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高考作文全国一卷,提供了三则文学材料供考生思考,三则材料的作者分别为老舍、艾青和穆旦。其中,老舍和艾青为广大读者所熟知,而穆旦则相对陌生。实际上,穆旦不仅是著名“九叶诗派”的重要成员,还与天津有着深厚渊源,同时他还是武侠小说大师金庸的堂兄。
穆旦,原名查良铮,祖籍浙江海宁,1918年4月5日出生于天津西北角老城恒德里3号院。1924年,他在城隍庙小学读二年级时就在《妇女日报》副刊发过文章。1929年,穆旦考入南开中学。1935年,穆旦高中毕业后同时被三所大学录取,最后他选择了清华大学。同年年底,一二·九运动爆发,穆旦跟同学们一起上街游行。1937年9月10日,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开大学南迁组建国立长沙临时大学。穆旦作为清华大学外文系学生随校南迁。三校师生于同年11月1日在长沙开学。1938年2月,因日军逼近长沙,临时大学西迁昆明。穆旦加入闻一多率领的“湘黔滇旅行团”,经68天徒步穿越湘西、贵州,于同年4月28日抵达昆明。在此期间,国立长沙临时大学更名为国立西南联合大学。
据说穆旦在离开长沙前买了一本英汉词典,一边走一边背诵,每背诵熟记一页便将其撕去。到达昆明时,那本词典基本被撕光了。这种“行路即书案”的苦学精神,不仅造就了他作为诗人和翻译家的卓越成就,更在漫长的迁徙途中淬炼出他深邃的人生观。正如他在《原野上走路》中的抒怀诗句:“这不可测知的希望是多么固执而悠久,中国的道路又是多么自由和辽远呵……”
1940年,穆旦从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外文系毕业并留校担任助教,月薪90元。然而到1941年,他逐渐意识到自己并不适合教师职业。时值民族危亡之际,他在诗作《赞美》中发出“一个民族已经起来”的呐喊,表达了对民族觉醒的深切呼唤。1942年2月,中国远征军副司令长官杜聿明亲赴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招募通晓英语的师生从军参战,深受感召的穆旦于3月正式辞去教职,以中校翻译官身份加入中国远征军,随部队开赴缅甸战场。后来,穆旦根据入缅作战的经历,创作了诗篇《森林之魅——祭胡康河谷上的白骨》。
穆旦自缅甸回国后未立即重返高校,辗转寻求理想职业,曾任职于航空公司。1948年6月经友人引荐,他赴联合国粮农组织驻南京办事处担任翻译员,其间与巴金夫妇、汪曾祺等文化界人士保持交往。新中国成立前夕,穆旦与周与良在美国缔结婚姻,二人于1953年1月归国,共同执教南开大学。
1976年,穆旦重燃创作热忱,感叹“希望又能写诗了”“相信手中这支笔,还会恢复青春”。次年2月,穆旦因病逝世,终年59岁。1985年,穆旦的骨灰迁葬北京万安公墓,素碑仅镌“诗人穆旦之墓”。而与他长眠相伴的,正是他在特殊时期呕心沥血翻译的《唐璜》。
作者:周纪鸿
原文链接:今晚报数字报-探寻穆旦的诗人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