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南开大学 >> 南开要闻
【爱国奋斗南开人】教师顾沛 授人以渔
来源: 南开新闻网发稿时间:2019-01-03 15:09

  南开新闻网记者 林栋

  五年前的一堂课,天津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院长王光明至今记忆犹新——2013年,顾沛给教师教育学院研究生和“国培计划”学员做了一场讲座,题为“一节初中数学课的深度点评”。顾沛点评得非常细致,从头到尾分析了教学整体设计、教学语言、教师教态等方面。听完讲座,数学课程与教学论专业的研究生们大受启发,专门写了多篇论文,深入研究数学课堂追问的类型及特征、教学中如何渗透数学思想、数学探究活动课中的师生交流等专题。这些研究论文成功发表,其中有一篇还发表于CSSCI来源期刊。

  “讲座过程中师生之间互动频繁,学员们深受启发,掌声不断。”王光明院长这样描述讲座的情景。实际上,活力四射是顾沛课堂的常态,也是顾沛的常态。今年73岁的顾沛,还在给本科生上课,并且每次下课都会收获掌声。备课、上课、指导学生是他的“日常”。这位看起来平凡的老人,已经作为第一完成人在5个方面连续5届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1次,二等奖4次。这个国家级大奖每4年评选一次;连续20年,顾沛一直榜上有名。这在全国高校,都是绝无仅有的。

  顾沛的教学之“道”

  顾沛是首届国家级教学名师奖获得者。1945年出生的顾沛,在南京读完了小学和中学。1963年高中毕业,顾沛考上了北京大学数学力学系,在这里打下了坚实的数学功底。除了数学力学系的专业知识,顾沛还学了一样——老师讲授知识的方法。“在北大,一方面是读书学习知识,另一方面是听课的时候学习了很多教学方法。我自己的教学是站在了很多优秀老师的肩膀上。”顾沛说。

  优秀老师的肩膀,可能是一步梯子,也可能是一堵高墙。是梯子还是高墙,一方面是学生的悟性,一方面是教师的水平。“教是为了不教,学是为了会学。”这是顾沛挂在嘴边的话。

  顾沛把“搞好教学”分成了3个层次:职业、事业和艺术。把教学当职业,就是老老实实完成工作;当成事业,就是孜孜以求,全心投入;当成艺术,则会对教学产生无限的追求,拥有无限创新创造的动力。“一个教师,如果既把教学当作职业去恪守,又把教学当作事业去热爱,还把教学当作科学和艺术去追求,那么,境界高了,教学效果也一定会更好。”这是顾沛常常勉励自己、勉励青年教师的话,也是他的教学之“道”。

  教学工作这么忙,可别的事情也有一大堆,冲突了怎么办?顾沛回答得斩钉截铁:当然是以教学为主!南开大学数学科学学院教授丁龙云曾协助顾沛建设数学试点班,在做这些工作的过程中,经常能接触到顾沛准备的资料。每一次接触,丁龙云都为这些资料的丰富程度感到震惊,常常为此钦佩顾老师为工作所倾注的大量时间和精力。“事实上,那几年里,每天晚上从数学楼前经过,总是看见顾老师办公室的灯光仍然亮着。”丁龙云说。

  数学之美,美在精神

  1978年,国家恢复研究生招生的第一年,33岁的顾沛考入南开大学读研,导师是吴大任教授。1981年3月,顾沛研究生毕业,留校任教。

  4年后,陈省身先生亲自创办的南开大学数学研究所正式成立。创办研究所的同时,陈省身先生向当时的国家教委建议,从全国高中数学联赛一等奖获奖者中选拔学生,不必经过高考,直接保送到南开大学。就这样,陈省身创办了南开大学数学试点班,并且把招生、教学、管理的重任交给了顾沛。从1985年到2007年的20多年里,顾沛一直在为数学试点班工作,被学生们称为“试点班之父”。

  陈省身对数学试点班非常关注,常常找顾沛谈试点班的事情。2003年“非典”疫情爆发,学校为了保护陈先生,谢绝了外界对陈先生的访问。陈省身闲下来,就想到了给大众做数学科普。当时流行送挂历,陈省身就对顾沛说,咱们是不是可以做一个数学挂历。顾沛以一月一位数学家为线索设计了一个挂历草稿,陈省身看了之后觉得满意,自己出资印制了一批,并题字“数学之美”。

  顾沛认为,数学之美反映了数学最重要的思想和精神。教师登上讲台,不仅要传授给学生知识和能力,还要培养他们的素质和素养。顾沛认为,有4种素养是最基本的——自学、推理、健康、信息技术。自学的素养,指的是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学校的学习是学生成长的重要阶段,更为重要的是将来走出校门之后的终身学习。在学习过程中,我们仅学会知识的分类是不够的,还要懂得逻辑推理。很多知识是相通的,有推理的素养,才能有一通百通的学习效果。此外,目前获取信息的渠道很多,要学会利用各种工具,同时不被工具所“奴役”,这就需要信息技术的素养。而以上一切的素养,都建立在身心健康的基础之上,所以还要有健康的素养。

  以上几种素养综合起来,就会形成“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太阳东升西落是现象,本质则是地球的自转。我们教学中有很多机会能够培养学生的这种能力,让学生关注自然界的本质,人类社会的本质,宇宙的本质。”顾沛说。

  “捡到宝”的听课体验

  顾沛的数学课,无论是数学专业课还是“数学文化”公选课,都让学生“服气”,觉得“捡到宝”。顾沛一般都是提前半小时到教室,擦好黑板,检查好讲台麦克风,提前看看PPT屏幕有没有问题。“你做的这些工作,学生都看在眼里。你要求学生全勤,不逃课、不迟到,那你自己应该首先做到。教师每次都准时,学生看到的是你对教学的重视和对工作的态度,这也是一种言传身教。”顾沛说,教师应该做到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以德育德。此外,顾沛认为,教师应当心存爱心,应当尊重学生、尊重知识、尊重课堂,注重培养学生的信念以及理想。

  顾沛把“尊重学生”理解为“以学生为本”,上课的时候要搞互动,不搞照本宣科的一言堂。他的课上少有沉闷繁复的长篇大论,经常是活泼的、兴味盎然的互动。“在顾老师的课堂上,有很多师生之间的、同学之间的互动,还能启发大家的思考。同学们都会举手回答问题,参与讨论。”商学院2017级国际会计专业本科生周磊说。

  “顾沛教授尤其喜欢和学生互动,喜欢提问,接受各种各样的答案。” 2017级化学伯苓班本科生游正中说。这种课堂上的互动,顾沛和同学们都乐在其中。“学生上课回答问题,答错了你怎么处理?怎样呵护学生的信心?你可以选择让他坐下,然后请别的同学回答问题,但这样势必会伤害学生的信心。你也可以慢慢地引导,帮助他想到一些点,再给他一些肯定。课堂上要让更多的学生都有发言亮相的机会。”如何让学生愿意讨论、爱上思考,顾沛有自己的办法。

  “对顾沛老师印象最深的就是,他讲课的时候总是笑眯眯的,跟同学交流时会身体前倾,感觉他打心底里尊重、喜爱他的学生。”商学院2017级财务管理专业包岩霖说。

  今年6月召开的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上,教育部部长陈宝生提出要多开“金课”,毙掉“水课”。顾沛认为,现在网络发达,获取信息的渠道很多,教师再照本宣科自然是“水课”,有的学生上课玩手机,实际上是对“水课”的抵抗。怎样打造金课?既要“灌满那桶水”,又要“点燃那把火”,处理好两者的关系,就能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育人,课堂含金量就能提高,就能打造金课。

  谈到听顾沛讲课的收获,包岩霖觉得自己学会了一种数学思维,“在面对复杂的问题时不要慌张,要静下心来,把问题简化,并且通过认真的不重复不遗漏的分类讨论来解决。通过课程,收获了一种全新的对待生活的方法论,指导着生活中的方方面面。”

  善教者使人继其志

  在2001年2月,顾沛在南开大学开创了一门史无前例的公共选修课——“数学文化”课。2015年9月,“数学文化十讲”慕课又登录中国大学MOOC平台。2018年11月,中国教育电视台和高等教育出版社组织评选了最美100门幕课,“数学文化十讲”获得了一等奖。

  顾沛的“数学文化”课,设置有课堂演讲环节。名额有限,同学们自愿报名。正式演讲前,顾沛会专门请同学到办公室试讲一遍,再针对试讲情况具体指导。这个试讲环节,就成了顾沛手把手教学生如何教学的小课堂。课堂演讲15分钟,而试讲环节常常需要一个多小时。周磊参加过课堂演讲,试讲环节顾沛耐心细致的指导给了他很大帮助——如何突出重点,如何展示亮点,甚至PPT的字体、字号和色彩的使用,顾沛都会给出建议。除了技术层面的指导,还有风格层面的把握。包岩霖说:“顾老师会对演讲的内容安排、演讲的表现形式做出指导。我最大的收获是了解了如何条理清晰,具有逻辑性地安排一次能突出重点的演讲,并且如何讲得生动有趣。”

  顾沛的言传身教,给了学生们深远的影响。十几年前,南开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的刘芳同学报名课堂演讲,选定的讲题是《七巧板中的数学》。刘芳以很认真的态度对待这次演讲,为了提高课堂效果,她在教具上下了很大功夫,请人做了两副较大的七巧板,制作很精良。两副七巧板一共花了200块钱,在当时几乎是一个月的生活费。课堂演讲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南开大学数学科学学院教授李军曾跟着顾沛上过两年的课。在他的印象里,顾沛做工作极为认真细致,板书都要精心设计,每堂课的时间也规划得很好。当时顾沛批改作业,不仅指出问题所在,连病句都给改好。这一点让李军钦佩不已。丁龙云留校任教后更为深刻地理解到,把课讲得严谨、生动、掌握好时间,需要付出多大的时间和精力。“这对于我自己后来的备课和讲课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丁龙云说。

编辑:张丽

微信往期推送
更多...
校友捐资千万设卓越教学奖 10...
南开大学与延边大学签署对口...
《自然•方法》发表南开人工...
功能高分子材料教育部重点实...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大气与土...
南开大学-外国语学校校长论坛...
南开大学两项目入选全国学联...
名列前茅!我校教育部哲学社...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农业面源...
南开学子作品获评“最佳模拟...
新闻热线:022-23508464 022-85358737投稿信箱:nknews@nankai.edu.cn
本网站由南开大学新闻中心设计维护 Copyright@2014 津ICP备12003308号-1
南开大学 校史网
版权声明:本网站由南开大学版权所有,如转载本网站内容,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