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南开大学 >> 南开要闻
【爱国奋斗南开人】赵丹:热爱考古的南开女博士
来源: 南开大学新闻网发稿时间:2020-11-25 11:02

  南开新闻网通讯员 曾臻 记者 乔仁铭

  “南开十杰”、国家奖学金获得者、一年内发表9篇学术论文、热爱考古学、女博士……集齐这些“标签”于一身,究竟是怎样的一位“学霸”?

  她叫赵丹,南开大学历史学院2018级考古学专业博士生,师从刘尊志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秦汉考古、秦汉考古与物质文化。2019至2020学年期间,共发表论文9篇。在《考古与文物》《南方文物》《中国国家博物馆馆刊》《华夏考古》等C刊、中文核心期刊及其它学术期刊已发表论文7篇。

  认真做事 厚积薄发

  别人眼中的赵丹,做事特别认真。从小到大,她一直秉承要把各种小事做好的想法,“别人要求的事情如果你能做好了,自己喜欢的、有主动性的事情就更能做好。”在她眼中,凡事要认真,结果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过程,要注重对自己能力的提升。

  考古学专业其实并不是赵丹的最初选择。虽然在本科时被调剂到了这个专业,但她积极适应,及时调整“被选择”的心态。“择一行爱一行,不管学什么,总能找到乐趣。”通过培养对于专业的热情,她在参加考古实习时发现考古学确实是一门有意思的学科。硕士在读时她克服了对前路的迷茫,明确了自己对专业的热爱,决定继续攻读博士。

  对于高校学生群体普遍感觉“压力山大”,提笔撰写论文时常苦于无从下手,赵丹深有同感。博一写小论文的时候是她压力最大的一个阶段,“当时睡觉前脑子里想的都是论文,想白天写的论文写到什么程度,接下来要写哪些,论文整个框架是不是可以,论文内容前后逻辑……甚至有时候做梦都梦见论文。”

  赵丹始终保持一颗平常心,相较于发表论文,她更注重学术写作训练。“我并没想过要发这么多篇论文,只是觉得要提升自我。对学术写作的锻炼和提升,需要多写论文。”在集中投递完手头的论文后,她迅速投入下一项研究,开启新思路,寻找兴趣点。   

  一年之内,能够在专业权威C刊、核心期刊等发表多篇论文,既与研究水平的逐渐提高有关,也离不开赵丹在课堂学习、看书过程中努力发现问题、田野考古实践等多方面的长期积淀。“开挂”的经历背后,赵丹学会了如何与压力相处。于她而言,是以学术为乐趣,投入其中,享受写论文的过程,从而减轻思想负担。

  在南开学考古是一件幸福的事儿

  作为一名考古学专业的学生,外出参加田野实践是赵丹的必修课、基本功。“考古必须得实践,考古专业学生基本上都去实习过,无论是简单的墓葬也好,复杂的遗址也好。”

  赵丹参加了史前大汶口遗址、龙山遗址、周代官庄遗址以及秦汉和唐代遗址、墓葬等的发掘或文物整理,实习十余次,担任过执行领队,足迹遍布河南、山东、陕西等。

  由于之前大多在考古工地实习,深感自己在学术研究方面稍显欠缺的赵丹,在了解到刘尊志老师科研能力强、学术成果突出后,十分敬仰。她选择进入南开大学历史学院,跟随刘老师继续深造,提升科研水平。在陆续收到用稿通知后,赵丹在第一时间把喜讯告诉导师,导师也会进行鼓励。研究内容及研究水平得到了初步肯定后,她写论文的心态也逐渐轻松、不再紧绷,形成了良性循环。

  在刘尊志老师的推荐下,去年赵丹还带队发掘了西安市贺家寨墓地,带领师弟师妹们一行人白天发掘、晚上整理资料。从七月份到九月初,在三个月时间里完成田野发掘、资料整理、撰写简报等工作。

  在南开学习期间,赵丹逐步锻炼动手实践与理论研究能力,努力实现两个方面的相互平衡与促进。她会利用短时期的实践给科研生活充电,主动了解新方向,进而产生新感悟、新想法、新题目、新目标。实习的经历会为专业学习和论文写作提供帮助,让她认识到,只有通过考古实习之后,才会真正了解什么是考古学常说的地层学、类型学,才能快速地理解一篇发掘简报和一本发掘报告,才能学会如何去运用它们为自己的学术观点提供支撑。赵丹的一些论文研究题目就是在阅读考古发掘简报和报告过程中受启发而写出来的。

  田野实践的过程并非总是一帆风顺,困难会接踵而至:工期紧张、要协调统筹工地各种突发事件、夏日的高温与雨季……考古遗迹发现本身也具有复杂性和不可预测性。“有时,探方内满满的灰坑,理不清它们之间的打破关系。可能刮了近一个星期,坐在隔梁上看整个探方,还是不清楚数个灰坑之间连环打破关系,只能反复地去刮面。”

  赵丹发现把情感融入到学术之中,就会不自主地想要多努力一些,多用心一些。“博士刚入学时,我就感觉南开园是非常适合搞学术的地方,各方面条件都特别好,生活学习在这里很幸福。”每次在图书馆三楼大厅休息的时候,赵丹会看到墙上的“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她非常有感触,“其实我现在做的一些事情,微不足道。比起先辈来说,如果这些困难都克服不了,那么,我人生的意义又在于什么呢?”这些日常思考更加坚定了赵丹克服困难的决心。

  过一种张弛有度的生活

  赵丹像许多女孩一样,也是“双十一”剁手大军的一员。“我‘双十一’囤了好多东西,会买化妆品,买口红……”出于爱美的天性,平时从不熬夜的她,不惜为了“女生们喜欢的东西”熬夜到凌晨。精致生活的另一面,是她对于良好生活习惯的培养与严格要求,对于大方向、小目标的切实规划。

  因为怕掉头发,赵丹抓住白天的时间拼命学习,晚上尽力早点休息,并建议不要熬夜。“该学习的时候就要充分学习,该休息的时候就要彻底的休息,要张弛有度。”

  赵丹坚持晚上必须要保证7个小时的睡眠时间,努力提振气色。早起吃早饭也成了她平凡的一天中极具仪式感的时刻,“我必须要吃早饭,吃完早饭这一天就开始了。”

  赵丹潜心学术研究的目标十分明确,善于进行规划的她能专心完成每个阶段该做的事情。“博一确保两篇以上的论文收到核心期刊的用稿通知,博二要着重精力写毕业论文,留够充足的时间去修改,到博三下半学期就可以着重去找工作了。”

  如同境界高远的水墨画离不开诗意的留白,在看似枯燥又节奏紧凑的学习生活中她始终给自己留有固定的休息时间。为了给自己解压,她会选择周四或周五的午后,去看一场电影,或者去逛街。

  带着使命感去从事科研工作

  在国家倡导重视考古学的大环境下,赵丹经常热心帮助他人解答考古学方面的问题。发挥专业所学,帮助身边人加强对考古学的了解与认识。

  赵丹说,“为什么我们是一个延绵五千多年不断的文化,靠什么证明?三千多年是有明确文字记载的,但是对于没有明确文字记载的文明,就要借助考古学,这有助于追溯国家文明,强化文化自信。”

  在赵丹的理解中,考古学主要是以考古出土实物资料来研究人类古代社会历史的一门学科,“肩负着探究中华文明悠久历史的重任”,考古学工作能够丰富与延长历史,增强民族的自豪感、自信心、凝聚力。

  聊起未来规划,赵丹表示,想要带着责任感、使命感去从事科研工作。一方面找到自我价值,在自己的领域应当有所建树,给自己树立一个目标。另一方面应实现社会价值,为增强国家认同感、民族自信、文化自信作出贡献。

  “考古学肩负着‘延伸了历史轴线’的重任,我不敢说以后可能有多少成就,我觉得如果能够在自己研究的方向推动一点点,就觉得满足了。”

  在与考古学的磨合中,赵丹坚定了人生选择,逐步建立了专业自信,正以自己的方式奉献社会,努力做到立足当下、珍惜青春,立足中国、放眼世界。

编辑:张丽

微信往期推送
更多...
陈雨露参加中意大学校长对话会
南开大学代表参加世界中文大会
中国哲学史学会中医哲学专业...
教育部关工委“五老”报告团...
南开学者参加首届世界古典学大会
南开大学第三十一次学生代表...
2024年全国思想政治教育学术...
校领导率队赴重庆开展招生宣传
南开团队首次实现铜催化非活...
在津高校离退休工作调研座谈...
新闻热线:022-23508464 022-85358737投稿信箱:nknews@nankai.edu.cn
本网站由南开大学新闻中心设计维护 Copyright@2014 津ICP备12003308号-1
南开大学 校史网
版权声明:本网站由南开大学版权所有,如转载本网站内容,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