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为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南开新闻网从9月中旬起推出“喜迎二十大 奋进新时代”专题专栏,刊发“非凡十年•南开发展”系列报道,综述党的十八大以来学校各项改革和事业发展成就,展现各学院各学科改革发展特色亮点,展现南开人踔厉奋发、团结奋斗的昂扬风貌,敬请垂注,欢迎各单位积极投稿供稿。
南开新闻网记者 乔仁铭 通讯员 木琳 朱博晨 邱丽娜 刘波 刘玥
作为南开新工科的重要力量,电子信息与光学工程学院在长期实践探索中,锚定“高质量党建引领高质量事业发展”,在选育英才、立德树人、服务国家发展中,始终坚持“四个面向”、胸怀“两个大局”,以党建、学科、思政深度融合的有效探索,助推新时代学院党建与事业发展齐头并进的良好态势。
党建引领人才工作 跑出南开工科加速度
坚持“党管人才”,围绕“人才强院、人才兴学”的目标,电子信息与光学工程学院建立起“精准引进”与“广泛征集”相结合、“学科聚焦”与“群体效应”相结合、“持续养元”与“活水引蓄”相结合的人才引育模式。
锚定“党管人才”,打造“党政合力、引育并举”策略的大格局。长期以来,学院不断规范引才程序,建立了一整套科学严谨的引才流程体系。帮助人才从教学安排、科研项目申请实验室建设、家属安置等各方面制订配套措施,认真扎实做好服务。通过支持朋辈推介、校友直荐、人才互荐等方式挖掘人才,引进人才业已成为学院引才荐才的生力军。
学院以人才工作作为学科发展的“牛鼻子”,打造人才高地。关注双碳目标、5G/6G等领域,结合光电子学科群的现状特点及实际需求,重点引育一批高端人才,加快推进优化学科布局和交叉学科建设。服务国家双碳战略,建设太阳能研究中心;聚焦下一代光电器件,建设单分子科学研究中心。
学院还用足“人才特区”政策,重视拓宽引才渠道,连续多年精心组织人才论坛、百青论坛、光电子青年论坛、光学信息前沿南开青年论坛等,发挥不同论坛优势,扩大学术影响,强化人才吸引力;举办亚洲强场激光科学会议、IEEE国际专家研讨会、微电子技术国际研讨会、连续举办七届国际科学家太阳能转化论坛,吸引了100余名海外学术大师、青年才俊参会,以基地为窗口成功将南开推介给了全世界。
十年来,学院已成功引进各类专兼职人才50余人,中科院外籍院士1人、国家级领军人才1人、双聘教授2人、国家级青年人才10人、天津市级各类人才18人。
党建助推教学科研 攀登南开工科新高度
胸怀“两个大局”,电子信息与光学工程学院坚持把学院的发展、学科的建设、育人的谋划与国家社会发展的“大势”紧密联系在一起,强化“四个面向”,做到“四个服务”。
党建助推教学科研,核心在于强化“心怀‘国之大者’”认同,持续施力建设科研团队,推进科研项目与国家战略需求对接。
十年间,学院出台科研团队管理办法,要求对接国家重大需求,紧跟国际前沿。全国最美青年科技工作者刘伟伟教授面向国家环境治理需求,从事大气污染光学探测前沿技术研究,研究成果应用于天宫一号、二号和我国第一颗多模式融合大气细颗粒物探测卫星等,解决了舱内有害气体检测、大气雾霾高精度探测等国际航天工程技术领域富有挑战性的难题;第十五届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获得者张晓丹教授在硅薄膜材料及电池领域已有近20年的研究基础,她与研究团队所研制的新型钙钛矿/硅异质结两端叠层太阳电池达到目前国内该类电池的最高认证效率;青年引进人才罗景山教授深耕能源领域,取得了氧化物材料光解水制、廉价材料光解水制氢和太阳能驱动二氧化碳还原制一氧化碳等多项世界纪录,助力水泥行业低碳发展。
党建助推教学科研,重点在于强化“面向世界科技前沿”意识,推进科研自主创新能力不断增强。
十年间,学院获批各类科研项目共计800余项,合同经费超6亿元,获批国家重点重大项目20余项,省部级重点项目40余项。学院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经济主战场凝心聚力,陆续建立教育部引智基地1个,教育部工程中心1个,天津市重点实验室3个。围绕双碳、航空航天领域中的核心科学问题,开辟交叉研究新路径、新方向,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世界科技强国贡献更多南开智慧与力量。
党建助推教学科研,路径在于强化“服务大于管理”理念,为教职工科研学术发展保驾护航。
十年间,学院积极组织各类科研项目的申报动员和预评审等工作,举办教学、科研交流沙龙以及教师素养能力提升专题培训班,在党建引领下的电光科研硕果累累,十年来,累计共发表论文3000余篇,获批授权专利300余项,专利转化成果5000余万元,科研成果获得省部级奖励10余项。
党建助推教学科研,关键在于发挥党建思政作用,引领教学科研凸显育人实效。
2018年,龚克教授、张伟刚教授教学项目分获高等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今年,张伟刚教授和孙桂玲教授的2个教学项目分别荣获天津市“教学成果奖”特等奖;学院党委深度挖掘工科课程思政要素,建强课程思政样本,制定学院课程思政工作方案;建立新教师听课制度,成立“启智润心”实验教学课程思政工作坊,培育“课程思政”示范课程;打造学院赛课结合品牌项目,累计组织1000余人次参与大学生电子设计大赛,持续斩获天津市及全国一等奖;张伟刚教授负责的“科学素养培育及提升”课程,获2021年天津市高校课程思政示范课程。
党建融合思政建设 培育强国有我真英才
电子信息与光学工程学院持续强化党建融合思政建设,淬炼两个基本功,做好“三全育人”的工科尝试,探索“师生四同”的师生共育路径。
党建融合思政建设,核心在于牢牢把握组织建设这一根本保障。
十年来,学院坚持“育人者先受教育”,以主题党日强化教师思政。面对疫情,教工支部联合开展“智慧教学战疫情,把‘实验室’带回家”主题党日,为254位学生打造实验家庭工坊,获评学校创最佳党日一等奖;倾力学生培养,师生支部共建开展“不忘初心跟党走,青春建功新时代”主题教育学习活动,以学院先辈的科研经历激发青年学子的报国热情;迎庆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师生支部联合开展“3D打印印记初心,师生四同同心育人”主题党日活动,依托3D打印课程,以专业为纽带个性化开展党史学习教育,在师生共建中提升党史学习实效;“两学一做”主题教育,本科学生支部创新开展主题党日活动,打造成长社区党员先锋岗、挂牌党员宿舍亮身份,受到高度评价和广泛认可。
在持续努力下,学院入选学校首批“对标争先”标杆院系,本科生第一党支部入选第二批“全国党建工作样板支部”,多个支部入选天津市级和校级样板支部,多个组织获得“天津市教育系统先进基层党组织”“南开大学红旗党支部”等称号,多位个人获得“全国第二批百名研究生党员标兵”“天津市教育系统优秀共产党员”和“天津市教育系统优秀党务工作者”等荣誉。
党建融合思政建设,关键在于紧紧抓住“师生四同”这一重要路径。
十年来,学院坚持构建“师生四同”的电光逻辑。刘波教授领衔的师生共创“寰宇星通”项目团队致力于突破星载激光通信领域的核心技术,获“互联网+”全国金奖;全部以2017级本科生组成的创新团队,在韩士莹老师的指导下,为学校首次捧回全国大学生创新创业年会“优秀学术论文”奖,并斩获挑战杯一等奖;学院探索通识选修课程与科技社团深度融合,用10000张照片记录“问天”发射全过程;首创“师生同行”双导师制度,颁发实践育人特殊贡献奖;学院党政领导干部多次参与带队工作,全院30余位教师多次参与指导,每年300余名学生奔赴甘肃庄浪、海南三沙等多省市开展实践,不断践行“知中国,服务中国;爱中华,复兴中华”的铮铮誓言,获得中宣部、团中央、教育部以及天津市等多家单位颁发的实践奖项近100项。
党建融合思政建设,重点在于好好丰富校园文化这一精神脉络。
征集学院标识系统,形成了“南开让我带电 我为祖国发光”的文化特征;注重志愿服务,连续九年举办公益晨跑活动,为庄浪地区捐建“南开书屋”5所、“阳光体育角”2个,捐赠爱心书包超过1000个,书籍、字典超过7000册,并设立“公益晨跑”爱心基金;依托实践,海南三沙共建“军-校”育人共同体;连续四年举办科技文化节、NFS智能车锦标赛,以科技启迪心智;持续加强学生社团有引领的蓬勃发展。
十年来,在党建引领、思政融合、学科提升中,电子信息与光学工程学院培养出了一大批坚定执着追理想的爱国青年。他们中有周恩来奖学金获得者,有天津市大学生年度人物得主,有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标兵……电光青年在不同领域斩获成绩,他们以爱国奋斗为底色,不断在航天科工、信息技术等重点行业领域描绘奋斗人生,在西部基层、乡村一线、科研院所图画出彩青春。
假令风歇时下来,犹能簸却沧溟水。
未来,电子信息与光学工程学院将筑牢内涵式高质量发展根基,坚持立德树人,坚持“四个面向”,持续做好党建与事业发展深度融合,以坚定信仰、扎实行动应对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以破解“卡脖子”困局为目标,融入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布局,以“南开发展有我在”“小我融入大我”的责任担当,不断为新时代贡献力量,以实际行动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