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疗愈”课往往很重视营造氛围。 受访者供图
看一场展览,称为“视觉疗愈”;做一次陶艺,体验“手工疗愈”;上一节瑜伽课,视之为“冥想疗愈”;读一本好书或参加读书会讨论,也能带来“知识疗愈”……在文化生活日趋丰富的今天,以“疗愈”为主题的文化活动广受欢迎。既名为“疗愈”,这些活动如何发挥“疗效”,又能让现代人的哪些症状“痊愈”?
家住津南区的“宝妈”张莹,在送孩子上培训课的空闲时间里,去试听了一堂曼陀罗绘画疗愈课程。她喜欢从冥想到涂色的过程,感觉“一整天心情都变好了”。在蓟州区的青年夜校,年轻人通过描线稿、做手工等方式寻求一种“全神贯注的体验”,也通过尝试创作重建自信、寻找自身价值。在静海区的养老公寓,不少老年人通过茶道、香道等传统文化活动激活感官体验,充分享受生活中的“小美好”。在红桥区的西厢画院,老师为学员准备了关于色彩疗愈的知识卡片和相关资料,将绘画艺术与健康管理相结合,指导学员通过色彩选择改善睡眠质量、心理状态,提升工作效率。如今,越来越多的普通人参与疗愈文化活动,他们既希望缓解焦虑和压力,也渴望探寻生活的意义。
策划过“百场艺术疗愈”项目的苏梦柳表示,与常规的艺术课堂不同,艺术疗愈项目更关注参与者的反馈。她说:“对线稿的复杂描绘能让参与者进入‘心流’状态,不仅能够释放压力,更在创作中重建自信,这种全神贯注的体验本身就可以起到疗愈效果。”
对于“心流”这个概念,南开大学心理健康教育中心教师陈子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针对普通大众的疗愈文化与积极心理学理念高度契合。积极心理学更关注让“非患者”人群变得更幸福。“心流”是积极心理学的核心理论之一,指的是因内在驱动力而完全沉浸于活动的心理状态,以此提升幸福感、释放潜能。很多常见的疗愈文化活动,如手工、绘画等,正是通过身体精细操作实现“身体—认知—情绪”联动。疗愈文化中倡导的真实感官接触,适于弥补现代社会中高度数字化导致的真实感官体验缺失和情感疏离等问题。森林徒步、园艺种植等生态疗愈活动,有助于缓解焦虑。
天津音乐学院朱经白教授介绍,他们开发的人工智能音乐系统已应用于高校选修课,辅助缓解学业压力;由机器人乐团通过算法生成的音乐,也为都市人提供了全新的疗愈选择。
在紧张的生活节奏中,艺术不仅可以疗愈心灵,也可以成为一种生活方式。疗愈文化的兴起反映了现代人对美好生活的新需求。在这座充满幽默、豁达的城市里,疗愈基因深植于城市文化的土壤。茶馆相声带来的爽朗笑声、海河畔的悠闲漫步、平凡生活的烟火气息,共同构成了独特的“疗愈文化”。当艺术遇见科学,当传统融合现代,城市休闲方式也从单纯的娱乐消费迈向提升身心健康综合体验的新目标。
原文链接:http://epaper.tianjinwe.com/tjrb/html/2025-08/15/content_143090_2517083.ht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