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南开大学 >> 媒体南开
人民日报客户端:大师风范 家国情怀——葛墨林院士讲述杨振宁先生与南开的生动故事
来源: 人民日报客户端2022-09-22发稿时间:2022-09-23 12:03

  人民日报客户端天津频道 武少民 聂际慈

  今年10月1日,正逢杨振宁先生100周岁寿辰。近日,由中国科学院院士、南开大学陈省身数学研究所教授葛墨林先生口述并审定,南开大学文学院副教授金鑫整理的口述史《我知道的杨振宁》由商务印书馆出版。

  葛墨林院士在20世纪70年代末结识杨振宁先生,80年代多次赴美跟随杨振宁先生开展研究。后来在杨振宁先生的直接领导下,葛墨林院士在陈省身先生创建的南开大学数学所参与理论物理研究室的创建和教学科研,并在杨振宁先生创建清华大学高等研究中心初期作为兼职教授短期参与教研工作。葛墨林院士与杨振宁先生合作了近半个世纪,亦师亦友,建立了深厚的情谊。

  在本书中,葛墨林院士以真挚动人的感情,回忆了杨振宁先生在开展物理学研究、支持祖国教育科技发展、维护祖国名誉尊严、关心提携后辈学人等方面做出的杰出贡献,全书共十章,很多内容和照片都是首次发布。

  我们摘编了该书的部分章节,与大家共读这部著作,从葛墨林院士的讲述中,感受杨振宁先生的大师风范与家国情怀。图片均选自《我知道的杨振宁》一书。

  (附书图)

书照.jpg?x-oss-process=style/w10

(一)杨振宁先生与南开大学

  杨先生与陈省身先生的关系很亲密,同时应陈先生要求,在陈先生创立的南开大学数学所建立了理论物理研究室,因此他自1986年起直到2004年陈先生逝世前,尤其是1986年至1995年,多次来南开大学,有时一年来三次。

图6-1.JPG

(图6-1:杨振宁先生出席南开校园内陈省身先生墓碑落成仪式。左起:龚克、邢元敏、杨振宁、陈璞)

  这里以大事记的方式记录杨先生访问南开大学的情况,展现杨先生与南开大学的情缘。

  1986年6月,杨先生来到南开大学,考察有无条件建立理论物理研究室。同陈省身先生讨论,认可南开的条件,又与陈先生及校长母国光、胡国定等讨论,并由我执笔向国家教委打报告,建立理论物理研究室。

图6-2.jpg?x-oss-process=style/w10

(图6-2:陈省身先生与杨振宁先生讨论问题)

  1987年,杨先生邀请法捷耶夫(俄罗斯院士,世界数学家大会前主席)来南开演讲,法捷耶夫同意支持理论物理研究室的建设与发展,并派遣他的学生塔克塔金等来南开一年,帮助开展杨-巴克斯特系统(包括量子及散射方法等)的研究。

图6-3.png?x-oss-process=style/w10

  (图6-3:陈省身先生与法捷耶夫讨论问题)

  1987年后,杨先生每年都来南开看望陈先生,并对理论物理研究室的研究做出具体指示,规定我每年向他详细报告理论所的研究和工作情况。

图6-4.jpg?x-oss-process=style/w10

(图6-4:杨振宁先生致信国家教委,提出联合招收博士研究生)

  1990年,杨先生提出和我在理论物理研究室合招博士研究生,过了一年获当时学位委员会批准。在严格考核后,孙昌璞被接收为合招博士生。

图6-5.jpg?x-oss-process=style/w10

(图6-5:与杨振宁先生、孙昌璞(左一)的合影)

  1992年,杨先生七十寿辰,南开大学为杨先生庆寿,理论物理研究室举办国际大会,约有250位外国学者出席了会议。当时正值杨先生恩师吴大猷先生到北京访问,吴先生、陈先生夫妇、吴大任先生夫妇得以在津门聚首。杨先生在大会致辞中讲到家国情怀,讲到自己的母亲时不禁潸然泪下,发言也因哽咽停顿了数分钟。杨先生在西南联大时的同寝好友黄昆先生也专程来南开参加了会议。前面也提到,为开好此次世界性的大会,杨先生捐献了计算机、打印机,并让他在香港中文大学的秘书黄美芳到南开提供打字等会议服务。自1988年起,理论物理研究室每年都会举办国际会议、讨论会,杨先生会帮助邀请国际一流学者参会,并指导研究生做研究。南开大学也在杨先生重要寿辰组织学术会议等大型活动。

图6-6.jpg?x-oss-process=style/w10

(图6-6:前排左起:郑士宁、陈省身、吴大猷、吴大任、陈[受鸟](音shou),后排左起:母国光、杨振宁)

图6-7.jpg?x-oss-process=style/w10

(图6-7:1992年,在南开大学召开物理学国际会议,并为杨振宁先生庆祝七十寿辰)

  1997年,杨先生来到南开大学为物理系学生做了很长的学术报告。

  2002年,陈省身先生为庆贺杨先生八十寿辰,在南开大学做了题为“数学之美”的报告,而后杨先生做了题为“物理之美”的报告,向陈先生和南开表达谢意。

图6-8.jpg?x-oss-process=style/w10

(图6-8:左起:贺贤土、赵忠贤、沈元壤、杨振宁、葛墨林、郝柏林、张淑誉)

  2012年,南开数学所举办大型学术会议,并祝贺杨先生九十寿辰,全国有近30位中科院院士出席,包括九院贺贤土,中科院何祚庥、白以龙、赵忠贤等院士。潘建伟、向涛等优秀的青年物理学家做了学术报告。杨先生亲自出席,全程听了报告。

图6-9.JPG

(图6-9:2017年,南开大学召开物理前沿会议,并为杨振宁先生庆祝九五寿辰)

  2017年,南开数学所举办大型学术报告会,并为杨先生祝贺九五寿辰。30余位中科院院士,包括方守贤(高能所前所长)、陈和生(高能所前所长)、赵忠贤、贺贤土、张维岩、李家明、白以龙、潘建伟、杜江峰、邓小刚等院士出席会议。一批优秀的中青年物理学家做了学术报告。天津市委领导会见了杨先生,杨先生在会见中发表了饱含深情的讲话。

  (二)杨振宁先生与南开大学数学所理论物理研究室

  南开大学数学所的理论物理研究室是杨振宁先生一手推动创建的,时间大体是从1986年到1995年,大概10年时间,工作主要集中在前8年,后来杨先生的精力逐渐转向了清华大学高研中心的创建。杨先生创建理论物理研究室是为南开大学的发展尽力,完成陈省身先生的嘱托,更是为中国物理学的发展尽力。只是杨先生为人低调,不喜欢宣传,很多人都不知道他所做的这一贡献。

  理论物理研究室的创建,要从陈省身先生建南开大学数学所说起。陈先生是一位伟大的数学家,他开创了数学的一个全新领域——整体微分几何,从这个角度讲,可称为“一代宗师”。正如杨先生赋诗中所说的“欧高黎嘉陈”(即欧拉、高斯、黎曼、嘉当、陈省身)。陈先生一生参与和创立了三个数学所,第一个是国民政府时期的中央研究院数学所,那时候没有什么人负责,实际就是由陈先生一手管理。陈先生到美国后创建了第二个数学所,也就是在伯克利和辛格等地建立的美国国家数学所。退休以后,陈先生回国访问,因为他是南开大学毕业的,所以就选定南开,要在南开建一个数学所,即现在的“陈省身数学研究所”。

图5-1.jpg?x-oss-process=style/w10

(图5-1:杨振宁先生手书“千古寸心事,欧高黎嘉陈”)

  理论物理跟数学的关系非常紧密,国际上几乎所有数学研究机构都有理论物理研究室,所以陈先生从1985年开始在南开筹建数学所,就邀请杨先生在数学所内办一个理论物理研究室。起初杨先生心里不是很有底,主要有两个原因:第一个是不了解南开有没有办学条件,他需要亲自看看;第二个是担心人员,如果在南开办,有没有比较合适的人具体做事。

图5-2.jpg?x-oss-process=style/w10

(图5-2:1987年,在美国旧金山与陈省身夫妇(前排右二三)、杨振宁先生合影)

  1986年6月,杨先生和我陆续到了南开,开始正式筹建理论物理研究室。因为陈先生的特殊身份,他的事都由国家教委直接负责,南开数学所的经费也是由国家教委统一管理,南开大学代管,所以陈先生、杨先生与母国光、胡国定几位校领导商量,由我执笔给当时的国家教委主任写一份报告,申请在南开数学所成立理论物理研究室。陈先生确定的南开数学所的办学方针是“立足南开,面向全国,放眼世界”。而陈先生给数学所确定的注意事项原则上是“少开会,无计划,多做事”。当时各种各样的会特别多,陈先生觉得时间都花在各种计划、规划上了,落实起来不够,所以他要求没有必要的会不开,大家老老实实多做事情。事实上,后来的很多年,陈先生从来没要求我写过研究计划,他只看做的工作、出的成绩。关于理论物理研究室的研究方向问题,我专门请示了陈省身先生,他的回答简单干脆:“就做振宁的方向,谁不做这个方向就走好了。”

图5-3.jpg?x-oss-process=style/w10

(图5-3:1987年,与杨振宁先生在南开大学合影)

  那时杨先生大部分时间在美国,没有互联网和电子邮件,我们就经常用写信的方式讨论问题。我记得杨先生从美国寄来的打字机打出来的考夫曼纽结理论的预印本,当时还没有发表过,我看了茅塞顿开,马上找到了下手的角度。后来我才知道,杨先生研究纽结理论从70年代就已经开始了。靠着与杨先生的书信讨论,南开理论物理研究室的工作慢慢开展起来了。

图5-4.jpg?x-oss-process=style/w10

(图5-4:左起:薛进文、葛墨林、杨振宁、陈省身、顾秉林、侯自新)

  我们研究室培养出的学生,主要有以下四个特点:第一个就是爱国。我们研究室前后共招收了30名左右的学生,绝大部分后来都有国外学习进修的机会,但学习进修后绝大部分都回国了,即使个别留在了国外,后来也主动为国家做了很多事。第二个就是都特别热爱物理,喜欢钻研物理。研究室的学生都喜欢讨论甚至争论物理问题,一讨论起来可以说没大没小,完全没有服从权威的意识,争论中显示出他们对物理、对真理的热爱和渴望。第三个就是为人都比较厚道。我始终觉得,挑选学生,除了看学问,还要看为人——为人厚道,才能发展得好,走得远,而投机取巧、好钻营、急功近利的人不适合深入做科研。最后一个就是英文都不太好。研究室的学生除了一位英文好,其他都不好,这可能因为喜欢物理的学生多少都有些偏科吧。

图5-6.jpg?x-oss-process=style/w10

(图5-6:南开大学理论物理研究室部分研究生合影)

  杨先生对国际物理学发展的判断,为研究室的发展提供了很好的指导,也为学生能够站在学术前沿提供了条件。

  杨先生在研究室坚持做的两件事,我觉得对培养学生也非常重要。一件是经常邀请国外专家来南开举办学术活动,而且要求研究生参加。研究室哪个问题没解决,就把国际上哪方面最好的专家请过来讲研究背景和最新进展,学生们也积极参加讨论。这样做的效果是,往往专家刚讲完不久,学生的研究成果就出来了。另一件是把学生毕业论文答辩尽量安排在国际著名专家到南开开会期间,以此来提高学生的答辩规格,提升学生毕业论文的学术质量,为学生未来发展提供方向和启发。入学的研究生主要来自兰州大学、东北师大、湖南师大等高校。但与国际一流学者的讨论中获益极大。这是因为杨先生指示,问题不清楚,就把国际上这方面一流学者请来请教,学习。

  据统计,在理论物理研究室招收的30位左右的学生中,被评为国家杰青和长江学者的有6位,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的有3位。此外,孙昌璞当选中科院数理学部院士,薛康担任过东北师大副校长、吉林省政协副主席,苏刚担任过中国科学院大学副校长,匡乐满担任过湖南师大副校长,李有泉也做了很好的工作。虽然这些身份、头衔、荣誉本身并不很重要,但它们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研究室培养的学生在各自领域都有了一定的贡献。

图5-11.jpg?x-oss-process=style/w10

(图5-11:在陈省身先生寓所向杨先生汇报理论物理研究室工作情况)

  南开数学所理论物理研究室成立以来,杨先生一直很重视科研进展。无论多忙,他都会定期提出讨论学术和科研发展问题。

图5-12.jpg?x-oss-process=style/w10

(图5-12:1996年,杨振宁先生致信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继续为南开大学理论物理研究室争取经费支持)

(三)杨振宁先生的为人与为学

  从1977年到现在,我结识杨先生,与杨先生共事、交往已经超过40年。在不断的交往过程中,我逐步形成了一些对杨先生的认识。作为得到杨先生很多帮助和提携的晚辈,作为得到杨先生颇多点拨指导的非正式学生,我对他的认识主要集中在他做人和做物理两个方面。

图9-1.jpg?x-oss-process=style/w10

(图9-1:在石溪与杨振宁先生在办公室合影)

  杨先生的为人,凡是与他接触过、共过事的人都会由衷地竖大拇指。杨先生最让我钦佩和感动的主要是三个方面:爱国,友善、乐于助人,有原则、敢讲真话。

  杨先生不止一次和我们讲,他们那代人的经历决定了他们必然怀有一颗爱国心,捍卫祖国的尊严和荣誉,为祖国科技发展贡献力量更是自然而然的事。

  杨先生是非常重视祖国尊严的,每当海外出现反华浪潮,或者出现对祖国不利的说法、做法,他就会第一时间站出来,用实际行动捍卫祖国荣誉。

图9-2.jpg?x-oss-process=style/w10

(图9-2:在美国南加州与杨振宁先生合影)

  虽然多数人无法真正理解杨先生取得的成果,但杨-米尔斯规范场理论在物理学界的影响是非常大的。我在石溪期间遇到的很多有诺贝尔奖提名权的权威科学家都表示过,因为杨-米尔斯规范场理论要第二次提名杨先生诺贝尔物理学奖。

  事实上,杨—米尔斯规范场理论后来共启发了七个人获得诺贝尔奖,包括温伯格(Steven Weinberg)、格拉肖(Sheldon Glashow)、萨拉姆(Abdus Salam)、格罗斯、维尔切克、韦尔特曼和特霍夫特。同时,杨-米尔斯理论还推动了数学方面的发展。英国皇家学会前会长阿蒂亚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将兴趣转向规范场理论,着力研究瞬子和磁单极子的数学性质,在数学方面做出了很优秀的工作;苏联的德林菲尔德因为通过杨-巴克斯特方程引进Yangian和量子代数,获得了菲尔兹奖。此外,杨-米尔斯理论的发展对于研究基本粒子高能物理理论也起了划时代的作用。它与数学结合,尤其是与陈省身先生的整体微分几何结合,对数学界产生了很大影响。

图9-3.jpg?x-oss-process=style/w10

(图9-3:杨振宁先生致信阿蒂亚,沟通访问南开大学理论物理研究室事宜)

  为祖国科技发展做事,前面已经讲了非常多了。概括起来,就是杨先生一直积极促进中国与世界的科技交流,想方设法为中国学者创造更多机会去看世界,走向世界;同时,让世界上优秀的科学家了解高速发展的中国,愿意走进中国,与中国合作。

  杨先生物理研究的思想基础是自然界的对称性。杨先生的物理研究理念,对我的影响是非常大的。他一直强调,做研究要在物理自身发展的推动下进行,物理走到这一步,那么就非做这个不可,非这么做不可,而不是自己想当然地去做。物理发展推动着你去做就不会错,自己想当然就很容易出问题。这样的学术理念要求杨先生对物理乃至数学领域有比较全面的认识,这也造就了杨先生开阔的研究视野和深厚的研究功底,我认为这是杨先生取得成功的重要根基。

  在治学方法上,杨先生强调物理研究有一个探索过程。在治学态度上,杨先生强调“宁拙毋巧,宁朴毋华”。他常和我们说,做东西刚开始的时候不要取巧,笨一点不要紧,老老实实地弄熟了,才能谈到巧。要朴实的东西,不要表面的东西。基于这种态度,杨先生对写文章也是非常审慎的。他很推崇杜甫的诗句“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说写文章要慎重,因为文章会流传很久,要怀着热情认认真真地钻研一个问题,从中悟出一些道理来,再把它写成文章。有一次杨先生和范曾、莫言两位先生在北大进行对谈,杨先生当时就提到“真情妙悟铸文章”乃科研之真谛。在南开数学所一楼前厅,有一幅范曾先生的作品,画上是陈省身、杨振宁两位先生在讨论问题,画的左上角有题诗,最后一句就是“真情妙悟铸文章”。

图9-9.jpg?x-oss-process=style/w10

(图9-9:杨振宁先生题字“宁拙毋巧,宁朴毋华”)

(四)杨振宁先生与中国科技

  在杨先生百岁寿辰到来之际,我写这样一本书,一方面是表达对杨先生的感谢和敬意,另一方面也希望通过我个人的亲身经历和真实感受记录下杨先生对中国科技的贡献。

  杨先生对中国科技的贡献,我认为可以概括为一、二、三、多,即为中国学者建立一个国际交流基金,建立两个高水平的研究机构,担任三项重要科技奖项的评审,多次为中国科技尤其是中国物理指出发展方向。

  1979年,杨先生通过在美国华人圈和中国香港筹款,创立了中美教育交流委员会(CEEC),用于资助中国学者到美国进行学术交流。据统计,该基金共资助80多位中国学者到美国交流工作,涵盖物理、化学、数学、生物、医学、航空航天等多个领域。这些人作为“文革”后第一批到海外交流的科研人员,不仅接触到当时先进的科学技术,还将这些技术带回国,推动了中国科技的发展。他们中很多人都当选了院士,成为各领域的领军人物。

图10-2.jpg?x-oss-process=style/w10

(图10-2:杨振宁先生在南开大学参加理论物理研究室学术会议)

  这个“一”,不仅是中美教育交流委员会这一项教育交流基金,更是一座中国与世界进行科技交流的桥梁,还是一个奔波于世界各地为基金筹款、为中国宣传的疲惫的身影。

图10-3.JPG

(图10-3:在南开大学陈省身数学所向杨振宁先生汇报理论物理研究室工作)

  “二”,指杨先生在南开、清华两校创建的研究室和研究中心,是杨先生支持中国科技发展最直观最显形的成绩,但其中凝聚的心血却是无形的,是无法用数字计量的。

  90年代中期开始,香港在内地捐赠设立了三个重要的科技奖项。第一个是李嘉诚先生捐赠设立的用于奖励优秀青年学者的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第二个是何梁何利设立的用于奖励优秀科技工作者的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奖(简称“何梁奖”);第三个是査济民先生及其家族设立的用于奖励内地从事基础研究的优秀青年科研人员的求是杰出青年学者奖。

  三项科研奖励基金不约而同地邀请杨先生担任终评评审,这一方面因为杨先生在科技界的声望高,能够让大家信服,另一方面也因为杨先生工作认真细致,对评审工作一丝不苟,真正做到客观、公正。

  “三”,指杨先生担任三项重要科技奖励的评审,而他的认真、投入也让三项奖励切实发挥了作用,奖励培育出的拔尖科技人才数倍数十倍于三,这些人才对中国科技的贡献更是无法用数字统计。

  “多”,指杨先生多次为中国科技尤其是物理学发展提出正确的发展方向。这基于杨先生对世界物理发展和科技进步有比较深刻的理解和把握,这种贡献是他特有的,他人无法替代的。前文提到,1981年我从石溪回国前曾请教杨先生回国后做哪方面事情,他提出要重视自由电子激光。1984年他建议注意液晶理论的研究,1987年建议关注量子反散射方法的代数表示。1993年让南开数学所理论物理研究室每年举办一次量子力学新进展讨论会,到1996年已有超过200位专家学者参加会议,大家越来越重视,南开也就不再组织会议了。1994年建议重点发展玻色-爱因斯坦凝聚研究,后来还建议中国造软X射线波长段的自由电子激光,以研究蛋白的结构……这些建议后来被证明都是非常正确的。

  1995年,杨先生在石溪接受《科技日报》驻联合国记者刘亚东的专访时提出,世界各国都在积极准备应对下个世纪以高技术较量为核心内容的综合国力竞争,高技术是决定中国未来经济命运的关键所在。中国要想在高技术商品竞争中赶超发达国家,就迫切需要一大批科技人才特别是高层次科技人才“下海”,更加有效地参与经济建设。他认为只有经济获得发展,才能确保基础性研究、有关国家长远利益的应用研究、高技术研究以及重大科技攻关活动顺利进行;只有与经济更加紧密地结合,科学技术才能逐渐进入自我发展的良性循环轨道。这再一次体现了杨先生身在海外、心系祖国,站在世界发展的大趋势下为国家的发展献计献策。

图10-8.jpg?x-oss-process=style/w10

(图10-8:杨振宁先生与刘亚东交流)

  一座中国科技与世界交流的桥梁,两个与世界接轨的科研机构,三个选拔人才、培育人才的奖项,多次为中国科技指出方向……杨先生对中国科技的贡献看似容易概括,实则是说不尽的。时至今日,杨先生以百岁高龄仍在继续为科技事业做着贡献。

  最后,作为一名物理工作者,我斗胆简明扼要地列出对杨先生治学思想的十点体会,不一定全面,但都来自切身感受。

  第一,由物理推动去做研究,而不是凭想象;

  第二,做学问要“宁拙毋巧,宁朴毋华”;

  第三,“三P”:perception(洞察力)、persistence(坚持力)、power(强有力);

  第四,坚持深入一个领域,同时关注有生命力的有关旁支(“岗位”),时机成熟迅速转入新领域;

  第五,物理与数学要密切结合,相互促进;

  第六,21世纪的物理比过去多了微观理论和新的测量,要注意物理与其他领域的交叉融合,也许新的突破就在我们现在不注意的分支产生;

  第七,物理本无“四大力学”,它是为了教学方便而划分的,实际的物理全是结合起来的;

  第八,物理是猜测和实验的学问;

  第九,对称性支配自然,自然界的基本规律简洁而漂亮;

  第十,互作用通过规范场传递。

图10-10.JPG

(图10-10:与杨振宁先生合影)

  点击阅读原文:https://wap.peopleapp.com/article/6873234/6737783

编辑:蓝芳

微信往期推送
更多...
南开大学新增2个本科专业
校友捐资千万设卓越教学奖 10...
湖南省教育厅来访
南开大学与延边大学签署对口...
《自然•方法》发表南开人工...
功能高分子材料教育部重点实...
学校召开网络安全和信息化领...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大气与土...
南开大学-外国语学校校长论坛...
广州市南开大学校友会春茗活...
新闻热线:022-23508464 022-85358737投稿信箱:nknews@nankai.edu.cn
本网站由南开大学新闻中心设计维护 Copyright@2014 津ICP备12003308号-1
南开大学 校史网
版权声明:本网站由南开大学版权所有,如转载本网站内容,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