跨学科的研学交流,挖掘少数民族传统生态智慧,推动文化与生态保护协同发展,助力可持续农业与乡村振兴。
9日下午,方精云院士作题为“碳达峰、碳中和与生态系统碳汇”的主旨报告。报告指出,“双碳”战略是党和国家做出的重大决策,事关中华民族的永续发展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减少碳排放和增加碳汇,是实现碳中和的两个最基本因素。报告系统分析了我国碳排放的具体特征和陆地碳汇的发展历程,结合我国碳中和战略的科学逻辑与实践路径,提出碳排放分区减排、生态补偿和区域协调等可行建议。
大会嘉宾专家对谈环节由生态文明研究院副院长王利华主持。胡保林、杨朝飞、贾峰、叶荷瑞、曹幸穗、杨光明等结合自身职业生涯和行业发展历程,围绕环境法治、大众环境教育、核安全科普、传统生态智慧等议题展开深入讨论。
研讨会设置了多个平行论坛,与会专家学者分别围绕“生态文明教育的理论与实践”“中国环境史学的学理反思与体系建设”“环境史学教育与生态文明建设”“多物种共生的环境与文明”“物质环境与社会生计”“能源、卫生与公共事业”“水土治理与区域生态”“生态灾害与社会应对”“自然景观与生态文化”等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