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是叶嘉莹先生逝世一周年纪念日,来自8个国家和地区的120多位专家学者齐聚南开大学八里台校区省身楼,以一场充满诗意、深情和学术精神的“叶嘉莹先生与中华诗教国际学术研讨会”,缅怀、致敬叶嘉莹先生,弘扬中华诗教精神,探讨中华诗教的当代价值与国际传播路径,助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专家研讨 彰显时代感与浸润力
叶嘉莹先生长期在南开大学工作、生活,一生致力于中华诗词文化的发掘与传播,投身于中华诗教的研究与实践,以书生报国的火热情怀、深沉执著的不朽诗心、精微敏锐的独到诗学范式,躬身讲台、笔耕不辍近八十载,将中华诗词的魅力与价值呈现给全社会,推介至全世界,教育、感染、影响了无数人。
此次活动由南开大学、国际儒学联合会主办,高等教育出版社、浙江人文经济研究院协办,分为开幕式、主旨发言、线下分论坛和线上论坛、闭幕式四大板块。与会专家学者围绕中华诗教的研究与实践,中华诗教的理论化、现代化、社会化、国际化,叶嘉莹先生的诗学思想等议题,展开热烈讨论,分享学术成果,交流研究心得,为中华诗教的传承和发展注入新动能。
著名历史学家汪荣祖、中国现代文学馆常务副馆长王军、清华大学法学院教授王振民、南开大学教授张毅分别作主旨发言,述评叶嘉莹先生的诗词人生,讲述文化坚守故事,梳理师道传承脉络,分享点亮诗心感悟。
现场播放的中华诗教传承行动成果展示短片,呈现了该行动自2023年启动以来南开大学在中华诗教的学术研究、社会实践等领域的工作成果。现场开启的“四海皆有诗·中华诗教传承行动(2026)”,将围绕理论化、现代化、社会化、国际化四大方向,深化与各方的合作,彰显时代感与浸润力,推动诗词文化与诗教活动以更广范围、更深程度融入现实生活,助力社会发展、构筑诗意美好生活。
名家寄语 将“诗魂”融入“爱国魂”
“我们对叶嘉莹先生最好的怀念,就是要把她毕生致力的中华诗教事业传承好、发扬好,在新时代文化强国建设、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征程上,让中华诗教薪火相传、生生不息。”南开大学党委书记杨庆山表示,召开此次研讨会是希望汇聚海内外力量,系统总结叶嘉莹先生的诗教理论与实践经验,深入发掘中华诗教的理念和方法,探索中华诗教在当代社会生活、在世界文化发展中的作用与价值,“这是对叶嘉莹先生最好的怀念与告慰,也是当代学人的使命与职责。”杨庆山还寄语南开大学师生,要将凝聚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髓的“诗魂”融入南开人的“爱国魂”,刻苦学习,扎实研究,积极实践,传承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投身文化强国建设事业。
“叶嘉莹先生用‘白昼谈诗夜讲词,诸生与我共成痴’的赤诚,将古典诗词的美感与力量传递给一代又一代人;以‘书生报国成何计,难忘诗骚李杜魂’的情怀,让诗词之美从象牙塔走向田间地头,从校园延伸到五洲四海。她是中华诗词走向世界的人文交流大使,用诗词架起了沟通中外的文化桥梁,让不同文明背景的人们在唐风宋韵中读懂中国的人文情怀。”教育部中外人文交流中心主任于长学指出,叶嘉莹先生融通中西文学理论,在世界文化坐标下定位中国传统诗学,让中华诗词在中外人文交流对话中彰显独特魅力,“这种‘以诗为教’的理念,正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生动实践,也为中外人文交流提供了鲜活的文化载体。”
“古典诗词的生命力,不仅在于对其进行保存与研读,还在于使其融入当代人的生活,触动当代人的心灵。”“学习强国”学习平台副总经理杜大力介绍了探索中华诗教在新时代传承路径的生动实践。“学习强国”学习平台与南开大学、浙江人文经济研究院去年启动的“‘迦陵杯’中华诗教大会”——古典诗词讲解短视频征集活动,激发了大众尤其是青少年对古典诗词的兴趣,他们纷纷以生动活泼的形式来解读、演绎、传播经典。杜大力表示:“无数这样的创新尝试汇聚起来,就能形成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当代‘活起来’‘传下去’的磅礴力量。”
“我们都很怀念她。叶先生书生报国的家国情怀,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我,让我在所从事的教育出版工作中,时时以育人为念,以家国为重,用心用情打造精品出版物。”叶嘉莹先生在南开大学培养的首位博士生、中国教育出版传媒集团出版部主任迟宝东告诉记者,“叶先生已把‘莲子’播种到我们心中,我们要传承她的精神,让古典诗词滋养更多心灵。”
原文链接:http://epaper.tianjinwe.com/tjrb/html/2025-11/25/content_143082_2859128.htm
审核:韦承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