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开新闻网讯(通讯员 宋琼)1月18日,数学与科学前沿协同创新中心(简称“协同中心”)培育启动仪式在北京国际数学研究中心报告厅举行。作为协同创新中心四所联合牵头高校的领导,北京大学校长周其凤、南开大学校长龚克、复旦大学常务副校长陈晓漫、四川大学常务副校长李光宪出席启动仪式并致辞,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吉林大学、南京大学、中国科技大学、浙江大学、山东大学、武汉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北京应用物理与计算数学研究所、上海交通大学、厦门大学等其他参与高校、研究机构负责人及专家出席本次活动。
龚克在致辞中指出,协同创新中心的培育与建立在于实现“协同增效”,这不仅包括增加科研创新的“效”和应用创新的“效”,还包括增加集聚人才、培养人才的“效”,这是高校本身的特色。他希望协同创新中心能在促进人才流动、资源整合、成果共享方面努力,为实现“数学强国”的梦想贡献力量。
协同中心将贯彻《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精神,按照“国家急需,世界一流”的要求,充分发挥高校作为科技生产力和人才资源重要结合点的优势,协同发展高校数学学科,提升创新能力,围绕国家重大需要,开展问题驱动的应用数学研究,力争在10年左右时间将协同中心建设成国际一流的数学学术创新和人才培养高地,为国家重点实际应用部门解决一批急需的重大问题和输送高端数学人才。
为保证协同中心实施方案的落实,四所联合牵头高校在启动仪式上正式签署了《关于组织架构运行管理的协议》、《关于岗位人事管理的协议》、《关于研究人员招聘程序的协议》、《关于人才协同培养的协议》、《关于创新任务协同实施的协议》及《关于资源整合与成果共享的协议》六项协议。
随后,南开大学校长龚克代表四所联合牵头高校宣布了协同中心科学咨询委员会、学术委员会、执行委员会、教育教学委员会委员和六位创新平台主任名单。北京大学、复旦大学、南开大学、四川大学校领导向科学咨询委员会召集人,学术委员会主任、副主任,执行委员会联席主任,教育教学委员会主任、副主任,创新平台主任颁发了聘书。
据悉,四所联合牵头高校早在1996年就联合国内其他高校和数学研究机构成立了高等学校数学研究与高等人才培养中心(简称“高校数学中心”)。十七年来,高校数学中心充分依靠并协调教育部所属重点大学科研力量、联合其他高校和科研机构,在建立完善科研创新机制和模式、提升高校数学师资力量、开展问题驱动的应用数学研究、加强高端学术交流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为了适应新的形势和加快一流大学建设,四所联合牵头高校还先后建立了北京国际数学研究中心、南开大学陈省身数学研究所、上海数学中心、四川大学长江数学中心等数学研究机构,这些机构在促进高端学术交流、吸引国际人才回归、提升科研水平、培养新一代数学人才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为协同中心的运作管理提供了有益的参考。
协同中心按照“一个中心,六加一个平台”的整体构架建设,基本制度是理事会指导下的联席主任负责制、项目管理PI制、任务牵领的人员聘用制、同行评议制、与国际接轨的薪酬差别制和重大问题协同攻关制。协同中心将面向国家需求,发挥各高校的学科优势,实现基础科学与应用科学的协同发展,形成数据数学(包含图形图像)、科学计算、能源与环境中的数学问题、生命科学中的数学问题、量子科学中的数学问题、信息系统与控制六个研究型创新平台和教育与人才培养一个教育型创新平台。协同中心将建立高度开放、资源共享的管理体制和“开放、流动、协同、创新”的运行机制,在组织管理、人员团队、人才培养、科研组织、资源共享五个方面形成协同,在协同管理机制、创新文化建设、跨校人员聘任、人员评价激励、学生联合培养、协同研究、资源共享、交流合作等八个方面实现突破。
根据数学学科自身发展规律和特点,结合各高校数学学科的专长和特色,协同中心教育与人才培养教育型创新平台将建立数学教育中心,建设高水平的应用数学课程,出版有特色的应用教学教材,常年系统开设数学和应用数学基础课程、相关学科必修课和选修课和高水平交叉学科学术讲座,目的是探索拨尖人才培养,造就高端应用数学人才。同时,协同中心数学教育中心将通过开设数学暑期学校、搭建数学网络平台、建设数学教育公开课程、探索数学在线教育等多种举措为国家培养高水平数学人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