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开新闻网记者 郝静秋 学生记者 庄晨妍 柴一凤
已经过了午饭时间,雷泽华一群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还在教学楼的大厅里忙碌着。连续六七个小时的布展,再加上一上午的讲解介绍,身体已经疲惫不已,但这丝毫没有影响他们的热情。
今年暑期,这16名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在指导教师周青教授的带领下,组成了南开大学文学院赴甘肃省庄浪县暑期艺术社会实践团,深入当地各个村镇,开展了以“新时代美丽乡村”为主题的采风及写生创作。10天时间里,16名学生完成了160余幅画作,从不同视角展现了庄浪这个西北小县城的人文风貌和自然景观。
作品《庄浪山居图》展现庄浪上寨村的美丽空旷风景
作品《陇西郡进行曲》反映庄浪人民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
作品《眼神》在村里考察时,一名小男孩害羞地躲在柱子后面
作品《小憩》展现当地工人休憩的场景
11月21日,这些从庄浪千里运回的作品在南开大学正式展出。古朴的村寨、安静的山林、漫山的梯田、朴实的村民……众多具有庄浪独特魅力的画面一一展现在画布上,也深深印刻在了广大师生和市民的心里。
作为实践团团长,雷泽华在展览开幕式上分享了团队创作的“初心”:“这次社会实践,我们是想通过自己的专业特长,从艺术的新视角出发,积极发掘庄浪当地的文化内涵,用我们的绘画创作,让更多人发现庄浪、认识庄浪、关注庄浪,为促进庄浪文化事业的发展贡献一点力量。”
东边画笔落到西北大地
这些学生们口中一直提到的庄浪,隶属甘肃省平凉市,位于甘肃省中部,地处六盘山西麓,属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人多地少、干旱多灾、交通不便让这座山区农业县久久未能摘掉国家级贫困县的“帽子”。
2012年,地图上一东一西的南开大学与庄浪县,因为定点帮扶的关系,隔空1400余公里,把手牵在了一起。
六年以来,每年都会有南开大学的师生到庄浪开展义务支教、产业调研等帮扶活动,但今年暑期,文学院师生以采风创作这样的艺术形式进行社会实践,却是第一次。
从天津出发,实践团历经11个小时后到达庄浪。一路上让队员们感到惊喜的是,车窗外的两旁不是黄沙漫天的陇西荒原,而是依山而建的美丽梯田,随处可见的绿色风景与丰富的人文景观相映成趣,激发了队员们的创作灵感。
成员宫瑞鑫在自己的创作手记里这样写道,“这里没有一条被钦定的老街,没有特色的酒吧奶茶,没有网红店摩肩接踵的队伍,也没有游客指定拍照地点、打卡地点,古老与现实在这里自然而然地生长着,历史在村民眼中不是景区的门票,而是朝夕相处的生活”。
挑战体能极限 打造亮丽名片
在为期两天的考察、踩点后,队员们开始了各自的写生创作。
然而现实情况却给他们摆出了一道难题。8天时间里,每个人要完成10幅个人画和一幅组画,这对实践团来说是一次体能极限的挑战。
队员们在高温里进行写生创作
为了按时完成作品,队员们每天画画的时间大多超过10个小时,午饭通常是用面包、或者是早餐剩下的鸡蛋和花卷解决。白天未完成的画作,回到住所后,队员们继续熬夜作画,有时甚至忙到凌晨两三点才能吃上饭。
在户外写生还会遇到高温、暴雨等自然问题。由于组画创作需要在没有遮挡物的旷野中进行取景,三伏天里,男生们基本被太阳晒脱了皮;女生们为了防晒在高温下穿着围裙,但不一会儿就会冒汗,长时间的作画结果就是身上的衣服基本没有干过。
有次在创作组画《庄浪印象》时,原本晴朗的天空突降大雨,实践团成员郭佳回忆,“我们就赶紧把画布翻过去,用自己的身体替画挡雨。”轻描淡写的话语背后,藏了诸多不易。
就这样顶住压力、咬紧牙关,16名学生成功地挺了过来。他们纷纷发挥自己色彩或造型的优势,各施所长,围绕“新时代美丽乡村”主题,创造出了风格各异的作品。
作品《天光》
在雷泽华的个人画《土地》中,红色的土地上站立着勤劳朴实的庄浪妇女,她们的目光聚集在旁边孩子的身上,代表着庄浪新的希望;组画《庄浪印象》中,描绘了鲜艳的房屋,展现出当地的风土人情,左下角大片的向日葵则象征着阳光和繁荣;组画《天光》以红色调为主,展现了夕阳下的劳作场景,紫色的铁姑娘形象象征着在红色庄浪精神的引领下,庄浪人民与南开师生共建大美庄浪。
“我们的村庄和人民被你们画得太生动了!”庄浪县县委副书记、县长宋树红在看到这些作品后称赞不已,“感谢南开的学生们,让庄浪的美呈现出如此多种形态,仿佛为我们庄浪打造了一张新的美丽名片。”
诚如宋树红所言,这些作品确实因为“美丽”,吸引了更多人对庄浪的注意。
“这次展览之前,我并不知还有一个名为庄浪的县城。”南开大学经济学院大一新生冯双婷在路过展览时,为画面中的林间写意和市井描摹停下了脚步。“这个展览让我们看到了庄浪县不同于常态的一面,在它的‘贫穷’背后,还有更多美好的‘生活’在展现,很感谢艺术设计系的同学们,用画笔勾勒出了风景的青色秀丽和人情的单纯美好。”文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生邵韵兮在看完展览后感叹道。
其实这些作品还未完成时,就常常引得不少当地村民驻足观看,甚至有当地的企业家想买下队员们的画作。全程一直陪伴实践队的共青团庄浪县委工作人员郭振也深有体会,“这次的活动形式很新颖,是在东西部扶贫协作的大背景下,在高校帮扶地方的措施中一种较大的创新和突破。未来希望能在庄浪建立艺术基地,吸引南开大学等更多从事艺术专业的人到这里写生,创作出更多体现庄浪特色内涵的作品,以此推动当地旅游发展,形成一条完整的文化产业链。”
艺术助力 扶贫需人人参与
目前实践队的作品正在南开大学进行展览,之后还会在庄浪再次展出。实践团决定,“这次展览过后,我们将以捐赠、义卖等形式把部分作品回捐给庄浪县,以支持当地的扶贫工作,促进庄浪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
这个决定来源于实践团在庄浪当地席河小学的一次支教经历。“那天下午,还有其他实践团也在那里上课,但只有我们的绘画课堂在下课之后,小朋友们仍然不愿意离开。”郭佳回忆,“孩子们对于画笔和颜料非常新奇,他们在画画时,眼睛是散发光彩的,这种对于艺术的渴求深深打动了我。”
实践队在席河小学为孩子们带来绘画课堂
孩子们在课堂上画的小猪佩奇
后来实践团的师生们达成一致,同意以捐赠、义卖等形式把部分作品回捐给庄浪县,以此支持当地文化教育、特别是艺术教育的发展。
“我们的画挂在墙上,不痛不痒,但如果可以通过义卖帮助更多的人,解决更多的问题,那它就是有意义的。”
对于实践团来说,10天的采风创作,不只是一次简单的社会实践,更是一场人生的修行。在这里,他们学会了什么叫团结和忍耐、什么是坚韧与责任,更通过深入村庄走访调查,了解到了国家和学校在教育扶贫、文化扶贫、智力扶贫上的诸多投入。
“以前总觉得大学生离扶贫很远,我们没有资金、资源,也没有什么强大的能力。但是在这次实践中,我发现身为青年的我们,真的可以通过发挥自己的专业所长,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
像这样的“力所能及”,南开大学六年来还有很多。他们或通过定期支教、或通过“南开书屋”、或通过“公益晨跑”、或通过“南开-庄浪”爱心公益苹果项目……从各方面给予庄浪倾情帮扶,助力庄浪打赢脱贫攻坚战。
在雷泽华看来,打赢脱贫攻坚战是一个巨大工程,需要太多人的“积少成多”。“身为大学生,不能因为害怕所做无果,就把皮球踢给党和政府,脱贫需要我们每一个人参与其中。扶贫不求大而全,虽然一次支教、一次实践并不能改变什么,但只要我们坚持,针对一个小问题,反复地做、持续地做,我们是能够看到改变的。”
“我相信这样的艺术实践活动还会持续下去,我们南开学子将用接力的形式,在庄浪这片西北大地上不断播撒艺术的种子,时间会给出答案,总有一天这些种子会在那里开出美丽的花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