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南开大学 >> 南开要闻
【奋进五年看成就】瞄准前沿 服务国家 原始创新能力持续增强
来源: 南开大学新闻网发稿时间:2022-01-06 19:00

  南开新闻网讯记者  郝静秋

  “要把原始创新能力提升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努力实现更多‘从0到1’的突破。”2020年9月1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科学家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强调了加快科技创新的重大战略意义,为广大科学家和科技工作者指引了前进的方向。高校是基础研究的主力军、原始创新的主阵地。提高原始创新能力,加快实现科技高水平自立自强,高校大有可为。

  南开大学的科研人员奋力登攀、捷报频传,周其林院士团队科研成果“高效手性螺环催化剂的发现”荣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古犹太历史文化语境下的希伯来圣经学研究”与“中国主要城市化地区测度研究”获得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一等奖;物质绿色创造与制造海河实验室成立;获批建设全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中心……

  第九次党代会以来,南开大学充分发挥综合性大学的学科和科技优势,始终面向世界学术前沿和国家战略需求,抓大项目、好项目,建大团队、大平台,突出抓好原始创新和前沿核心技术突破,大力实施“创新引领”计划,积极发挥智库作用,立足天津、服务全国、面向世界,努力肩负起“知中国,服务中国”的使命与担当。

  强化基础研究  实现“0 到1”的突破

  2019 年 1 月 17 日,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南开大学。他在考察元素有机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时,鼓励师生“要加快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加强基础研究,力争在原始创新和自主创新上出更多成果,勇攀世界科技高峰”。

  广大南开教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嘱托,在基础研究领域努力耕耘,取得多项具有世界水平的原始创新成果。

  化学学院周其林院士团队,围绕不对称催化反应的效率和选择性这一核心科学问题,经过 20年潜心研究,设计合成了一系列手性螺环催化剂,将手性分子的合成效率提高到了一个新的高度,改变了人们对人工催化剂极限的认知。其团队成果荣获 2019 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习近平总书记为周其林院士颁发证书。

  在数学、物理、材料、生物、人工智能等多个领域的基础研究中,学校也做出了丰硕的原创性成果。尤建功教授应邀在第28届国际数学家大会上作45分钟报告;陈志刚、许京军教授课题组在拓扑光子学领域取得新成果,在国际上首次建立了一个非线性非厄米拓扑光子学平台,相关论文发表于Science杂志;陈永胜教授团队研制出世界最高光电转化效率的有机叠层太阳能电池,团队“面向能源转化与存储的有机和碳纳米材料研究”项目获2018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陈悦教授团队研获抗脑胶质瘤原创候选新药,获美国FDA“孤儿药”认证……

  五年来,学校获教育部及天津市等省部级科技奖励23项,获授权专利853项,中国专利优秀奖2项,天津市专利金奖3项。学校还新增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1个、教育部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1个、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基地5个,天津市重点实验室7个、天津市工程(技术)中心1个。新增自然科学基金委创新群体1个。  

  在标志性科研成果及其质量显示度方面,南开大学重磅研究成果先后发表于CellNatureScience等国际顶级期刊,多项成果入选中国高校十大科技进展、中国生命科学十大进展、中国智能制造十大科技进展、中国光学十大进展。

  2021年11月,依托于南开大学等单位组建的物质绿色创造与制造海河实验室揭牌成立。实验室核心研发骨干近200人,包括两院院士16人,围绕新碳基物质催化合成、高端化学品与膜材料绿色制造、高性能新能源材料、碳基资源绿色转化与利用四个方向,以及综合交叉与智能创制平台,开展战略性、前沿性、前瞻性、基础性、综合性科技创新活动,着力服务国家战略需求,奋力打造科技创新领域的“国之重器”。

  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大局,南开大学始终把“四个面向”作为根本遵循。五年来,学校整合全校科研力量,在“大平台、大项目、大团队、大成果”上持续发力,稳步推进南开大学有机新物质创造前沿科学中心建设,获批设立病原体进化机制及致病机理研究创新引智基地,组建“新能源转化与存储”“细胞应答”和“中外文明”3个交叉科学中心,打造科研创新的高原高峰、学科交叉发展的支撑平台,以大平台、大团队推进原始创新,勇攀科技高峰。

  发挥传统优势  人文社科硕果累累

  作为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重镇,五年来,南开大学持续发力,积极发挥人文社科传统优势,在承担课题数量、研究成果数量及质量、科研平台建设等方面发展形势喜人。

  五年来,全校上下齐心协力,汇聚了这样一份成绩单:社会科学总论首次进入ESI前1%。学校累计立项人文社科各类重大项目50项。入选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8项。荣获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31项、郭沫若中国历史学奖1项、安子介国际贸易研究奖4项等奖项。获批建设全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中心、教育部首批哲学社会科学实验室(试点)。新增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1个、教育部国别与区域研究基地6个、民政部政策理论研究基地1个,以及天津市社科基地、高校智库和社科实验室11个。连续参加3届天津市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评选,共获得特等奖2项,一等奖51项、二等奖59项、三等奖89项……

  多位专家学者出版了系列重磅学术著作。其中,逄锦聚教授领衔的南开大学政治经济学学术团队,历时四年完成出版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通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概论》《奋斗与创新——新中国经济理论与实践 70年》等系列著作,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吴学国教授撰写的5卷本专著《奥义书思想研究》是国内学术界对奥义书思想进行系统、深入研究的首部专著,获教育部第八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二等奖;王利华教授编著的《中国环境通史》(第1-2卷)获评2019年中国历史学优秀著作;由杨栋梁教授总策划、刘岳兵教授主编的《百年南开日本研究文库》19册出版发行,并入选2019年度“全国主要史学研究与教学机构年度重大成果”……

  新百年、新南开,新文科、新举措。2020年,南开大学正式设立“南开大学文科发展基金”,每年将筹集1000万元经费,为人文社科发展“夯基搭台”。

  服务国家需求 贡献南开智慧

  2021年12月,南开大学中国公司治理研究院发布了《大湾区上市公司治理评价报告》。这也是中国公司治理研究院连续19年发布的“中国上市公司治理指数”(CCGI)在区域治理评价层面的拓展应用。

  “中国上市公司治理指数”被誉为中国上市公司治理状况“晴雨表”,是南开指数传统在新时期的重要体现,用于深圳、大湾区等区域公司治理评价中,实现从科研成果向实践应用的转化。

  像这样紧密对接国家社会需求,服务区域经济发展,南开人始终走在前列。五年来,学校聚焦京津冀协同发展、人工智能、“一带一路”等国家重大战略,提供高质量决策咨询报告500多份,充分发挥思想库和智囊团作用。同时创设《南开智库成果专刊》,聚力打造学校智库成果统一推广转化平台,进一步提升资政质量、扩大学术及社会影响力。

  2017年以来,学校成立京津冀协同发展研究院等智库机构,深度参与京津冀协同发展顶层设计,20余份咨询报告发挥了重要作用;与中国工程院、天津市人民政府合作共建的中国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战略研究院,连续3年发布《中国新一代人工智能科技产业发展报告》和《中国新一代人工智能科技产业区域竞争力评价指数》,牵头发起成立京津冀自贸试验区智库联盟、国家区域重大战略高校智库联盟,与京津冀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合作共建南开协同创新中心;成立海南研究院实体机构,服务国家南海战略、海上丝绸之路倡议等国家重大战略以及海南自贸港建设;服务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南开大学深圳研究院新址启用,南开-牛津大学联合研究院等一批高端国际合作平台相继揭牌。

  坚持“知中国,服务中国”的办学宗旨,学校围绕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问题,不断发出南开声音。南开大学经济学院、数字经济研究中心和跨国公司研究中心研究团队联合发布研究报告《数字经济与中国》,为国家制定和实施数字经济发展战略贡献力量;连续出版《中国政府发展研究报告》《中国现代物流发展报告》《中国上市公司治理评价研究报告》《亚太区域经济合作发展报告》等系列研究报告。APEC研究中心、生态文明研究院、科技创新智库数字经济研究中心等智库建设成绩斐然,多项重要成果赢得广泛赞誉。

  学校持续深化校地、校企合作。与黑龙江签署省校战略合作协议,与滨海新区签署深化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和共建滨海校区协议,与国药集团、华大基因、海螺集团等共建13个校企联合研发平台。牵头成立互联网新经济、生物医药、新能源电池等3个天津市人才创新创业联盟,深圳研究院盐田新址正式启用,首批4个研究机构携10余个项目落户。

  近五年,学校聚焦关键技术,取得突破性成果。在载人航天领域,研制出我国第一台在轨有害气体检测装置,成功服务于“天宫一号”和“天宫二号”空间站试验舱。在光电测控领域,研发出系列高温度稳定性电光调Q开关和系列电光调Q激光系统,批量应用于重大型号装备。在激光无线通信领域,成功研发了具有高空间环境适应性的激光光源和放大器,打破国外技术封锁。

  新冠疫情暴发后,学校积极参与新冠肺炎防控阻击战,整合多学科力量组建疫情防控应急科研团队,从预警监测、临床诊治、快速检测、药物和疫苗研发、社会服务等方面开展科研攻关。开发新冠肺炎肺部CT影像AI筛查系统,在国内52家医院以及美、意、日、俄等国家上线应用,被世界工程组织联合会报道推广;短时间内,研制出新冠病毒抗体检测试剂盒,15分钟可完成病毒检测,获得欧盟标准认证;承担《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防控指南漫画版双语系列》日、俄、德、法、西、葡、意、阿等8个语种的翻译工作,及时为世界疫情防控提供“中国经验”。

  近年来,助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学校积极承担庄浪县的定点扶贫任务,汇聚校内外各方力量,从教育、人才、科技、产业、医疗等多方面开展持续、深入的定点帮扶工作。2020年2月,庄浪县正式退出贫困县序列,实现“脱贫摘帽”,并在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获得表彰。

  深化体制机制改革  开辟科技成果转化新路径

  第九次党代会以来,南开大学践行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完善成果转移转化机制,打破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瓶颈,积极探索打通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的关键环节。

  学校修订完善学校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管理办法和实施细则,加快审批流程,建立成果转化特区“高速路”,并创新成果转化路径,重点推进以技术交易、作价入股等形式向企业转移转化科技成果。

  作为天津市第一家打通科技成果作价投资流程的高校,近年来,学校已有抗体技术、人工血管、血液灌流、蓖麻航油等生物医药以及能源材料、人工智能领域十余个项目以作价入股形式实现转化,作价投资金额合计近2亿元。其中,李伟教授的无汞催化剂专利以1.05亿元作价入股。

  《中国科技成果转化2019年度报告》显示,在高等院校以转让、许可、作价投资3种方式转化科技成果合同金额排名中,南开大学位居全国高校前十,其中奖励个人现金和股份总金额排名居全国高校第4位,天津首位。

  五年来,学校还积极搭建成果转化研发平台,推进产学研协同发展。成立南开大学—沧州渤海新区绿色化工研究院,建立南开大学—SK人工智能研究中心、南开—绿霸广谱除草剂研究中心等校地校企联合平台。

  当前,南开大学津南研究院作为科技成果研发转化基地、高新技术企业的孵化基地,已完成注册企业62家,其中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5家,市级高新技术企业6家,科技型中小企业33家。学校还通过深层次实质性合作,构建起从研发到产业的全链条式科技创新体系。

  奋进新征程,再创新辉煌。南开大学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坚持聚焦国家重大需求,坚持“四个面向”,奋力提升原始创新能力,繁荣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为我国加快实现科技高水平自立自强,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体系贡献南开力量。

编辑:郝静秋

微信往期推送
更多...
深圳市南开大学校友会2024年...
学校召开2024年度中层班子和...
南开大学召开2024年度二级单...
校领导与新一届学生会、研究...
国际著名有机化学家中村荣一...
校党委巡视工作领导小组听取...
学校召开党委常委会(扩大)...
校领导率队赴湖南开展招生宣传
【爱国奋斗南开人】刘甲奇:...
学校部署启动科研经费使用综...
新闻热线:022-23508464 022-85358737投稿信箱:nknews@nankai.edu.cn
本网站由南开大学新闻中心设计维护 Copyright@2014 津ICP备12003308号-1
南开大学 校史网
版权声明:本网站由南开大学版权所有,如转载本网站内容,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