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南开大学 >> 综合新闻
陈洪:育英才,不亦乐乎!
来源: 南开大学报-南开新闻网发稿时间:2008-10-04 14:24

    文/记者 陈鑫

  1979年春日里的一天,主楼111阶梯教室,学生坐满课堂。

  一位青年研究生正在进行教学实习,为同学们讲授《文心雕龙·神思篇》。丝丝入扣的授课逻辑与舌底生花般的表达能力把在场同学们的注意力完全吸引住了。通过这位研究生的讲解,同学们仿佛正在心灵深处与古人进行着沟通。讲坛上下对这篇颇深奥的文学批评名作产生了共鸣。时任教务处副处长、中文系副主任的刘毓晨前来听课,下课后,他对这位青年研究生说:“你将来就是南开的教学大师。”

  这就是现任常务副校长、文学院教授陈洪第一次南开授课的情景。

  29年后的今天,陈洪获得了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学名师的荣誉。

  名师的教学风格

  尽管陈洪在教学科研之外长期担任学校领导工作,但是学生们还是习惯亲切地叫他“陈老师”。听过他课的同学,都认为陈老师讲课有一种游刃有余的感觉。听上去很随意没有刻意准备,例子都像是信手拈来的,但一堂课听下来绝不会感到内容凌乱,内在的逻辑线索贯穿始终。同学们说:“听陈老师的课是一种享受。”

  说到自己的教学方法,陈洪认为,其实每位教师都有各自的一套手段,授课者不同、听课者不同,教学方法也不尽相同,不可一概而论。这就像汉朝的名将程不识和李广,他们带兵风格完全不同。程不识带兵军容严整,军令如山,没有破绽,匈奴不敢来侵犯。而李广带兵,军队表面看上去散散漫漫,好像一点章法没有,但是应急能力非常强,作战爆发力强,因此匈奴亦不敢犯。教学也是一样,方法不见得一样,关键是要达到好的教学效果。

  陈洪说自己“一生幸遇名师多”,从上小学、中学到读研究生,总能碰到学识过人、教学经验丰富的老师。上学过程中,不仅学到了知识,还吸收了每位老师教学方面的长处,融会贯通,最终在教学中形成了自己的风格。

  青年教师应练好内功

  方法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内容。内容的准确、丰富、生动才是一堂课的生命。

  要做到这些,首先要有渊博的知识与合理的知识结构。陈洪说:“现在有些青年教师的问题,就是知识面太窄。就拿古代文学课来说,教这门课或搞这方面研究至少要有4方面的知识:要读思想文化类书籍,要熟悉作品,要懂理论,还要清楚整个学术史和学术动态。这就好比是盖房子的4面墙,要照顾到4面的平衡。教任何课程都是这样。无论教书还是科研一定要有合理的知识结构。”

  除了拓宽知识面,陈洪还认为知识应当是活的。读书的时候,永远要保持审视的眼光,要有不断更新知识的意识。只要想认真地上课,就不能不了解青年人现在的情况。作为教师不能总拿老一套的东西敷衍。为什么有的人上课学生没有精神呢?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没有新鲜感。如果总有新的东西,能和学生形成互动,上课就会有生气了。

  享受教育的快乐

  如果算上下乡时在乡村中学任教的经历,现在陈洪的教龄已经将近40年。虽然担任管理工作,有许多研究要作,但是陈洪从没想过要间断教学。他说:“到现在,每次给本科生上课我还是挺兴奋。假如晚上我上课,白天我就要留足了劲,晚上把课讲好。尤其听课人多的时候,我的精气神得罩得住。”

  陈洪觉得上课是一种自我的提升,因此虽然各种事务性工作很多,还是坚持教学。他指导的一位博士生获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一位获提名奖。他还一直为硕士生开课,也坚持给本科生上课。近年来,他参与本科教学的课程有“大学语文”、“名著导读”、“明清小说”等。其中一门课被评为国家级精品课,一门被评为市级精品课。他主持编写的教材,两种获教育部优秀教材奖,一种被指定为研究生推荐教材。

  陈洪的家庭中先后有8人从事教育工作,他笑称:“我们可算是代代相传了。”教师在中国人心中具有崇高的地位。中华文化的代表人物孔子就是第一位以教师为职业的人。孟子也认为“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是君子至乐。陈洪说:“孟子喜欢教师的身份,说‘南面王不易也’。现在的人听这话可能觉得有些夸张,但是教师这个职业确实有特殊的乐趣,不过不足为外人道也。”

编辑:韦承金

微信往期推送
更多...
深圳市南开大学校友会2024年...
学校召开2024年度中层班子和...
南开大学召开2024年度二级单...
校领导与新一届学生会、研究...
国际著名有机化学家中村荣一...
校党委巡视工作领导小组听取...
学校召开党委常委会(扩大)...
校领导率队赴湖南开展招生宣传
【爱国奋斗南开人】刘甲奇:...
学校部署启动科研经费使用综...
新闻热线:022-23508464 022-85358737投稿信箱:nknews@nankai.edu.cn
本网站由南开大学新闻中心设计维护 Copyright@2014 津ICP备12003308号-1
南开大学 校史网
版权声明:本网站由南开大学版权所有,如转载本网站内容,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