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南开大学 >> 媒体南开
天津日报:卓越人才的基地 ──纪念陈省身先生诞辰110周年有感
来源: 《天津日报》2021年12月3日第12版发稿时间:2021-12-06 11:57

  侯自新 

  陈省身先生一生最大的心愿是把中国建设成为科学强国、数学强国。科技强大要靠人才。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由于“文革”等历史原因,那时我国与世界科技界隔离多年,打开国门时才意识到差距巨大。小平同志等中央领导高瞻远瞩下决心送大量人员出国深造,以期尽快缩小这个差距,于是开始出现出国留学潮。就在那个时候,陈省身先生以其深邃的目光开始思考如何立足国内培养高层次人才。先生始终认为人才主要靠自己去培养,始终坚信中国有能力自己去培养高端人才。那时他先后办了两件大事:创办南开数学研究所(2005年更名为陈省身数学研究所)和开办数学试点班。

  按照小平同志关于引进国外高端人才的讲话精神,经中央引智领导小组批准,时任教育部部长何东昌亲自聘任陈省身先生为南开数学研究所首任所长,1985年该所正式成立,办所方针是“立足南开 面向全国 放眼世界”。它借鉴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的模式,实行开放办所,面向全国举办“学术年”活动。先生从国情出发设计“学术年”活动:每个学术年选择一至两个学术领域为主题,参加对象是来自全国高校和研究所这些领域的研究生和青年教师。前半年邀请国内这些领域的高水平教授系统讲授必要的基础理论和与前沿相关的预备知识,后半年主要邀请国际上活跃在前沿的著名教授开办讲座,介绍和讲解相关领域当前研究的主流和前沿课题。通过这种方式使得参加学习的研究生和青年教师能够尽快进入主流,接触前沿,从而有效地缩小差距。

  “学术年”活动打破学校界限,有效地利用了当时国内仅有的少量优质资源,高效地利用了国外的优质资源,达到了尽快缩小差距的目的。在全国高校和科学院相关研究所的大力支持下,“学术年”活动持续了11年,覆盖了绝大部分数学领域,全国两千多名研究生和青年教师受益。他们中的大多数成为各个高校学术骨干,至今依然活跃在教学科研第一线。这是我国数学界在改革开放初期的一大壮举,为我国在21世纪初进入数学大国行列奠定了坚实基础,也是为立足国内培养高层次人才进行的一次有效探索。

  在南开开办数学试点班是先生推行教育教学改革,立足国内培养高层次人才的又一大举措。1985年南开数学所成立之后,先生就马不停蹄地着手筹备开办本科生的数学试点班。他认为:培养尖子生要从本科教育抓起,高水平的本科教育才能保证尖子生不断涌现出来。经教育部批准,南开大学数学系于1986年开始开办数学试点班。学生由当年全国数学联赛的优胜者中选拔,每届30人左右。最初几年基础课教师由先生亲自在国内外遴选聘任,安排校内老师辅导,逐步过渡到校内教师为主。先生还率先垂范,亲自上阵,为本科生讲授微分几何课程,并使用他自己编写的讲义。为了指导学生过好大学生活,还特别安排顾沛老师担任试点班的班导师,一干就是十年!先生还亲自与试点班的学生们见面座谈,鼓励他们奋发向上。

  试点班先后开办了三十期(后来由于情况发生变化,在招生方式等方面都有调整),培养了一批高端人才,涌现出多名长江学者、杰青基金获得者,有些人成为所在领域的领军人物。与此同时,教师队伍也成长起来,试点班教学团队先后获得国家教学成果一等奖、天津市劳动模范集体等奖励。顾沛教授获得首届国家教学名师奖,多人获得天津市教学名师奖。以试点班教学讲义为基础形成的数学基础课系列教材在科学出版社出版,获得广泛好评。

  为了把南开数学所建设成为高水平的国际一流的研究所、高端人才的培养基地,经过初创阶段到了上世纪90年代中期,先生把工作重点转到培养、引进高端人才来所任教上来。先生以其独到的眼光和特有的人格魅力先后引进葛墨林、龙以明、张伟平、陈永川、方复全、扶磊、白承铭等一批优秀学者来所任职。这个所每年举办大量国内外学术交流活动,在宽松、融洽的学术环境中,这批人迅速成长起来,这个所也随之声名鹊起。

  进入21世纪,南开数学所进入收获期。2002年,龙以明、张伟平应国际数学联盟邀请在国际数学家大会上作45分钟报告,这标志着他们的研究成果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之后他们分别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特别是,从2003年到2017年,葛墨林(2003),龙以明、张伟平(2007),陈永川(2011)和方复全(2017)先后当选中科院院士。葛墨林培养的博士孙昌璞也于2009年当选中科院院士。一个只有十几个固定编制研究人员的小小研究所,在短短十几年时间内能有六位师生当选中科院院士,不能不说是个奇迹!

  陈省身先生以南开为基地,立足国内培养高层次人才的探索取得良好的效果不是偶然的,有其深刻的原因。我个人认为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

  一是办所坚持高水平,引人坚持高标准。先生组织学术活动始终坚持高水平,邀请的主讲人都是所在领域活跃在前沿的领军人物,很多人还是大师级的。活动本身又经过精心策划,“学术年”活动有主讲,也有辅导,力求效果最大化。本所固定编制研究人员少而精。建所时只有四位,引进人才坚持高标准,既看已有成果,又看发展潜力,多以年轻人为主。张伟平、陈永川等来所时只有30岁,十几年后他们就当选为院士。

  二是形成一个良好的学术环境。建所伊始,先生就下大力气营造优良的学术环境。他根据基础研究的特点和发展规律提出“无计划 少开会”,鼓励科研人员自由探索,减少行政干预,不搞形式主义。针对当时青年教学科研人员工资待遇低的现实,他和杨振宁先生一起,提议香港求是基金会设立求是青年科学家奖,给予内地优秀青年科学家和教师用于研究和生活补贴,使得他们可以心无旁骛地投入教学科研中去。经过多年努力,南开数学所逐步形成了宽松、自由、融洽、和谐的学术氛围,年轻人可以像先生期待的那样,能够“愉快地潜心工作”,物质条件也逐步得到改善。这一切为在所和来所(访问)学习工作的青年师生的成长提供了极为有利的条件。

  陈省身先生当年所做的这些探索至今仍有很强的现实意义。近二十多年来,通过“211”工程、“985”工程和“双一流”建设,我国高校培养高层次人才能力有了巨大的提高。近些年来我国高校、科研机构培养的博士当选两院院士已不再是少数就是一个实证。但是从整体上看,以我为主培养高端特别是顶尖人才的能力与主要西方国家相比依然有相当大的差距。“双一流”建设还要付出巨大的努力!

  世界一流大学的一个重要特征是顶尖人才的聚集。聚集顶尖人才需要有优良的学术环境和必要的物质条件,反过来顶尖人才的聚集会进一步提高吸引力,形成良性循环。当今我们的物质条件与二三十年前比完全不可同日而语,无论是硬件条件,还是可提供的薪酬水平都有较强的吸引力,关键是软环境建设!软环境建设非一日之功,需要长期积淀。经过多年的努力,我们在软环境建设方面也有了明显的进步。近几年来国际顶尖人才来我国高校、研究机构全职任教、任职人数稳步增加。清华大学连续两年有正值当年的菲尔兹奖获得者全职加盟,展现了良好的势头。真诚希望我们的校长、院长和学术带头人都像陈省身先生那样,下大功夫营造优良的学术环境,敞开胸怀广揽国内外俊才,使我们的顶尖人才集聚度得以迅速提高,早日实现“双一流”建设的目标,把我国建设成为科技强国。

  (作者系南开大学原校长,数学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

      http://epaper.tianjinwe.com/tjrb/html/2021-12/03/content_162_5386605.htm

编辑:郝静秋

微信往期推送
更多...
校友捐资千万设卓越教学奖 10...
南开大学与延边大学签署对口...
《自然•方法》发表南开人工...
功能高分子材料教育部重点实...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大气与土...
南开大学-外国语学校校长论坛...
南开大学两项目入选全国学联...
名列前茅!我校教育部哲学社...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农业面源...
南开学子作品获评“最佳模拟...
新闻热线:022-23508464 022-85358737投稿信箱:nknews@nankai.edu.cn
本网站由南开大学新闻中心设计维护 Copyright@2014 津ICP备12003308号-1
南开大学 校史网
版权声明:本网站由南开大学版权所有,如转载本网站内容,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