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龙、龚克做客数学院“扬帆起航”新生适应性教育论坛
南开新闻网讯(记者 吴军辉 摄影报道)“学数学就是为了不停解题吗?”“怎样找到通往数学的道路?”“每个人都能发现数学之美吗?”“为什么高等代数开始听很简单,听着听着突然就不会了?”“各位教授也做过吉米多维奇吗?”……面对台上两位大学校长和两位数学教授,学生们提问的热情一下高涨了起来。
11月21日,北京外国语大学校长彭龙、南开大学校长龚克做客我校数学科学学院“扬帆起航”新生适应性教育论坛,与数学科学学院院长郭军义教授、陈省身数学研究所所长扶磊教授一道,为大一新生答疑解惑,帮助他们更快更好地适应大学生活。

“数学之美”只会显现给那些足够努力的人
对于已经入学2个多月的2014级新生而言,课程学习显然是他们最为关心,也最想寻求前辈帮助的迫切问题。面对学生们“开门见山”式的提问,彭龙连连称赞:“南开的学生真是不一样。没有什么客套话,上来就是请教问题。看来南开学风务实名不虚传。”
针对同学们在学习数学分析、高等代数等课程时遇到阻碍,彭龙表示,他也是研究数学出身的,十分理解同学们现在的感受。他讲述了当年一位大学室友学习数学的故事。
“几乎所有学数学的人都做过吉米多维奇习题集,一共4000多道题,我那位同学差不多全部解完。我们特别佩服他。冬天的时候,他在教室里点上蜡烛,经常学到半夜,晚上回寝室时我们都已经睡着了。”彭龙说,当年考研时,三个小时考数学,这位同学一小时十分钟就交卷了,因为大部分题目他都做过,对他来说一点都不难。最终,这位同学以第一名的成绩考取了北京师范大学的研究生,后来也在数学领域成就了一番作为。
“学习数学可能没有什么好的办法,就是多做题。做到最后,总有一天你会豁然开朗。”彭龙幽默地鼓励大家,“数学做完之后,你将来可能会做一些大事情,你想都想不到。像我都没想到怎么就成了北外的校长。”
“千万不要怀着恐惧之心学数学。”龚克强调,这会无形中给自己很大的压力。结合自己当年学习的体会,龚克告诉大家,整个学习过程中一定会有几个台阶不太好突破,这可能就是一层没有捅破的窗户纸而已,一时不太明白没有关系,先跟着往下走。“你不是一定要把所有问题都解决完了才能看下一章下一节。也许学完后面的知识,再回头看看以前难住你的问题,就会发现,其实很简单。温故而能知新,千万千万不要怕。”龚克说。
在具体方法上,龚克建议同学们多多研究例题。“你们会发现,一些例题会出现在不同的参考书上。为什么?因为在编书的时候,我们真的很难再找到比这些题更经典的例题了。”龚克说,多挤出点时间吃透例题,研究不同参考书给出的不同解法,再举一反三,将会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菲赫金哥尔茨的《数学分析原理》值得大家看一看。”龚克说。
针对如何提高思辨能力,郭军义给出三点建议。一是充分利用互联网、慕课等技术平台,获取更多世界名校、名师的远程教育资源,开阔数学视野,拓宽研究思路。二是建立不同层次的网络讨论小组,师生互动,营造浓厚的学习讨论氛围。三是,养成良好的自学习惯将受用终生。
对于如何才能发现已故数学大师陈省身先生所言的“数学之美”,扶磊表示,“数学之美”只会显现给那些足够努力的人。他告诫学生,学数学并不是非要把世界上所有难题都解完之后才是学会了数学。虽然,花在题目上的时间要足够多,要学会独立思考。但是,也不要让解题挡住了前进的步伐。

“要真正从‘考’生回归‘学’生”
互动环节,现场学生提到的“如何看待考试”“成绩不能反映能力”等问题,引起了两位校长的兴趣。他们一致认为大学生一定要真正地从“考”生归回“学”生。
龚克表示,学校十分希望能够推进考试改革。考试最初的目的一定是为了检验学习效果,帮助学生查漏补缺。大学以前的考试,特别是高考,让考试所有属性中选拔的属性愈加凸显,这对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都会产生极大的引导。
“大家一定要知道,自己的本职是学生,不是考生,你上大学的目的是学而不是考。”彭龙说,“大学教育,也应该思考,如何让考试真的引导学生去学,而且是学习有用的东西,让学生不再把考试当作负担”。
“实际上,考是为学服务的。因此,教师不能为了考而教,学生更不能为了考而学。”龚克说,同学们提到的期中考试其实并不是选拔性考试,它只是检验和激励大家学习的一个环节。希望大家考试过后,同学之间聚在一起认真总结,特别是这次考试失利的地方。
“大家应该讨论一下问题出在哪儿。同学之间,有相互帮助,相互切磋的义务。做对一道题是一回事儿,你能给别人讲清楚又是一回事儿,特别是你能帮助那些不会的同学,让他由不会到会,你会收获更多。希望同学们利用好这个节点,好好做一个总结。”龚克说。
对于那些持“成绩不能反映全部能力”观点的同学,几位老师一致认为:“成绩好确实不见得能力强。但是,如果成绩差的话,一定是哪儿还有值得改进的地方。只有用‘学会了什么’来才能证明你‘会学’。不能光说‘会学’,实际动起手来又什么都学不会。成绩还是能够说明一定问题的,不能放松。”
学会讨论,广交学友
在谈到大学期间对自己影响深远的一件事时,龚克给出两个关键词——“讨论”和“学友”。
上世纪70年代末,物质条件极为匮乏,在龚克读书的北京工业学院(现为北京理工大学)甚至连一台复印机都没有。龚克说,那时的学习条件非常艰苦。现在的大学生很难想象没有电脑、网络该怎样学习。那时候,想看菲赫金哥尔茨的那套书都很难抢到,图书馆就几套,根本抢不到。这套书价格十分昂贵,学生们又买不起。
“怎么办?大家就用讨论的办法。谁看过就给讲一讲,你说的不对的地方,别人来给指正。”龚克说,当时宿舍里大家商定晚上11点关灯。关了灯以后,宿舍里的几个同学还在那儿讨论,你一言我一语,有时观点针锋相对,甚至吵起来。“最后吵急了,大家集体决议开灯。咱们起来写。因为,已经说不清楚了。就这样造成一种很浓厚的学习氛围。”
讨论的习惯龚克一直保留至今。“现在碰到一些问题时,也常常会放到微信群里,问大家,这个问题你们怎么看。”
忆及当年大学时的老同学,龚克十分感慨:“现在,我们的这些同学还经常有联系,经常辩论一些事情。我觉得大学四年最有意义的一件事,就是把我的这些同学,变成了学友。”
海外的留学经历让龚克更加感觉到国内大学集体住宿制度的优越。“现在大家4个人或6个人在一间宿舍,一起上同一门课,可以有最多的共同语言,大家一起讨论。有时你会觉得一个同学妙不可言,尽管你可能嘴上不承认,但是心里是佩服他的。通过交流,你们可以建立起友谊,同时也锻炼了包括沟通交流在内的其他能力。”
“希望我们的同学们在大学期间,更多地交到真正的学友,而不是酒肉朋友。”龚克说。
据了解,本次“校长、院长、所长谈大学学习”活动是数学科学学院主办“扬帆起航”新生适应性教育系列活动之一。该活动面向2014级大一新生,旨在通过多种形式帮助入学新生尽快适应大学生活,实现角色转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