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任务。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提出“加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高校承担着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重大使命,必须立足“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根本问题,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构建常态化、长效化工作机制,塑造立德树人新格局,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高校加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具有重要意义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时代要求。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必须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的核心要义,也是习近平文化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加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让青年学生深刻理解核心要义、精神实质、丰富内涵和实践要求,深刻认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历史必然性、极端重要性和现实针对性,是引导青年学生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头脑的必然要求,有助于帮助青年学生进一步坚定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高度认同,进一步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信心。
锚定“四个服务”方向的应有之义。办好高等教育,事关国家发展、事关民族未来。我国高等教育发展方向要同我国发展的现实目标和未来方向紧密联系在一起,为人民服务,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即“四个服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维护各民族根本利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开创党的民族工作新局面的必然要求。高校是培养和汇聚各民族优秀人才的重要阵地,通过加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引导青年学生牢固树立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把自身前途命运同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激发创新创造活力,共同为祖国的科技进步、文化繁荣、经济发展注入强大动力,是落实“四个服务”、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校的应有之义。
高校加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实践路径
加强理论学习,强化思想根基。育人先育己。高校要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党建工作的核心任务之一,纳入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党支部“三会一课”、主题党日等重要内容,通过专题学习、培训研讨等形式,推动党员干部学深悟透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将党的民族理论政策纳入教师培训内容。充分发挥高校教职工代表大会、共青团、学生会等群团组织的桥梁纽带作用,依托“学习强国”平台、红色文化研学基地等载体,开展沉浸式、互动式学习。加强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中华民族发展史宣传教育。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深化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引导师生牢固树立正确的国家观、历史观、民族观、文化观、宗教观。
深化研究阐释,提供学术支撑。发挥中华民族共同体学交叉学科试点高校示范引领作用,立足学校特色和学科优势,鼓励各学科专家学者突破单一学科知识局限,综合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哲学、历史学、民族学、社会学等多学科理论、方法,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工作,为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体系提供更为坚实的学科和人才支撑。把好方向、搭建平台、创造机会,建设好各级各类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基地,加大科研经费支持,开展系列主题研讨会、论坛等学术活动,鼓励专家学者推出一批立足中国历史、解读中国实践、回答中国问题的原创性理论成果,加快形成中国自主的中华民族共同体史料体系、话语体系、理论体系。
抓好思政工作,促进全域育人。扎实推进“三全育人”,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融入课堂教学、社会实践、校园文化建设等环节,形成具有高校特色的“大思政”格局。在“五育并举”中融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理念,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深化校地合作,在民族地区建立实践基地,组织青年学生开展国情研修、田野调查、志愿服务等活动,体验感悟新时代生动实践和伟大成就,在实践中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立志做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好青年,引导青年学生报效祖国、建功西部、扎根基层。将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纳入“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体系,整合社会资源,邀请民族研究领域专家、民族工作者、非遗传承人等群体进校园开展讲座、交流等活动,丰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形式,形成教育合力。
聚焦网络空间,拓展育人阵地。推动思想政治工作和信息技术深度融合,完善线上线下融合的育人机制,打造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特色品牌,加强青年学生网络安全意识、文明素养、行为习惯等教育,塑造有利于青年学生健康成长的网络空间和育人生态。构建“互联网+民族团结”工作模式,巩固壮大主流思想舆论,让互联网成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最大增量。鼓励师生创作短视频、动漫等网络文化产品,讲好身边的民族团结进步故事。整合校史、红色文化、非遗等数字资源,建立共享平台,实现资源高效利用。组织“云游民族地区”“云端文化节”等线上活动,展示多民族共居、多文化交融的生动场景。利用社交媒体平台,组织线上互动活动,邀请各族师生分享生活经历、文化习俗,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作者单位:南开大学哲学院。本文系2025年天津市教育工作重点调研课题“新时代高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践路径研究”阶段性成果。)
原文链接:https://www.mzb.com.cn/epaper/?id=1955073030774325248&time=20250812&bc=05B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