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南开大学 >> 南开要闻
叶嘉莹先生追思会举行
来源: 南开大学新闻网发稿时间:2024-12-01 20:24

  南开新闻网讯(记者 李享 高雨桐 闫瑾 学生记者 张馨予 赵昱茜 鲁登宇 摄影 宗琪琪)11月30日下午,南开大学举行叶嘉莹先生追思会。

  刚刚送别叶嘉莹先生的亲属好友、同事学生和社会各界人士代表齐聚南开大学八里台校区省身楼,共忆他们心中敬仰和爱戴的这位“诗词的女儿”。

  校党委书记杨庆山主持追思会,校长陈雨露致辞。校领导杨克欣、白承铭,校党委常委于海出席追思会。

  杨庆山在主持时指出,叶嘉莹先生的一生,是光辉璀璨的一生。她与诗词为伴,以教育为业,矢志不渝地弘扬中华诗学传统,传播中华文化精神,不仅在中国古典文学领域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更以她的人格魅力和家国情怀,激励了一代又一代的学人。叶嘉莹先生虽然离开了我们,但她的崇高品格和卓越贡献,将永远镌刻在我们心中。先生用她多难、真实、审美的一生,诗意地诠释了“大先生”的道德修养、家国情怀和执着坚守。斯人已逝,文脉永续。我们将铭记叶先生的遗志,继续传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让中华文化的光芒照耀世界。我们将带着对先生的思念与敬意,让诗词之光,在岁月的长河中,薪火相传,生生不息。

  陈雨露表示,叶嘉莹先生经历了旧时代的纷纭与动荡,历经漂泊,饱尝时艰,但她始终心怀“一生只为一件事而来”的乐观与执着,铸就了令同道、后学高山仰止的功业。我们礼赞叶嘉莹先生的精神品格和辉煌成就,更感怀于她那份“莲实有心应不死”的真情。叶嘉莹先生的真情,是对祖国母亲始终不渝的赤子之情,是对中华文化无与伦比的挚爱之情,更饱含对南开大学的深深眷恋之情。在先生的感召下,越来越多的南开师生投身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研习,举办中华诗词讲解大赛,开展“诗教润乡土”行动,像叶先生那样,以热情和坚守赓续中华文脉,服务新时代文化强国建设。继承叶先生遗志,持守文化初心,用自己的行动呵护、传递先生对国家、对文化、对南开发展的世纪情怀,这是我们对先生最好的告慰和纪念。我们永远怀念叶先生,愿先生诗歌九霄。

  与会代表分享他们与叶嘉莹先生的交往故事,以及各自所受到的深刻影响,对其表达深深的感念、感怀。

  南开大学讲席教授、原常务副校长、文学院原院长陈洪,在45年前叶嘉莹刚到南开讲学时就重点参与了接待工作。“源远流长的诗词文化是中华民族内聚力的重要源泉,叶先生所贡献的力量是无与伦比的。”他说,叶嘉莹先生把自己全部生命融进去了,既是一位研究者,一位传播者,又是一位践行者。

  “叶先生一生尽管经受苦难但从未放弃过对祖国的热爱。”中央文史研究馆文史业务司司长耿识博上个月在北京参与主办并亲自主持了中华诗教的当代传承座谈会。他指出,我们要继承和发扬先生的学术思想和治学精神,学习和弘扬先生的人格操守和道德境界。“恨此生相见太急。我们永远想念先生,也永远爱先生。”

  “叶先生最难得的一点是她触及了从诗心到诗教的感动。”台湾大学中文系原系主任、教授齐益寿曾发表多篇研究叶先生诗教思想的文章,他分享了从叶嘉莹先生的不幸中得到的启示以及从先生治学方法中得到的启发。他说:“叶先生是一座桥梁,沟通了古今,沟通了南北,沟通了东西,也沟通了所有人生百态。”

  中国教育出版传媒集团出版部主任迟宝东是叶嘉莹在南开大学指导的首位博士。他回忆起自己跟叶先生学习的珍贵往事,“叶先生的讲课充满了生命力和感染力。她常常旁征博引,用她自己的话说就是‘爱跑野马’,但这种讲法却让我们对诗词有了更深的理解和感悟。”迟宝东还提到,“记得有一次交作业写字,有错别字。她就说了一句:‘宝东你是我的学生,这样可不行。’当时我真是羞愧得恨不得找个地缝钻进去。先生就是这样,用她的品格和言行来激励我们,自觉地去奋发努力。”

  “地以百善培雍一人师,叶先生的一生是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好好学习的人生教科书。”中华全国工商业联合会原秘书长王忠明曾为影片《掬水月在手》撰写过万字影评,获得叶嘉莹先生高度赞许。他表示,叶嘉莹先生用自己的节俭、自律,开辟了中华诗教的新光景。我们要继承叶先生的精神,坚韧、专注、深邃。

  “叶嘉莹先生一生都在求真,用返璞归真的童心对话世界。”作为影片《掬水月在手》的导演,摄影家、作家、台湾清华大学退休教授陈传兴深情回顾了与叶先生短暂却深刻的合作。他提到,影片中未能充分展现叶先生生命中的情感维度,尤其是她可爱、亲切的一面,这是他最大的遗憾之一。此外,他本希望能向叶先生请教对人工智能与数字时代的看法,但这一愿望未能实现。他坚信,叶先生独特的诗词世界为后人理解中华文化的精髓提供了无尽启发。她的诗教精神如一座桥梁,跨越古今中外,连接起人类共通的情感与智慧。

  “每次为叶先生抄写稿件,都是深入学习她学问的好机会。”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缪元朗动情地回忆了祖父缪钺教授与叶先生长达数十年的友谊。他提到两位学者自杜甫草堂相识后,不仅在诗词研究上结下深厚渊源,还在教学与人才培养上深入合作。两位学者对于中国古典诗词的精美品质有着相同的感受与挚爱,曾共同撰写了两本论词著作,并多有相互赠答诗作。他希望学校设立专门场所陈列叶先生著作,让大家为叶先生的人生和学问“兴发感动”。

  “她把中华诗词的种子撒在了赤道上的一座小岛。”新加坡孔子基金会主席、陈嘉庚基金副主席郭文龙回忆起1994年叶先生在新加坡讲授诗词的经历。30年后,他的太太追随叶先生的脚步来到南开大学,继续学习古典诗词。郭文龙表示,叶先生一生情系祖国,以诗词构建海外华人的精神家园。他引用叶先生的诗句“喜见旧邦新气象,要挥彩笔写江山”,深切表达了海内外中华儿女对她的敬仰与怀念。他说:“叶嘉莹先生是当代诗坛的旗帜,是民族的光辉,她的家国情怀将永远激励后人。”

  “叶先生的作品总是常读常新,值得不断推陈出新。”作为叶先生生前最后一套系列著作的出版人,中华书局总编辑尹涛追忆了叶嘉莹先生与中华书局的合作历程。尹涛感慨道:“先生的学术信任,让我们深感责任重大。”中华书局尽其所能,致力于为叶先生做“最美丽的书”。他提到,叶先生曾将书籍赠予医护人员,当时的场景让人感动。中华书局将继续致力于传承叶先生的学术思想,让诗教之光照耀后世。

  “她是辅仁大学的学子,也是一位重返恭王府的诗教传播者。”文化和旅游部恭王府博物馆馆长冯乃恩深情讲述了叶先生与恭王府的文化渊源。恭王府是叶先生当年就读辅仁大学时的女校所在地。南开大学文学院多年与恭王府合作,联合主办海棠雅集活动,因叶先生喜欢的海棠结下了深厚情谊。在南开大学的支持下,海棠雅集的影响力不断扩大。冯乃恩说,今年的海棠雅集活动已收录500余首诗词歌赋,以告慰先生在天之灵。希望未来能继续将中华文化的精髓传递给更多人。

  人民教育出版社副总编辑朱于国在主编基础学段的语文教材工作中,融入了叶先生的诗教思想。他回忆了研究生入学典礼有幸听到叶嘉莹先生分享的饱受苦难却笑傲人间的经历,他称这一次的见面“让我成为叶先生的粉丝,也为我参与人教社语文教材的编写打下了一个坚实的基础”。作为一位曾经受惠于叶先生的南开后学,同时也是一名语文教材的编者,他认为,“最好的纪念在于在语文教材中编好、选好、用好古典诗词,传承好以中华诗教精神为代表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中华诗词学会副会长、女子诗词工作委员会主任、中国出版集团华文出版社社长包岩与叶嘉莹先生结下了深厚情谊。她说,“在听闻先生去世的消息后,很多女诗人创作了挽诗挽联,短短三天,就已收到近千首诗词。”包岩与叶先生因“诗词中国”传统诗词创作大赛相识,当时,先生以90岁的高龄,乘坐十几个小时的飞机从加拿大回国,只为参加大赛颁奖典礼。叶嘉莹先生对中华诗词的热爱与支持让包岩深受感动。

  叶嘉莹先生最小的学生、哈佛大学东亚系博士张元昕曾因叶嘉莹先生诗教精神的感召,13岁被南开大学文学院破格录取,从美国来到南开就读。得知噩耗后,她从纽约乘坐飞机赶到天津,到南开园后奔赴的第一站就是叶嘉莹先生的灵堂。“先生曾经讲过,她小时候在《论语》中读到‘朝闻道,夕死可矣’时,感到心中有莫大的震撼:原来世界上还有一个这么重要的东西叫作‘道’。何谓道?谁来承担?如今,借由诗教,叶先生已经把‘道’传给了我们。”张元昕说,而今,她已效仿恩师投身教育事业,和家人一起在美国教授华裔家庭中国古典诗词,“6年来,小班的孩子们已经学会了1200多首诗。诗词能帮助每个人织出心中的锦绣,为祖国添光彩。”

  叶嘉莹先生传记《讲诗的女先生》作者、《文汇报》北京记者站站长江胜信回忆了自己与叶先生最后的生命轨迹的交点。她说,面对叶嘉莹先生突然的离去,承认不舍,但不觉得遗憾,因为“叶先生对我们没有遗憾,对诗词没有遗憾,对传统文化的复兴没有遗憾,她赏尽芬芳、用尽力量”。

  “我的母亲经历了大约1年10个月住院的日子后,平安地离开了,进入了一个完全光明美好的世界。母亲一直到最后,都没有因为她的病感到痛苦。上星期天的下午,她非常平静地就离开了。我想,我们所有的人,心里都可以从这个消息得到安慰。”追思会最后,叶嘉莹先生的女儿赵言慧致答谢词。

  在发言中,赵言慧首先感谢南开大学,“为我母亲安排了非常好的晚年生活,也感谢母亲学生们多年来的跟随和照顾。”她说,母亲的学生“都不仅仅是学生而已,你们不光在工作上给她很大的帮助,生活当中她的需要,也常常都是你们在做,谢谢你们。”

  赵言慧感谢了给母亲精心照料、医治的医护人员,尤其提到照顾母亲生活的王家姐妹,“你们对我的母亲非常细心体贴,你们具有比知识学问更重要、更珍贵的品德。谢谢你们对我妈妈无尽的耐心和爱心。”

  赵言慧说,“你们了解我母亲的成就和贡献,比我知道得多。我不是学文学的。其实,她对我们每个人的影响都不是一样的。我们每一个人跟她的关系也有所不同,有的是学生,有的是同事,有的是家属。我们跟她相识的日子长短也都不一样,有的人认识得久,有的人认识没那么久。但大家都可以从心里为她的生命喝彩,可以为她曾经与我们在一起的生命感恩。大家带着她在我们心中的回忆继续生活。从今以后,我们要更加珍惜我们身边的人,珍惜我们的家庭,珍惜我们的时间,珍惜我们的生命,让我们每个人都能在未来活出不同但是都精彩、有意义的人生。”

  “一任流年似水东,莲华凋处孕莲蓬。天池若有人相待,何惧扶摇九万风。”花虽落,香犹在。叶嘉莹先生毕生追求的中华诗教理想,定将在一代代后辈学人和青年学子手中继续发扬光大!

编辑:李梦楚

微信往期推送
更多...
贯彻落实《学位法》 以法制保...
奋力谱写新时代人才强国战略...
南开大学本科教育教学审核评...
南开大学2025年新年贺词
南开大学三项目获国家社科基...
南开大学五项目获批研究阐释...
校领导带队赴济南市新旧动能...
南开大学与天津医科大学肿瘤...
南开大学-中海油服学科建设暨...
南开大学与擘雅集团举行合作...
新闻热线:022-23508464 022-85358737投稿信箱:nknews@nankai.edu.cn
本网站由南开大学新闻中心设计维护 Copyright@2014 津ICP备12003308号-1
南开大学 校史网
版权声明:本网站由南开大学版权所有,如转载本网站内容,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