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南开大学 >> 南开故事
科技英才访谈:中国科学院院士母国光
来源: 人民网·天津视窗发稿时间:2006-12-03 18:15

  【嘉宾简介】母国光,男,1931年生于辽宁锦西,中国科学院院士。天津市第五届科协主席。教授。应用光学专家。1952年毕业于南开大学物理系后,留校任助教。1956年—1957年在中科院长春光机所进修。1958年后,任南开大学物理系讲师、副教授。1983年后,任南开大学物理系教授,系主任,南开大学副校长。1986后,任南开大学校长兼现代光学研究所所长,博士生导师,研究生院院长,中国光学学会副理事长,中科院技术科学部应用光学学科组副组长,中科院长春光机所应用光学开放实验室主任,美国光学会国际委员,《中国科学》和《科学通报》编委。1993年8月当选为国际光学委员会第17届副会长。1991年当选为中科院技术科学部委员。1994年当选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1996年当选为中科院技术科学部副主任。1997年11月当选为天津市第五届科协主席。1997年6月起任中科院技术科学部副主任。是第八届全国人大代表。

  [主持人]:今天来到人民网·天津视窗做客科技英才访谈的嘉宾是我国著名的光学家、教育家,中国科学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前南开大学校长母国光教授。母院士现任南开大学现代光学研究所所长;天津市科协主席;曾任中科院主席团成员;中国光学学会理事长;中科院技术科学部副主任;国际光学学会副会长;中国科协常委。母院士主持编写的教材《光学》一书,至今仍是许多高校广泛使用的主要参考书。欢迎母院士做客人民网·天津视窗。

  [母国光]:谢谢人民网·天津视窗的邀请。

  [主持人]:母老致力于光学研究,光学是一门看得见,摸不着的科学,但是光学又覆盖了社会生活的好多领域,首先我替网民问一个问题,当下非常流行激光矫正术治疗近视眼,很多人通过这种技术,摘掉了眼镜,那么请您从专业的角度,给我们讲解一下这种手术有什么安全隐患吗?

  [母国光]:眼睛和光学有很密切的关系。刚好我们最近也在研究这方面的问题,现在很多地方都在用激光做眼睛矫正术,包括天津也有用激光手术做眼睛矫正近视的,这是从国外传过来的一种新的方法。那这个手术究竟好不好呢?我们所做的实验测量的研究结果显示,这个手术对近视度数比较低的人可以校正得好一些,但是当夜间或者是照度比较暗的时候,这些激光手术矫正之后的眼睛出现了很多毛病,眩光啊,雾视啊,双视啊,眼睛会觉得不舒服。多次测量的结果证明凡是做过眼睛矫正手术的人,术后眼睛里面高级像差明显的表现出来了,也就是说近视是矫正了,但是后续带来更多高级像差的毛病,所以说矫正手术有利有弊。我个人认为,现行的激光手术的矫正方法是有缺欠的。

  最近我们有一些报告显示,很多人的眼睛是属于近视眼矫正之后没有好的。也就是说这种用激光来做眼睛矫正手术的事情,从长期来看存在安全的问题,所以说这个问题应该慎重对待,不要盲目。去年12月8日,英国叫停激光眼部手术,不赞成做手术。为什么讲这点,因为光学是要求精密度非常高的,眼睛是很精密的东西,比如说这个眼睛的球面是很均匀的,你用激光一扫,还能达到那么均匀吗?用激光扫达不到这个要求,他给做的不均匀了,局部的好,边上都坏了。所以这个手术应该再仔细推敲,我觉得中国应该像英国一样叫停激光矫正手术。

  [主持人]:通过这个问题我们不难发现,光学知识已经切实影响改革着每个人的生活面貌,请您介绍一下目前我们国家光学发展水平在世界上处于什么位置,在发展过程当中您感觉瓶颈在哪里?

  [母国光]:这个问题比较大。中国的光学可分两部分来说。一部分是研究领域(技术领域),一部分是产品领域。从技术研究领域来说,我们国家层面、社会层面需要解决的问题,基本上都可以解决,比如说我们发射卫星、导弹,里面会用到好多光学的设备和技术,包括上天的“神舟六号”所需要的光学设备,我们都可以解决,这是我们会做的。但是跟美国或其他先进的国家比较还是有差距的。

  另一方面从产品领域来说,问题就不少了,产品方面我们落后了不少。比如买一个数码相机,产品的产地是中国的,虽然是我们的产品,但是专利是属于日本的,就像电脑一样,我们国家也做电脑,里面芯片是Intel的,软件是Microsoft的。所以说呢,在产品领域,我们和国外的差距还是不小的。

  世界上有一个国际光学委员会,他把世界各国按照光学能力的大小排了一个队,美国是8票、英国是6票、法国、意大利和我国都是4票,所以说从国际上来看我们国家是处于中上游的水平。不过我们比较有信心的是中国正在发展中,中国是会发展起来的。

  [主持人]:母老从事光学研究近60年,您当初是如何和光学结的缘,是怎么开始的?

  [母国光]:我个人觉得,每个人的发展都离不开大环境。我年轻的时候,国家的需要就是你的需要,那个时候,大约在1952-1954年,我们国家刚刚解放,百废待兴,当时大家愿意做的事是核物理、原子核,虽然也已经感觉到需要光学了,但是一般人想要去念的是核物理。

  南开大学按照教育部的要求1954年成立光学教研室,领导派我学光学,虽然不十分情愿,但是也接受了。真正入了门之后,每往前走一步都感觉非常有意思,因为你做的工作有人需要,会受到认可,你就感觉到很高兴,之后就越来越有兴趣了。所以说我走光学这条路是因为国家和社会的需要才走上这条路的。

  [主持人]:下面请母老给大家介绍一下,现代光学在能源、计量、医学等领域获得大发展之后,我们的生活会怎么样?请母老展望一下。

  [母国光]:这个问题随便谈一谈。现在光学和我们的关系很密切,现在用的计算机性能越来越高,这个看起来好像是微电子领域技术进步的结果,但是微电子的基础是芯片,芯片现在越做越好,就是因为光学发展了。芯片最高的水平用刻痕有多细来代表,所以都是“μ”,一个μ啊,点几μ啊,一个μ不如点几μ好,点几μ不如点1μ好,这些用μ(微米)来代表粗细的刻痕只有靠光学能达到。光刻的水平越高,芯片越小,效率越高。

  此外更重要的是照明,现在全世界照明的能耗不得了,需要很大的电能。如果现在采用新的光源节能,半导体白光二级管,寿命长、效率高。如果用这样的光源来替换掉现有的白炽灯的20%-30%,则其节约下来的能量相当于三峡发电站的年发电量,这个不得了啊,所以说谁能尽快把这种新光源应用化,那是功德无量的事情啊。还有医疗上应用光学也比较多,很多检查就不会像现在这么贵了,过去做手术要开膛,现在打三个窟窿就可以了,微创手术也是运用光学技术。光学获得长远的发展之后,人民生活会上一个新的台阶,人们在社会和生活上应用光学的广泛、深化,遂造成了21世纪是光的世纪。

  中国科学院院士母国光做客人民网·天津视窗

  [主持人]:进入光学领域之后在您的求学过程中,沈寿春、龚祖同、王大衍等等很多老师对您的影响非常大,他们是如何影响您的为人和治学呢?

  [母国光]:我的大半辈子是很幸运的,遇到很多老师,都是非常优秀的老师,不论小学、中学、大学老师都给我很深的影响,沈寿春老师在专业方面对我的影响很大。其实在南开大学里面很多老师都是非常优秀的,不是说有很大名气,不是大师、泰斗,而是严师,像父亲般的老师,像沈寿春老师就是这样的严师,沈寿春教授是北京大学毕业的,他的业务是非常的好,我辅导他的课程,他慢慢的培养我,我写的稿他一个字一个字的看,严格要求我。做事一丝不苟,严于律己,做人清清白白。从小事上看,例如说他在家里面抽烟,但是从不在实验室里抽烟,包括喝水,他的观点是实验室是从事教学和研究的地方,不能破坏里面的环境,所以实验室每一个地方都特别的干净。

  当时沈先生教光学,让我做辅导,也就是助教,他所看的书也要求我看,他用的中英文参考书上的题目,他做,也要求我做,带着我在学术上往前走,这是在教育方面。另外在做人方面也非常的关心我,像严父一样关心我。《礼记》里面说“为学之道严师为难,师严而后道尊,道尊而后民知敬学”,他是这样严师的代表,这是沈寿春先生。至今我还很怀念他。

  另外一位龚祖同院士,他是中国第一个搞应用光学研究的,是清华大学毕业后到德国留学回来的,是中国最早从事应用光学的先驱,50年代初期他就在长春,他做我光学的导师,我非常的幸运。我最初在南开学光学,后来我被送到长春光学所去了,一般人出去进修留学都是去留苏,我是去长春学应用光学,在长春我遇到了龚祖同院士,龚教授对我的影响更大。我在长春学光学设计,真正做光学仪器不会设计是不行的,就像修桥一样,你要修一座小桥可能用木板搭上就行了,但是你要是修长江大桥就不行了,必须要有设计,所以说设计对光学是非常关键的。

  当时龚院士在吉林大学讲《光学仪器理论》课,他就让我去听他的课,让我听完他的课之后将他由俄、德、英文文献中吸取的讲课材料整理讲义,这个训练对我的提高是很有意义的。此外当时我是进修生,住在一般的宿舍里面,在铁道北,上课在铁道南,差不多30公里的路程。他考虑到我的困难,他让司机先接我,然后再去接他,主要是为了培养我,给我创造条件,让我掌握这门知识。他讲课后的一个星期我就把整理好的他的讲稿给他了,他觉得非常的满意。

  我对他的工作非常的佩服,他是研究光学玻璃生成的,透明的玻璃有各种各样的光学参数,用什么样的材料才能做出这样的参数呢?这个可不简单啊,这在国外都是专利。他一辈子做的都是光学玻璃,熔炼一种光学玻璃要花几十个小时,他就几十个小时在那里盯着。当时政府给他专家别墅住,而他就在办公室加一张床,让司机去家里取饭盒,一天三个饭盒,就是在研究所里工作,夜里面要看熔炼玻璃的炉子,东北的晚上很冷,非常的艰苦,他就是这样一位令人佩服的科学家和令人尊敬的老师。那时我晚上还要算题,用电动计算机来算题,算一道题需要三个小时,再算一遍还要三个小时,我都是在晚上算的,因为白天计算机没有我的时间。老先生一看我也是非常地努力,所以我们的感情相处的非常的融洽,和龚老师相处两年时间里,我从各个方面都得到很大的提高。

  后来我就回南开了,那个时候每一个人都有一个鉴定,当时龚教授给我们系主任写了一封信,让我带回去,当时我们系主任看了信之后也没说什么,是后来他的秘书(赵老师)告诉我的,说龚教授给我们系主任写了一封信,对我的评价很高,信里面说“有了母国光,你们有希望”,龚老师在我身上花的精力很大啊,可以说是精心培育。

  王大珩是我国光学界的学术带头人和光学事业的领导者,他对我最重要的影响是什么呢?是给我指明了方向,要做什么,不要做什么,哪些方面更重要一些,这个影响很大,他虽不手把手的教,但都十分重要。他对于年轻人有一种出自内心的爱护,他的工作精神和对光学事业的热诚,以及对学科发展的卓识远见,深深地令人佩服。所以说我的一辈子最大的幸运是遇到很多的好老师。没有他们的培养和指路,何谈成长?

  [主持人]:您刚才讲遇到很多好老师,其实您也是一位好老师,你在南开大学当校长10年的时间里,带领南开大学走过10年的风风雨雨,您个人感觉最欣慰的成绩有哪些呢?

  [母国光]:南开大学来是中国近代教育史上非常特殊的一个学校,它本身是一个私立学校,是一个很小的私立学校,南开大学以前是一片洼地,很差的地方。南开大学办学的过程并不是非常的顺利,从刚开始办的中学、大学,到抗日战争时期被日本人炸掉,被迫西迁,到解放后回天津继续办学,一直发展到今天,代表了中国近代社会的变化和成长。这个学校有一种精神,是张伯苓办学之初就提出的“允公允能、日新月异”。允公,就是教育学生为什么要学习,你要了解社会,要为社会服务,要爱国,这就是允公。允能,就是你要有为社会服务的能力,学化学,学经济,学科学、学人生,要把个人和国家结合起来,把个人能力和国家结合起来,这个不仅仅是适应当时的社会,也是适应今天的社会,很重要。日新月异也就是创新,既要爱国,也要能力,还要创新,这个校训对今天的南开大学来说非常的重要,我能有幸担任过这个大学的校长感觉非常的光荣,也是一种幸事。

  我觉得每个时期有每个时期的特征,我刚当校长的时候是改革开放初期,应该看到最重要的是什么事情?过去我当学生的时候非常听话,领导让你干什么你就干什么。但是那个时候的整个社会情况和过去已经不一样了,必须要认识到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兴趣和爱好,你不能强迫学生去学习,所以我当校长之后不久,就提出来要给学生在学习专业方面以选择的自由。根据每个人的兴趣,去选载专业,如果学生不喜欢数学、化学和物理,喜欢经济,就可以去念经济,学哲学的不愿意念哲学,而改学中文系或其它都是可以的,学校是给学生办的,而不是给老师办的,所以我们要给学生以充分选择的机会,学生可以转系,可以转专业,但是要经过考试,今天想想还是觉得非常对的。

  [主持人]:您刚才讲到了南开大学校训“允公允能,日新月异”,日新月异就是创新,我们现在国家的发展社会的进步都需要创新,而创新的核心就是创新型的人才,那么您觉得我们现在的大学教育体系对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在哪些方面还有不足?

  [母国光]:我认为现在我们有不足的地方,我们学生的创新能力比较弱,但是这个事情不能说只是学校的责任。你为什么没有发明计算机,为什么没有发明芯片?这种创新不能完全要求学校、学生去做,而是要看整个社会的创新能力和创新氛围。在解放初期的时候社会生产力是非常落后的,当时的目标是建立初步工业化的国家,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把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作为目标就要求过高了,所以那个时候大学课程的设置注重的是打基础,比如思想基础、人文基础、语言基础、数学基础,专业基础打好了,就可以了。而这个打基础,在大学本科,即使在今天也是非常重要的。

  如今的课程不以前那么严格了,对或不对?我认为要对今天作评价还是要看历史,我们要总结经验教训。要用科学发展观来观察、分析和处理问题。你看哪方面好,哪方面不好,好的怎么做?不好的怎么做?要总结经验。中国近代大学体制并没有什么变化,但是为什么有时候好,有时候坏?我们要想一下,改革开放初期,例如79-80年,学生都是哪来的?学生都是上山下乡回来的,高中都没有念好,回来之后上大学。那个时候的老师呢?向贫下中农学习去了,很长时间不教书了。学生也没想到还会有机会可以念书,老师也没想到还能教书。

  但是在那个时候,国家又重新办大学和招生了,老师们愿意教书,学生们愿意念书,老师觉得社会环境好了,学生觉得不再搞文化大革命了,这种思想使他们有共同的目标,那就是好好的办大学,学生念书非常认真,老师教的也非常认真。现在回过头来看,从解放到现在来看,那批学生都是最好的一批学生,八十年代初的学生每一个都非常的好,不论重点大学,还是一般院校的学生。所以只有学习的氛围好了,才能保证培养的人才是优秀的。

  现在的大学生跟那个时候比已经不一样了,现在年轻人的生活条件太好了,什么都有了,就感觉不到国家有需要,也就没有要艰苦奋斗建设国家的主观意愿了,现在的学生都是哪个方面赚钱多就学哪个专业。如果这个不转变的话,会出很多问题的。这就是为什么我们今天仍然需要把允公放到前面的原因。

  另外,现在不光是大学里提倡创新,连小学、中学都提创新,到底什么叫做创新?应该怎么创新?我个人认为每个阶段有每个阶段不同的要求,小学的时候就要按照毛主席提的“好好学习,天天向上”,没有让你去创新,我只需要你学会说话、你会走路,你会算术,学会玩儿和思考,主要不是什么创新,中学还是继承这个学习的过程。到了大学里面,为了成为社会的骨干,你不能光知道自己身边的事情,你要学历史、会英语、数学,还要会微积分,这是一种基础,大学里不仅仅是培养科学家的地方,而且还是培养将来国家栋梁人才的摇篮。你要明白我们国家还很穷,虽然你个人不穷,只有我们国家拥有自主创新的产权,我们国家的所有人才会有饭吃。

  我们在学校里面如何打好基础?现在的老师是不是很认真的教课?事实上,现在许多老师,受客观环境的诱引,都寄身于搞科研,而结果忽略了教师本职的大方向,没有办法专心教课;学生呢?学生在念书时就想毕业之后怎样才能找一个好的岗位,从而忽略了学术的重要性,这是我最担心的事情。

  中国科学院院士母国光(图右)做客人民网·天津视窗

  [主持人]:现在社会上感觉到大学生就业不太好,都是高校扩招造成的,您对大学的扩招问题是怎么看的?

  [母国光]:我个人认为对这个问题要考虑到国家的需要。我感觉到我们国家大学生的比例太低,在90年代初期,我统计了一下,大概是100个同龄人里面大约只有5个人是大学生,这个比例在世界上是比较落后的。然而,我深深地感觉到只有受了比较好的教育,人员素质才会比较高,所以说扩招是积极的。现在扩招的速度非常快,这是技术上的错误。你没有做好准备就大规模的扩招,这就产生了设施不够,房子不够,各方面的条件都不够,这是技术上的失调,导致的结果就是教学质量不高。我个人认为扩招要比不扩招强,因为不扩招的话,学生也会存在就业难的现象。他已经17、8岁了,一辈子就没有念过大学,就业能好?扩招之后他上了大学,整体水平都提高了,素质提高了,这是好事。但是现在存在的问题是大学生工作难找了,相对而言,总体来说还是扩招的好。只是现在的扩招技术上犯了错误,没有准备好。

  [主持人]:准备不充分。

  [母国光]:对,没有认真把这件事当成大事去做,不能片面地认为学生多了就是错的,我认为上学比不上学要好。

  [主持人]:现在很多人反映学校的学费太贵,教育成本太高,已经念不起大学了,您对这个问题怎么看?

  [母国光]:现在社会对高等教育有很多质疑,为什么缴那么多的学费?那么多的学费都干什么了?这些问题是要思考的,作为大学校长来说更应该经常思考。关于念书贵不贵的事情要分析一下,因为我常常和国外的大学校长接触,我也知道国外大学的学费是怎么样的,美国一个州立大学的学费是4000- 5000美金一年,这是什么概念呢?譬如他们买汽车,买本田车,需要花2万美金左右,4年大学的学费一是辆本田车的价钱,这样他们的学校才能正常的运转下去。我们在国内念4年大学是什么概念呢,一年也是4000-5000元,是人民币,四年16000人民币,能买一部本田汽车吗?买本田汽车要花二三十万人民币呢,汽车都与国际化接轨了,教育的投入为什么不能和国际接轨?什么都有一个成本,大学也应有它的成本,要请好的教授,要电,要水,要仪器设备,还要修路。

  从这方面来说大学收取多少费用,要客观的去看,有些不三不四的收费要制止,反对乱收费。对那些高收费的班政府也要管一管,譬如MBA班,不管是公司掏钱,还是个人掏钱,十几万甚至是几十万的价钱是怎么确定的呢?所以说教育收费的问题必须有一个公平的合理的标准。我认为我们国家应当加大对教育的投入,因为“允公允能”,培养人不仅仅是为了个人而更是为了国家,是为了国家的发展培养可用之材,为了自立于世界之林。不投入是不可以的,要对穷人家的孩子投入,对生活水平低的孩子应该给以全额的补助。

  50年代的时候靠助学金就可以吃饱饭了,大家都非常的感激政府,今天我们有钱了,为什么不可以给家境不好的穷人多投入一些呢?对于大学收费高的事情,应该有分析,但是我认为是政府应该多出一些,解决学生的生活费用,应该给予补助。政府经常说“科教兴国”,但是到花钱的时候为什么就困难了呢?小平同志不是说过要把办教育的事优先吗?有些建设的事甚至可以缓一缓。

  [主持人]:现在民办大学犹如雨后春笋,你对民办大学问题是怎么看的?

  [母国光]:民办大学在别的国家很有前途。国外很多家长都选择民办大学(很多有名的学校都是私立的)。民办大学必须求质量,很多家长里愿意把孩子送到民办大学里去,因为民办大学的教授、设备都是好的,只要家长愿意多交钱。因为哪一个国家的大学都不是义务的,如果没有民办大学,国家就要把所有的教育都自己去负担,这也不符合市场经济的原则,虽然大学不是一个产业,但是从家长来说都是愿意投入教育的。但是现在我们国家的民办大学定为在“一个补充”,现在分一本、二本、三本。一本:像北大、清华、南开;二本:天津师范大学、理工大学;三本:大专和私立学校。

  并且现在这些民办大学大多数都是大学内成立校内的学院,和二本相差120分左右,成绩差一些的可以上三本,三本和私立学校一样了。私立学校本来就有困难没有国家经费的支持,另外招的学生又是成绩差的学生,你没有一个好的市场给他,民间资本是不愿意投入的,也不利于民办教育的长远发展,所以现在很多学生都跑到国外去念书了,他们不是到国外念博士、硕士,而是去念高中。这种情况值得我们深思,我很同情私立学校,但是私立学校光想着赚钱也是不对的。

  中国科学院院士母国光(图左)与人民日报天津记者站站长傲腾(图右)合影

  [主持人]:您作为资深的教育家和科学家,如何看待学术界的浮躁问题?

  [母国光]:现在学术界有浮躁这是存在的,这种情况如果不改革,不克服的话将会对我们国家产生重大的影响,你搞的知识都是假的,这个社会好不了。你买的产品是假的,知识分子搞假事,这件事情很严重了。这件事情应该值得我们警惕要改变这个现状应该从政策入手。我们按现在来分析一下,现在要求从副教授升到教授,没有文章是不行的,要想有晋升的资格,你要写5-10篇文章。你要写5-10篇文章,你的另外一个同事也要写5-10篇文章,现在学校还鼓励教授发表文章,发一篇文章给多少鼓励钱。过去一个科学家一年能有2、3篇文章就非常好的,就已经很不错了。可是现在说5年里面有十几篇文章发表,文章越多越好,在这种情况下,文章虽然多了,但是质量下降了,走的路就不对了。

  学生也要文章,没有文章也不能毕业,所以大家都开始写文章,导致了一种情况就是抄袭,或者,更甚至找别人代写,这就属于不正当的行为了。当年龚教授他没有写文章,但是他把中国的光学玻璃的事情做好了,国际上报道中国有多少光学玻璃,不报道你写了多少关于光学的文章。现在只用几天就写一篇文章,文章就变成了一个筹码,没有把写文章当成科研的总结,丢掉了原本写文章的意义了。另外,比如大学有多少个博士点、硕士点也要比较,博士点越多越好,所以每个学校都争这个,其实大学里本科是最重要的,现在每个学校都去争博士点和硕士点,从发展水平来看其实没有那么快,我国现在1万人里面竟有5千人是硕士和博士研究生,这是不现实的。现在的学校里老师和学生都去写文章了,研究工作没有解决实际问题,而品德和基础科学素质也不扎实。别的国家并不是这样的,美国和日本的大学都是非常规矩的,我想可能以后会好一些。

  [主持人]:母老刚才讲学术浮躁有很多的原因,那我们换一个轻松的话题,现在一些高校把高尔夫球课作为学生的必修课,您怎么看待这个问题?

  [母国光]:不会有很多大学开高尔夫球课,个别学校可能会愿意开,我们不去管他们,每个学校都可以按照自己的特色去发展。如果它(开设高尔夫球课)的目的是为了学生健身的话还行,打高尔夫球也没有什么不可以,打乒乓球和高尔夫球也没有什么区别,但是如果说将来学生能用通过高尔夫球找到更好职业,把高尔夫球作为学生必须掌握的一种技能,那就错了。大学里面花那么多宝贵的时间去打高尔夫球,有这个必要吗?你花这样的时间打高尔夫球,不如多学一些中国文化的东西,把中国的文学好好的消化、消化,即使是搞自然科学的,也离不开我们中国的文化,因为中国的文化对于一个人的科学素质提高大有好处。例如南开大学的陈省身教授,他是数学大师,但他的中国传统文化程度十分深厚!所以说应当让年轻人多吸收消化一些中国文化,这比打高尔夫球好多了。

  [主持人]:感谢母老在百忙之中做客人民网·天津视窗,接受我们的访谈!

  [母国光]:谢谢!

中国科学院院士母国光(图左)与人民日报天津记者站站长傲腾(图右)合影

编辑:薄晓岭

微信往期推送
更多...
贯彻落实《学位法》 以法制保...
奋力谱写新时代人才强国战略...
南开大学本科教育教学审核评...
南开大学2025年新年贺词
南开大学三项目获国家社科基...
南开大学五项目获批研究阐释...
校领导带队赴济南市新旧动能...
南开大学与天津医科大学肿瘤...
南开大学-中海油服学科建设暨...
南开大学与擘雅集团举行合作...
新闻热线:022-23508464 022-85358737投稿信箱:nknews@nankai.edu.cn
本网站由南开大学新闻中心设计维护 Copyright@2014 津ICP备12003308号-1
南开大学 校史网
版权声明:本网站由南开大学版权所有,如转载本网站内容,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