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南开大学 >> 媒体南开
团结报:《我知道的杨振宁》整理记
来源: 《团结报》2022年12月22日第6版发稿时间:2023-01-05 10:47
 
葛墨林与杨振宁在办公室合影

  《我知道的杨振宁》一书的作者是中国科学院院士、南开大学的葛墨林教授,20世纪八九十年代,他曾多次到美国石溪追随杨振宁先生开展研究工作,后又在杨先生直接领导下创建了南开大学理论物理研究室,与杨先生相识40余年,得到颇多提携和帮助,始终保持着亦师亦友的关系。

  2021年夏,为给杨先生贺百岁寿辰,葛院士决定写这本《我知道的杨振宁》,真实记录他与杨先生的交往,展现杨先生为物理学科、为中国教育、科技的发展所作出的卓越贡献。作为南开大学中文系的教师,我因一个偶然机会参与到图书的撰写工作中。在一年多的时间里,我不仅接触到大量与杨先生相关的一手文献资料,还倾听并记录整理了几十万字的葛院士回忆杨先生的口述材料,从中我能感受到葛院士对该书的重视,能体会到他以真实言说记录感动、表达敬意的良苦用心。

  如今新书付梓,作为专注中文学科史、教育史研究的高校教师,再读《我知道的杨振宁》,透过书中那些熟悉的生活点滴,我意识到这部书另外的价值——真实记录两位物理学家的经历与交往,实际也是从一个特定角度书写了一段物理学科史和中国科教事业的发展史。

  《我知道的杨振宁》共8万余字,110余张照片,而葛院士准备的素材远在这个体量的五倍以上。与杨先生交往的40余年中,葛院士积攒了数百封的通信、邮件,千张以上的照片,以及数量庞大的公文、报刊文章等。在资料筛选阶段,葛院士对真实性的要求近乎严苛,不仅资料本身要真实,还要求自己能原原本本地把资料说清楚。出处背景不明的不用,记忆不清的不用,存在其他版本和争议的不用,较常见的或有人用过的不用。真实性原则也体现在葛院士的口述材料中,凡事只说自己记得清楚且有依据、有证人的,不做任何修饰和演绎,就像他在书的序言中说的,“我列出的所有故事都有他人或书面材料为据”。近乎严苛的筛选原则保证了全书内容的真实性。葛院士认为,真实是每一位科研工作者追求的,只有真实的东西才能表达自己对杨先生的敬意。

  对于学文学的我来说,当时对这种真实性追求是有些担心的,既怕材料不足影响述说的全面性和完整性,也怕缺少细节和渲染难以充分表达葛院士对杨先生的感谢与敬意。但随着书稿撰写工作的深入,我的担心很快就消失了。因为我发现,虽然葛院士经常说细节不重要,事件的本身才是关键,但他对与杨先生交往中的很多细节都记得非常清楚。比如,杨先生带他参观纽约自然博物馆时一直帮他拿着照相时忘掉的羽绒服;北京用餐时杨先生有意为当时在兰州生活的他点一盘虾,让他多吃而自己一个不动;到香港见面,杨先生亲自接送机甚至提前为他在宾馆房间里备好矿泉水……书中有很多这样的细节,都是未加任何修饰和加工直接记录下来的,但同样很好地体现了杨先生待人的热情与真诚,很充分地表达了葛院士内心的感动。在这样两位科学家的交往面前,真实记录的力量远胜于修辞,虽然葛院士坚持说我做了整理和润色,但事实上我掌握的那些文学笔法在这本书中根本“无所施其技”。

  关于这本书内容的真实性,写作中发生的一件事让我印象深刻,可算作一个有趣的证明。书稿完成后,前后经过葛院士的四次审定,在第二次审定时,由于中间环节的一些失误,葛先生误将初稿当作第二稿,在初稿上批注了很多意见。弄错稿本序次在图书撰写中绝对是大失误,我发现后非常懊恼,赶紧拿着葛院士新返回来的版本与第二稿仔细对照,想把增加的部分吸收进去,不同的地方做比较甄别。但经过对比我发现,两个版本提出修改意见的地方完全一样,时间、地点、名称等细节的修改也与上一次完全一致。两次修改时隔近三个月,修改的地方改法都完全一样。借此可以窥见葛院士对所述事件的准确记忆,也用一种特殊方式验证了全书内容的真实性。

  《我知道的杨振宁》共十章,这是反复斟酌调整的结果。考虑到葛院士与杨先生交往时间长,涉及的事件、方面也比较多,该书结构上采取了时间与专题相结合的方式,这样既可以勾勒葛院士与杨先生交往的大体时间线索,也可以突出其中的重点事件和主要方面。这十章中,第四、第九和第十章,带有一定的总结性,就是葛院士序言中说的“见解方面,则是我个人的真实感受”。从这三章可以很清晰地看到葛院士对杨先生的核心印象,大体可以概括为强烈的爱国情,对物理学的深刻理解,待人做事的真诚友善,重精神轻物质的个人生活。

  杨先生的爱国情是全书的精神主线。第一个回国访问的美籍顶尖科学家,靠个人影响在世界范围内捍卫祖国名誉,为祖国的科技和教育铺设通往世界的桥梁,凭一己之力在国内创建了两个高研院……用葛院士的话说,杨先生一生为祖国做了很多事,只是他自己不愿意说,很多人也并不清楚。这本书就是要把作者知道特别是亲历的写下来,让更多人了解。杨先生在物理方面的造诣,多数人的印象只停留在诺贝尔奖获得者上,葛院士作为物理学家,对这一点的认识是深刻且全面的。书中他将抽象的物理学成就转化为易于理解的事件加以言说,比如准确预测物理学发展趋势为中国物理学研究指出方向,在国际顶尖学术会议上被尊重,被世界级物理学家认可赞誉,为了祖国名誉失去第二次获得诺贝尔奖的机会……一个个真实事例,使抽象的物理学成就变得生动鲜活,更多人得以借此走近杨先生,走近物理学。

  杨先生待人做事和个人生活方面,葛院士也举了很多自己亲眼看到、亲身经历的事例:在美国接待中国去访问的学者,事无巨细,有求必应;为在美遭遇疾病的中国学者补上保险并提供医疗帮助;指导南开大学理论物理研究室组织国际会议,细致到餐食、茶歇、会议室窗帘;自己打理日常生活十分简约,吃饭简单,衣着简朴,一件夹克穿十几年;爱好广泛,音乐、戏剧、书画、展览……从精神、思想,到科学研究,再到待人做事、日常生活,葛院士几乎谈到了杨先生的方方面面,杨先生的形象也随之丰满起来。他是一位坚定的爱国者,一位顶尖的物理学家,一位热情、友善、乐于助人的前辈,一位重精神生活的长者。葛院士的回忆没有集中在某一具体方面,而是通过大量事实还原出一个立体充实、有血有肉的杨振宁形象。这对于回忆录而言是非常难得的,我认为这也是该书最突出的特点。

  今天回想参与书稿整理的过程,先是一种从不知到得知的获得感,随之是对一种生活状态和精神境界的敬佩感,最后,则是看到了一个真实的人——他在物理学史、中国科技教育史上不同凡俗的经历和成就,熠熠生辉,而葛院士的书,就为这段历史做了生动和独到的注脚。金鑫,作者单位:南开大学文学院)

      http://www.tuanjiewang.cn/2022-12/22/content_8946366.htm

编辑:郝静秋

微信往期推送
更多...
校友捐资千万设卓越教学奖 10...
南开大学与延边大学签署对口...
《自然•方法》发表南开人工...
功能高分子材料教育部重点实...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大气与土...
南开大学-外国语学校校长论坛...
南开大学两项目入选全国学联...
名列前茅!我校教育部哲学社...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农业面源...
南开学子作品获评“最佳模拟...
新闻热线:022-23508464 022-85358737投稿信箱:nknews@nankai.edu.cn
本网站由南开大学新闻中心设计维护 Copyright@2014 津ICP备12003308号-1
南开大学 校史网
版权声明:本网站由南开大学版权所有,如转载本网站内容,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