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南开大学 >> 南开要闻
何祚庥、庆承瑞做客南开大学陈省身讲座
来源: 南开新闻网发稿时间:2011-06-18 10:25

南开新闻网记者 陈 鑫 摄影 赖鸿杰 学生记者 白 静

  6月16日,中国科学院院士、理论物理研究所研究员何祚庥与中国科学院理论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庆承瑞伉俪同行做客南开大学,为师生带来了精彩的学术讲座。本次活动为以陈省身先生命名的系列学术讲座。该讲座始于2008年,旨在向大众特别是青年师生传播科学思想,邀请的报告人均为学界公认的著名科学家。本次讲座由中国科学院院士、南开大学教授葛墨林主持。

  太阳能和“绿色城市”建设

  何祚庥作了关于“太阳能和‘绿色城市’建设”的报告。他指出,当代太阳能技术和生产发展的总体形势之一,是“第三代”光伏发电技术严重冲击前两代光伏发电技术(晶体硅光电池与薄膜电池)。第三代光伏发电,是以“聚光”技术为核心的光伏发电。其特点是绿色、高效(单位峰值功率发电量多)、价廉和寿命长。

  在介绍了太阳能技术的最新发展后,何祚庥又谈了他关于在大城市中如何使用清洁能源的看法。他认为,在北京、天津这种高楼林立的大城市中不应大规模推广太阳能热水器,因为楼层高住户多,而太阳能有限,并且经过长距离传输水温也很难保证。

  何祚庥提出,最佳选择是投资到邻近地区建设太阳能发电站。在耕地之外,中国大约有18亿亩的荒地,其中只要拿出2亿亩荒地建设太阳能电站,其发电量就相当可观了。比如,对天津而言,可在河北省中部选择盐碱荒地投资建站。

  报告中,何祚庥还就最近讨论热烈的核电站、三峡大坝等问题,回答了师生的现场提问。他说,核能发电虽然在目前看来比太阳能发电成本要低,但问题是,核能发电留下了大量待处理的废料,而这笔费用并没有计算在发电成本内。所以从长远看,核能并不划算。此外,核电站还具有种种安全隐患,尤其如果建在大城市周边,一旦发生问题,难以处理,影响深远。因此,何祚庥认为,必须停止核能的“大跃进”。

  关于三峡,何祚庥认为,近期发生的旱、涝与三峡工程毫无关系。相反,如果调配得当,三峡工程可以缓解旱、涝灾情。比如2010年暴雨洪涝灾害危险比1998年那次大水要大,但损失得到了有效控制,这其中三峡发挥了很大作用。何祚庥提出,太阳能与水能可以形成互补,在不用电的时候,可以利用太阳能提水;用电时,再放水发电。他还建议可利用攀枝花的太阳能资源供应三峡。

  全球变暖问题与科学精神

  庆承瑞的讲座题目为“全球变暖,反全球变暖,及病态科学”。

  近年来,有关地球气候变暖的问题吵得天翻地覆,大体上分为两派,一派认为人类排放的温室气体导致全球变暖,另一派反对这一观点。庆承瑞为现场师生梳理了“变暖派”与“反变暖派”之间的争论过程。她认为,讨论的核心问题有3点:一是,世界各国的气温观测站,是否确实测出地球气温升高?二是,如果气温确实升高了,其主要原因是否是人类排放温室气体?三是,假如气温升高,带来的后果是什么?

  庆承瑞指出,这场科学PK其影响远远超出了科学界,各国政要、媒体、企业家、各类非政府组织成员纷纷发表意见。在美国,前副总统戈尔强烈支持“变暖派”,并因此获得2007年诺贝尔和平奖。在法国,高教与科研部长被要求对气候问题表态。在日本,两派的争论已经吵到了法院。之所以引起如此局面,庆承瑞认为,是因为这场争议直接涉及了能源问题。一方面,所有“反变暖派”的学者,都被怀疑是在为化石能源界的巨头代言。另一方面,“变暖派”的理论和结论,也正成为某些发达国家的武器。特别是哥本哈根会议上,人们看到,以中国、印度、巴西等发展中大国为代表的一方,坚持“共同的,但是有区别的责任”,和以美、英、法等发达国家为代表的另一方,在气候问题上尖锐的较量。

  那么,我们究竟应该如何看待这一问题呢?庆承瑞认为,从科学上看,对气候变化的研究难度极大,研究者面对的是极其大量的实验数据,真实的微小信号被完全淹没。而这种情况下,研究者的主观期望往往会影响到研究“结果”。这里,她引用了“病态科学”这一概念。这是指,在一个科学研究过程中,科学家本人并未有意做假,但却被自己强烈的主观愿望所支配,偏离了对自己所研究的对象做客观而且是无偏见的科学描述,于是在科学上出现错误或者失误。例如,冰川门事件、荷兰海平面上涨事件等,“变暖派”已经承认都是因研究人员的错误所致。

  庆承瑞建议,要解决科学家心理因素的干扰,应引用医学研究中的“双盲原则”,让数据处理者事先完全不知道所处理的数据中是否有真信号的出现,屏蔽研究者的主观心理状态对研究结果的干扰。她说,“变暖派”与“反变暖派”都应该警惕“病态科学”的出现,更加关注科学工作的科学性。

   

编辑:冀宁

微信往期推送
更多...
南开教授受邀赴俄出席国际反...
【学习教育】学校组织党员干...
南开—伯明翰—格拉斯哥2025...
学校召开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会议
校领导率队赴福建省开展招生宣传
南开大学26项成果获天津市科技奖
“强国建设中的历史学科使命...
跨越3600公里 大中小学教师共...
学校召开科技园建设工作领导...
乌兹别克斯坦专业教育机构管...
新闻热线:022-23508464 022-85358737投稿信箱:nknews@nankai.edu.cn
本网站由南开大学新闻中心设计维护 Copyright@2014 津ICP备12003308号-1
南开大学 校史网
版权声明:本网站由南开大学版权所有,如转载本网站内容,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