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开新闻网讯(通讯员 张玮光)9月11日,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南开大学双聘院士、光伏材料与电池全国重点实验室教授米夏埃尔·格雷策尔(Michael Grätzel)应邀来到南开大学,作了题为“The Central Role of Materials Innovation in Perovskite Photovoltaic Evolution”的专题讲座。
讲座中,格雷策尔教授认为,钙钛矿太阳能电池(PSCs)自2009年问世以来,已成为光伏领域一项颠覆性技术。在短短十余年间,凭借其卓越的光电转换效率、低制造成本以及可调控的光电特性,该技术已被视为下一代光伏应用的重要候选者。然而,长期稳定性不足、铅毒性问题以及产业化扩展难度,仍是其走向大规模商业化所面临的主要挑战。格雷策尔系统阐述了材料创新在应对上述瓶颈中的核心作用,重点介绍了组分工程、分子添加剂与钝化策略、界面化学等方面的最新进展。在问答环节中,格雷策尔与现场师生热烈交流,学术氛围浓厚。
米夏埃尔·格雷策尔是国际知名物理化学家,瑞士国籍,瑞士洛桑联邦理工大学教授、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他于2012年当选欧洲科学院院士,2014年入选德国科学院院士,2016年入选美国发明家学院会士,2019年当选瑞士工程科学院院士,2021年当选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2022年当选英国皇家学会院士。格雷策尔教授在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钙钛矿太阳能电池及太阳燃料等前沿领域贡献卓著,被誉为“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之父”。他开创了介观系统中能量与电荷转移反应的研究方向,并将其成功应用于能量转换系统,实现多项重大科学突破。由他发明的染料敏化电池被广泛称为“Grätzel电池”,相关研究也极大推动了钙钛矿太阳能电池的快速发展——该类电池在十年内光电转换效率突破25%,超越多晶硅电池水平,并引领了介观系统在太阳燃料领域的应用。
格雷策尔教授已在Nature、Science等国际顶级期刊发表论文1800余篇,总引用次数达51.9万,谷歌学术H指数为315。在斯坦福大学近期发布的一项全球科学家排名中,他位列各学科前10万名顶尖科学家之首。此外,他持有50多项专利,并获得30余项国际重要奖项,包括欧洲千禧年创新奖(2000)、英国皇家化学会法拉第奖章(2001)、意大利埃尼-依达尔科学环境奖(2003)、以色列哈维科学技术奖(2008)、爱因斯坦世界科学奖(2012)、以色列萨姆森总理替代燃料创新奖(2014)、沙特阿拉伯费萨尔国王国际科学奖(2015)、瑞士化学学会巴拉塞尔士奖(2016)、英国皇家化学学会百年奖(2016)、俄罗斯全球能源奖(2017)、德国奥古斯特•冯•霍夫曼纪念章(2018)以及迪尔斯-普朗克奖章(2020)、卡塔阿提亚国际能源奖(2023)、捷克科学院科学人文贡献荣誉奖章(2024)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