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AI)作为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核心动力,深刻改变了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方式。随着生产的自动化和智能化,人的劳动是否已经被AI替代?进一步,在AI时代价值创造的源泉是否已经发生了变化?劳动价值论是否已经过时?这些关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基石的问题引起了广泛讨论。然而,立足现实,结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经典文本可以发现,劳动价值论在AI时代不仅没有丧失解释力,反而更凸显科学性,正确引导AI的发展离不开对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论的科学认识和准确把握。
AI能完全取代人的劳动吗
当前,AI、大数据模型等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积聚力量,催生一系列新理念、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给全球发展和人类生产生活带来翻天覆地的变化。但从本质上来说,这只是使劳动过程被不断分解或细分,使同一产品的完整生产过程日益分裂为由不同劳动者承担的一个个相对独立的片段。相应地,生产劳动不再是个人形态上的劳动,而是由社会化协作组成的“总体工人”的劳动。马克思曾经指出:“随着劳动过程的协作性质本身的发展,生产劳动和它的承担者即生产工人的概念也就必然扩大。为了从事生产劳动,现在不一定要亲自动手;只要成为总体工人的一个器官,完成他所属的某一种职能就够了。”在这个过程中,越来越多的劳动者逐渐从体力劳动转向脑力劳动、创意活动。一方面,生产联系的日益复杂化、精细化必然建立在组织、管理的基础上,管理劳动变得不可或缺。另一方面,信息、知识在社会化大生产中的地位和作用不断上升,生产过程中直接作用于劳动对象的简单劳动投入在减少,科技劳动作为间接作用于劳动对象的高度创造性的复杂劳动在当代社会价值创造中逐渐发挥着主导作用。
劳动仍然是价值的源泉
在AI时代,科学技术、知识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这并不意味着价值增殖的源泉发生了变化。科学技术、知识只有与劳动者、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结合在一起,才具有实物形态,才能在社会生产中发挥作用。AI、大数据模型并不具备自主判断和思考的能力,其算法的改进、算力的提升依然离不开劳动者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只能建立在高度复杂的科技劳动基础上。科技革命的产生和发展,只是使知识、信息逐渐从存在于人脑中的不能直接体现的潜在要素日益外在化、对象化和物化,以数据和程序等形式固化在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上,也就是形成物化劳动。在物化劳动的形成过程中,科技劳动表现为直接的价值创造。而在物化劳动形成之后,科技劳动只是表现为改变劳动者与劳动资料的结合方式,从而用新的手段转移旧价值。这里涉及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一个基本观点,那就是物化劳动不创造价值而只是转移价值,这并不是否认或贬低物化劳动在物质生产和价值形成中的作用,而是要强调,只有社会生产关系才使构成生产力的各个要素(劳动者和生产资料)以一定的社会形式结合起来,从而形成现实的生产力。因此,不能脱离生产关系来认识科学技术和知识在社会经济中的作用。比如,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劳动者的主动地位蜕变为资本控制下的机器的附庸,科技进步的成果在转化为物化劳动后会进一步通过吮吸活劳动来服务于资本最大限度的价值增殖,因而生产的机械化、自动化乃至智能化实现的专业化分工、生产方式简化和常规化并没有解放劳动者,反而会使劳动者“去技能化”,使劳动“同质化”,从而提高了劳动者之间的替代性,进而加重了资本对劳动的控制。
AI时代劳动价值论的
科学性
有一种观点认为,既然马克思主义并不否认或贬低物化劳动在物质生产和价值形成中的作用,可否对劳动价值论进行修正,认为机器、厂房、数据等各种要素也和活劳动一样创造价值?答案是否定的,不能把物化劳动在物质财富生产上的意义强加到其在价值创造上的意义上。马克思在《哥达纲领批判》中曾对价值创造和财富生产这两个范畴加以区分,指出财富是由使用价值构成的,劳动不是一切财富的源泉,自然界同劳动一样也是使用价值的源泉。马克思主义之所以更加看重价值创造过程,是因为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财富生产要服从于价值创造,商品生产的前提是能够给资本带来剩余价值。用马克思的话来说,只有剩余劳动时间成为必要劳动时间的条件,资本才会唤起科学和自然界的一切力量,同时也唤起社会结合和社会交往的一切力量。马克思在《资本论》中还指出,资本只有“吮吸活劳动才有生命,吮吸的活劳动越多,它的生命就越旺盛”。在现实中我们看到,随着新一代信息技术、生命科学、先进制造技术等一系列前沿技术和颠覆性技术的革命性突破,美国等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科技创新进入密集活跃期。但与之形成反差的是,美国等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却依然面临着增长动力不足的挑战,恰恰印证了马克思的论断,“资本主义生产的限制,是工人的剩余时间”。马克思设想在未来社会,当直接形式的劳动不再是财富的巨大源泉,直接的物质生产过程本身也就摆脱了贫困和对抗性的形式,不再是为了获取剩余价值而缩短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而是直接把社会必要劳动缩减到最低限度。此时,劳动者才会把因机器替代人力而节约的劳动时间用在人的全面发展上。在这种情况下,人的劳动不再指向自然,劳动结果也不再是为了维系人类生存和发展条件而生产的物质产品;而是指向人的自身,指向人的体力和智力的全面发展,劳动结果是直接为了促进人在身心上的健康发展和全面进步。虽然此时的劳动不再是生产性劳动,但却是人的全面发展所必需的。
(作者系南开大学经济学院教授)
原文链接:https://www.cssn.cn/skgz/bwyc/202508/t20250813_5910462.s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