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南开大学 >> 南开大学报
【1464期】“南开大学卓越教学奖”首次颁发
来源: 南开大学报发稿时间:2024-04-01 09:07

  本报讯(记者 李享 刘畅 摄影 宗琪琪)3月20日,由我校杰出校友捐资1100万元设立的“南开大学卓越教学奖”首次隆重颁发。10位在教学工作中作出突出贡献并展现卓越成就的优秀教师获此殊荣。

  当天,颁奖典礼在八里台校区省身楼举行,校党委书记杨庆山、校长陈雨露共同为获奖教师颁奖。副校长陈军主持颁奖典礼,副校长白承铭介绍奖项情况。

  2023年底,“南开大学卓越教学奖”评选工作正式启动。经个人申报、各教学单位推荐、形式审核、委员会评审、全校范围公示,计算机学院、网络空间安全学院教授袁晓洁,电子信息与光学工程学院教授孙桂玲,历史学院教授刘毅,物理科学学院教授刘玉斌,生命科学学院教授李明春,化学学院教授邱晓航,经济学院教授胡昭玲,外国语学院教授李霞,文学院教授张静,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刘一博等10位教师获评2023年度“南开大学卓越教学奖”。

  陈雨露说,百余年来,南开始终坚持把人才培养作为重中之重,始终坚持把不断提升教师队伍素质作为兴教之源。近年来,学校坚持“以本为本”,推进“四个回归”,充分发挥教师在教育发展中的主力军作用,加快培养公能兼备的拔尖创新人才和打造专家型教师队伍,致力于更好地践行“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使命担当。今天获奖的10位优秀教师,是南开教师队伍坚守初心、勤勉耕耘、改革奋进的生动缩影,也是南开教师队伍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的楷模先锋。希望南开教师在新征程上树立“躬耕教坛、强国有我”的志向和抱负,以教育家精神“擦亮”教书育人底色,不断追求卓越、勇攀高峰,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作出南开贡献。

  陈雨露强调,“南开大学卓越教学奖”是由我校杰出校友捐资设立。多年来,校友们大力支持学校建设,为母校事业发展提供了不竭动力。学校将继续坚定不移地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南开重要讲话精神,持续加强专家型教师队伍建设,全面推进“南开卓越公能人才培养体系3.0”改革,激励引导更多的青年教师成长为有情怀、有水平、有温度的优秀教师。

  刘玉斌、孙桂玲、刘一博代表获奖教师发言。

  刘玉斌以“培根铸魂,启智润心,追求卓越,做学生成长的陪伴者和引路人”为题进行分享。他说,教学是主渠道,课程是主战场,教师是主力军。通过二十多年的调研、反思、探索与实践,我们深刻感受到,上好一门课,最重要的是对学生全面发展有持续的帮助与引领。“如何上好一门课,如何上好一门南开的课”是终生的事业。教师要用一流的标准,通过卓越教学培养一流学生,推动我国人才自主培养质量提升,为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作出贡献。

  孙桂玲多年奋斗在本科教育教学一线,坚持数字化教学改革,创新应用“大班授课,小班研讨”的教学模式。她表示,在“南开卓越公能人才培养体系3.0”的引领下,教师应潜心教学改革、打造精品课堂,用科研反哺教学、打造一流课程,立德树人、凝心聚力、建设德才兼备的教学团队,为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的学习体验和实践机会。她说,相信通过不懈的努力和引领,我们将培养出更多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优秀人才,为社会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刘一博表示,一代代南开“大先生”的引领示范指引他不断前行。育人的初心是教师核心竞争力的重要一维。在教学中,要坚持深入了解学生,围绕靶向制约学生学习兴趣的因素开展教学创新。在坚持“内容为王”的基础上,以教学为中心开展科研,强化教学设计与课堂体验,着力提升学生的获得感。未来,他将继续以历代南开“大先生”为榜样,坚持不懈追求卓越,做南开事业的薪火传承者,为培养更多公能日新的南开人作出新的贡献。

  各学院主要负责人、教学副院长、教师代表以及相关职能部门有关负责人参加会议。

  据悉,“南开大学卓越教学奖”的设立是我校探索新时代人才培养规律,持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举措之一。该奖项面向全校教师进行遴选,旨在奖励潜心教学一线、教学成果突出的优秀教师。该奖项每年评选10位获奖者,每人奖励20万元。

编辑:丛敏

微信往期推送
更多...
【党纪学习教育】校党委理论...
【党纪学习教育】校领导指导...
“名师引领”通识课:高福院...
南开大学召开2024年巡视工作会议
南开大学团队在打破声涡旋传...
“名师引领”通识课:白岩松...
同寝室南开姐妹花拿下牛津剑...
校领导为四学院讲授“形势与...
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外语课...
学校检查实验室安全
新闻热线:022-23508464 022-85358737投稿信箱:nknews@nankai.edu.cn
本网站由南开大学新闻中心设计维护 Copyright@2014 津ICP备12003308号-1
南开大学 校史网
版权声明:本网站由南开大学版权所有,如转载本网站内容,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