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承德两地携手建设的小滦河国家湿地公园,在改善生态环境的同时优化了当地产业结构,创造了就业机会,造福一方百姓,成为北方坝上地区湿地保护与恢复的成功范例,在脱贫攻坚的答卷中书写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生态扶贫是对新发展理念的有益尝试
贫困地区与生态脆弱区、生态环境敏感区在地理空间上存在较高一致性,立足于相对贫困地区的生态环境和资源禀赋,合理发展相关产业,广泛动员贫困户参与生态文明建设,从而实现经济发展、环境保护与脱贫攻坚的有机结合,是扶贫的内在需要。
天津携手承德共同推进小滦河国家湿地公园建设,实施流转耕地、禁牧舍饲、保育水体、打通水系、改善土质等生态建设项目,同时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或修复了当地的生态功能,优化了当地居民生产生活环境,同时为生态产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小滦河国家湿地公园建设完成后,该项目既承担起修复“华北水塔”、保护京津冀水源地、防止浑善达克沙地南移、维护坝上地区生物多样性这一重大生态责任,又发展了全域旅游,拓展了就业渠道、增加了村民收入,用实际行动诠释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成为北方坝上地区湿地保护与恢复的成功范例。
生态扶贫是助推产业发展的重要途径
深入挖掘贫困地区“绿水青山”的内在价值,吸引越来越多生态产业项目的落地,通过对生态资源的绿色利用,促进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是生态扶贫的重要内容。
天津在对口帮扶承德的过程中,重点实施御道口污水厂、小滦河水源地保护等生态项目,对口帮扶资金专项注入,挂职干部和工程技术人员勠力同心,竭力帮助当地重建生态平衡和生态防护体系,同时促进生态农业、旅游业、零售业、服务业等产业的发展,有效改变了产业结构,扭转了世世代代靠耕种、放牧为生的生产方式,帮助村民在参与生态项目、保护环境的过程中提升环保意识、提高生活水平。随着生态科技及生态类项目的持续注入,当地生态要素进一步转化为生产要素,更好地实现“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的目标。
生态扶贫符合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金山银山”的获得不能“等靠要”。生态扶贫这种立足贫困地区生态资源的扶贫模式,有效地挖掘出贫困地区自身发展潜力,激发出脱贫致富的内生动力,增强了持续稳定脱贫的自主能力。
生态扶贫将“输血”变成“造血”,彻底斩断贫困的代际传播。生态产业的落地生根,不仅能够给贫困地区带来大量就业机会,增加群众收入,而且也有效降低留守儿童数量,让千万家庭在走向富裕的同时,尽享天伦之乐。实际上,优良的生态环境本身就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呼吸新鲜的空气、饮用干净的水、吃到放心的食物、生活在宜居的环境中,正是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最现实需求。这一需求也将在生态扶贫的成功实践中得以实现。小滦河国家湿地公园的竣工,为当地村民提供了就业平台,草场流转给了村民固定的收入,优美的环境带动了旅游业的发展。一个生态项目就让村民们有了致富之道——御道口村铺上了柏油马路,街道安装了路灯,绝大多数村民住上了新房……“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已经成为当地村民的生活现实。
(作者:马超,系天津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南开大学基地研究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