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南开大学 >> 媒体南开
今晚报:沿着她的诗意 传递照亮世界的灯火——纪念叶嘉莹先生逝世一周年 “叶嘉莹先生与中华诗教国际学术研讨会”在津举行
来源: 今晚报2025年11月25日第7版发稿时间:2025-11-26 15:52

  先生用“白昼谈诗夜讲词,诸生与我共成痴”的赤诚,将中国古典诗词的美感与力量传递给一代又一代人;她以“书生报国成何计,难忘诗骚李杜魂”的情怀,创办了中华诗教与古典文化研究所,推动“诗教润乡土”行动,编写吟诵教材,让诗词之美从象牙塔走向田间地头,从校园课堂延伸到五洲四海……与会嘉宾于长学如此追忆。

  24日,为纪念叶嘉莹先生逝世一周年,弘扬中华诗教精神,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叶嘉莹先生与中华诗教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南开大学八里台校区省身楼报告厅举行,来自全球8个国家和地区的专家学者和嘉宾代表120余人参加了会议。

  当天的开幕式上,还举办了“四海皆有诗·中华诗教传承行动(2026)”启动仪式。下午至晚间,分别举行了线下线上四个分论坛,从叶嘉莹先生的诗学与诗教研究、中华古代诗词海外传播等多个维度进行研讨。

追忆在心

用文化传承的探索表达怀念

  “叶嘉莹先生与中华诗教国际学术研讨会”由南开大学、国际儒学联合会主办,南开文学院、南开大学前沿交叉学科研究院、南开大学学报编辑部承办,高等教育出版社、浙江人文经济研究院协办。

  “在以‘两个结合’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伟大时代里,叶嘉莹先生所倡导的‘中华诗教’精神更呈现出它宝贵的价值。”昨天上午,南开大学党委副书记曲明军在主持研讨会开幕式上表示,本次会议不仅是一场学术盛会,更是用文化传承的探索表达了对叶先生的深沉怀念与无限追思。

  在开幕式致辞中,南开大学党委书记杨庆山、国际儒学联合会副会长于建福、教育部中外人文交流中心主任于长学等嘉宾纷纷致辞。

  杨庆山代表南开大学向参加本次研讨会的各界来宾表示热烈欢迎。他介绍说,南开的古典文学研究特色鲜明,在学界有“南开学派”的美誉,其中中华诗教研究与实践在近年来持续发力,产生了良好影响。杨庆山表示,在叶嘉莹先生逝世一周年之际召开本次研讨会,旨在总结其诗教理论与经验,发掘中华诗教理念方法,探索其当代价值与国际意义,“既是对先生的告慰,也是当代学人的使命”。

  于建福表示,当前中华诗教已成为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中华诗教传承计划”正在推动诗词文化的国际传播,希望各界携手,继承叶先生遗志,把中华诗教作为中外人文交流的重要品牌,支持更多诗词文化交流项目,让更多海外友人通过诗词领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让中华诗教成为增进国际理解、促进世界和平的文化力量。

  上午的开幕式上,“四海皆有诗·中华诗教传承行动(2026)”正式启动。“中华诗教传承行动”启动于2023年,近年来,在积极探索以新媒介、新技术赋能诗教传承、传播的新方式与新路径,取得了一系列成果。2026年,“中华诗教传承行动”更是以“理论化、现代化、社会化、国际化”为发展方向,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注入新动能,通过搭建更多跨域桥梁,让中华文化通过诗教传承跨越山海、联通世界。

  下午至晚间的四大分论坛,与会专家学者从“叶嘉莹诗学与诗教研究”“中华古典诗词海外传播研究”“中华诗教理论与实践研究”等多个方面进行分享和交流。

诗教于行

实现传统文化的当代表达

  一句“很不好意思,我今天才到,真是‘荷花凋尽我来迟’……”的开场白,一下子就把现场的师生拉入了诗意的美感中,同时还直接切入主题——不久前,天津市第二中学副校长魏暑临在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讲授示范课,彼时,闻名遐迩的青秀山荷花池已经满池残荷,示范课的内容讲的是朱自清先生的《荷塘月色》。三天的活动,魏暑临在最后一天开课才匆匆赶到……引用叶嘉莹先生的这句词,入景入情。

  魏暑临在研讨会现场对记者表示,从《礼记·经解》记录孔子所言的“温柔敦厚,诗教也”中可见,诗教是中华民族传统根脉之一,“由叶先生所倡导的‘兴发感动’的诗学理念,不仅延续了传统诗教的精神实质,也成为新时代推动诗歌教育的重要指导思想”。

  在当前关注青少年心理健康与传统文化传承的背景下,魏暑临认为,诗歌以其真实、纯粹、天然、文化与人性之美,成为激发青少年美感体验和向善心灵的有效途径。同时,在人际交往与教学实践中增加诗意,有助于增进情感连接,使社会更加平和、人心更趋美好。

  魏暑临认为,诗教于行,亦如叶师之诗——莲实有心应不死,千春犹待发华滋。

  在纪念叶嘉莹先生逝世一周年之际,南开大学文学院院长李锡龙向记者表示:“叶先生一生致力于中华优秀古典诗词文化的传承与海外传播,留下了丰富的学术与教育遗产。叶先生曾说,我们身处文化大繁荣大发展的新时代,一定要为这个时代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所以,中华诗教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一个有力的抓手。”

  叶先生“以一灯传诸灯”,南开大学文学院也进行多维传承实践,包括本次国际学术研讨会,还有沈立岩教授主持国家社科重大项目《中华诗教文献集成》,系统整理自先秦以来的相关文献遗产;持续开展“诗教润乡土”行动,四五年来组织师生深入全国县域和乡域,传播诗教理念,实现文化下沉。

  李锡龙介绍说,下一步还要推出“掬水月在手”海外展映,将获国家电影奖的叶先生纪录片带至加拿大、美国等国家和地区,配套举办国际学者座谈交流,“增强海外受众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理解与共鸣。”

  李锡龙在接受采访时说,自己经常讲这样一个例子:几年前,特斯拉CEO马斯克曾在社交媒体上发布曹植的《七步诗》,“他是用汉语发布的,结果引发世界各国网友用母语进行翻译”。

  诗教于行,目的何在?

  “通过我们的努力,让中华古典诗词中的经典诗句能如西方经典名句一般深入人心。希望在将来,先辈留给我们的这些诗句,也能成为海外人士表达心境、传递所思所想的有效‘手段’——这是我们的终极目的。”李锡龙如是说。

  记者 单炜炜 摄影 宗琪琪

  资料图由南开大学提供

  原文链接:http://jinwanbaoepaper.enorth.com.cn/jwb/html/2025-11/25/content_87650_2858757.htm

  审核:韦承金

编辑:南欣

微信往期推送
更多...
南开大学新增两位院士
南开大学第三十二次学生代表...
天津市能源材料化学重点实验...
南开教授在《求是》杂志发表...
诺奖得主Bernard Lucas Ferin...
校领导为五学院讲授“形势与...
南开团队发布《中国企业对外...
南开大学参加世界中文大会并...
南开留学生收到习近平主席复信
劳模工匠走进南开大学宣讲
新闻热线:022-23508464 022-85358737投稿信箱:nknews@nankai.edu.cn
本网站由南开大学新闻中心设计维护 Copyright@2014 津ICP备12003308号-1
南开大学 校史网
版权声明:本网站由南开大学版权所有,如转载本网站内容,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