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开新闻网讯(记者 丛敏 摄影 宗琪琪)5月19日,人工智能赋能新型工业化研讨会暨第二十二期天开创新沙龙在天开高教科创园7号楼二楼报告厅举行。天津市副市长翟立新,南开大学校长陈雨露出席并致辞。南开大学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研究院首席专家、中国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战略研究院执行院长、先进计算与关键软件(信创)海河实验室主任龚克,中国科学院院士、天津大学精密仪器与光电子工程学院名誉院长、激光与光电子研究所所长姚建铨,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原主任、党组书记、国家制造强国建设战略咨询委员会委员纪正昆,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IEEE Fellow、粤港澳大湾区数字经济研究院讲席科学家李世鹏出席活动。南开大学副校长方勇纯主持开幕式。
翟立新指出,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统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站在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战略高度做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部署。天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以人工智能赋能新型工业化,大力发展智能制造,超前谋划和加强数字基础设施建设。近期,市政府出台了促进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行动方案,深入开展“人工智能++”行动,培育“AI++信创”、具身智能、低空经济等未来产业新赛道,全力打造具有全国影响力的人工智能底层技术创新策源地和赋能应用引领区。推进人工智能赋能新型工业化,一是要夯实人工智能技术基础,为数字化、智能化发展提供原动力和可控可靠支撑。二是要加快AI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深入实施智能制造工程,强化人工智能技术在制造业全流程融合应用。三是要提升产品和装备智能化水平,为推进新型工业化提供新动力、取得新成果。
陈雨露指出,人工智能是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的重要驱动力量,党和国家将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前沿科技作为推进新型工业化的关键引擎,围绕推动人工智能和制造业的深度融合作出一系列重大部署。南开大学立足天津,紧密围绕人工智能赋能新型工业化的需求导向和跨学科特征,加快推进学科深度交叉融合,统筹推进人才培养、成果转化与决策咨询,取得显著成效。未来,学校将持续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天津重要指示精神和视察南开大学重要讲话精神,聚焦新型工业化进程中的关键问题和重大需求,有组织加强学科布局和科研攻关,推动共筑新一代人工智能科技与产业发展的新高地、共塑新型工业化和中国式现代化进程的崭新局面。
活动中,发布了由先进计算与关键软件(信创)海河实验室、南开大学、新一代工业智能科技(天津)有限公司以及菲特(天津)检测技术有限公司四方共同研发的“工业智能化信创平台”。该平台定位于面向工业AI信创系统开发的软硬件技术模块供给和服务平台,通过将大模型引入平台建设,打造天津首个基于信创底座的工业垂域大模型,为工业应用的相关需求提供技术支持。该平台具有安全与自主可控、跨学科交叉与生态适配、架构优化与低码开发、数据闭环与数字孪生制造等方面的优势,能够从智能感知、智能决策和智能执行一体化设计上,将工业AI技术广泛应用在包括离散制造、流程制造、生物制造和循环再制造四大制造领域,为新型工业化提供自主可控的底层支撑。
龚克主持特邀报告环节。4位相关领域专家围绕领域前沿作主题分享。
姚建铨以“我国太赫兹产业及其应用的机遇和前景”为题作报告。他介绍了太赫兹波的特点及未来产业机遇。他指出,太赫兹波具有光子能量低、脉冲宽度窄、穿透性强、抗干扰能力强等特点,在生物医药、国防安全、地质、天文等领域有巨大应用前景。近年来,我国不断推动太赫兹技术应用研发,未来应该持续挖掘其潜力,通过产学研用结合、学科交叉等途径,延伸太赫兹技术在通讯、检测和生物医药领域的价值,不断取得新的重大突破。
纪正昆作题为“新质生产力赋能强国建设”的报告。他指出,新质生产力是适应新发展理念最先进的生产力。国家制造强国战略实施十年以来,我们国家的制造业跨入了高质量发展的新时代,实施“五大基础性工程”,锚定“十大重点领域”,基本形成了现代制造业产业体系,孕育出一大批世界领先和先进的重要产业。下一步,应积极推动未来制造、未来信息、未来材料、未来健康、未来空间、未来能源等未来产业的前瞻布局,赋能可持续发展。
李世鹏的报告题目为“低空经济:从此岸到彼岸——建设低空融合基础设施”。他指出,低空经济面临异构、高密度、高频次、高复杂度等挑战,亟须建立一套新的数字化、智能化、自动化的管理体系。为此,需要构建起“四张网”,即设施网、空联网、航路网、服务网,有助于解决低空经济面临的发展难题。低空智能融合系统SILAS是一个开放的可操作系统,可以让每个管理部门在统一的数据平台上打造自己的管理流程和业务流程,实现对低空空域资源的高效利用。
山东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教授、CCF智能机器人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屠长河围绕“机器视觉,擦亮智能制造的眼睛”,介绍了机器视觉如何应用于真正的生产线。他指出,机器视觉在需求、场景、信创、政策几个方面的驱动下,在智能制造领域有非常广阔的应用场景。机器视觉通过手眼结合、虚实融合可以在生产过程中发挥更大的作用。同时,应结合5G、AI、大模型、智能数据处理等前沿技术的创新和应用,促进智能制造实现新的飞跃。
圆桌会议的主题聚焦“大模型在工业领域深度应用的前景”,中国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战略研究院首席经济学家、南开大学经济研究所所长刘刚作为主持人,与中国工程院战略咨询中心制造业研究室副主任臧冀原、山东产业技术研究院(青岛)执行院长赵宇波、天津智谱华章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袁会会、菲特(天津)检测技术有限公司董事长曹彬展开研讨。
主题研讨环节,参会嘉宾围绕“工业AI与通用AI的本质分野:从应用场景看大模型与小模型的战略选择”“工业AI的四维困境:数据壁垒、成本鸿沟、可信缺失与价值断点——系统性破局之道”“京津冀人工智能赋能新型工业化的路径探索与实践:产业链融合、应用创新与生态构建 ”等主题作交流分享。
来自高校、科研院所、智库、企业等有关单位的代表380余人参加活动。
据了解,本次活动作为首届天开国际科创交流会的系列活动,由南开大学携手天津市科学技术协会、天津市科学技术局、天津市教育委员会、天津市工业和信息化局联合主办,由南开大学21世纪工研院、南开大学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研究院承办,旨在聚焦“人工智能赋能新型工业化”主题,为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凝聚共识、贡献智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