执笔人:南开大学社会学系 冯碧莹 宣朝庆
日前,南开大学周恩来政府管理学院与《学术月刊》期刊联袂举办了“学习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加快中国社会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与话语体系建设”高峰论坛。
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李培林,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所长、中国社会学会会长陈光金,北京大学教授、中国社会工作学会会长王思斌,南开大学周恩来政府管理学院院长、中国社会学会副会长张文宏,分别在会议上进行了主题演讲。他们认为,中国改革开放40年来的现代化事业取得了巨大成就,“中国式现代化”亟待被总结成一套成熟的理论体系,而“新发展社会学”等相关成果能够对此提供有益的借鉴。
首先,建构科学的学科体系建设作为坚实基础,其重点在于三个方面:一是注重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相结合,避免学术话语、概念工具的高深化、悬浮化,打破学术场域与真实世界之间的藩篱。二是倡导“大学科”“新文科”意识,注重学科间的交流借鉴,丰富交叉领域的研究成果。三是增强自主知识体系的生命力,例如从研究人类社会现象拓展到“非人类”现象,从事实分析到规范引领等。
其次,将学术体系建设作为主干,中国社会学将努力在共同富裕、乡村振兴与数字社会三大领域产出理论成果。在共同富裕领域,人民正义感、公平感、幸福感的提升,居民收入分配的多种方式,基础性制度建设得到学者的普遍关注。在乡村振兴领域,县域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生态文明与绿色发展、农政转型、乡村振兴的国际经验均为热门议题。在数字社会领域,学者们认识到数字社会将带来社会生产生活的根本性变革,需要深化对算法异化、大数据应用、数字黑箱等问题的思考。
再次,话语体系建设作为中国社会学的标杆,会议对此提出了新展望与新目标。一方面,在费孝通先生“文化自觉”观念的驱动下,社会学建构本土话语体系,应加强对本土思想文化的省察,注重在传统思想和传统思想家的论著中发掘有关社会治理、社会互动的理论资源。另一方面,社会要讲好“中国故事”,立足于现代化进程中的伟大实践,积极总结经济发展的“深圳模式”“苏南模式”“温州模式”,探究社会资源动员的“冬奥模式”“世博模式”等。
http://epaper.tianjinwe.com/tjrb/html/2022-12/09/content_159_7075319.ht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