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张洁
今年是数学大师陈省身先生诞辰110周年。作为系列纪念活动之一,由华东师范大学数学话剧团队编排的话剧《几何人生II──大师陈省身》走进南开大学。在中秋节假期间,该剧在南开大学演出,即便阴雨连绵,也不影响观众冒雨前来。其中有不少年轻学子,带着对数学的好奇与向往来到现场。
该剧展现了陈省身先生求学南开、奋楫数学海洋、誉满世界、回到中国,为把我国建成数学强国而不懈奋斗的光辉历程,演绎了陈省身先生爱国奋斗、科研育人的“几何人生”。指导教师刘攀表示,创作这部话剧,旨在致敬数学大师陈省身先生,传播数学文化,以话剧的形式“把数学的种子种在孩子们的心中”,盼望陈省身先生的“数学强国梦”早日成真。近日,该剧主演及指导老师接受了记者的采访,讲述数学话剧背后的故事。
陈省身:帮助中国人树立起科学的自信心
陈省身先生是20世纪最伟大的几何学家之一,被誉为“整体微分几何之父”。早在20世纪40年代,陈省身结合微分几何与拓扑学的方法,完成了两项划时代的工作:高斯—博内—陈定理的内蕴证明和埃尔米特流形(Hermitian manifolds)的示性类理论,为大范围微分几何提供了不可缺少的工具。
现如今,这些概念和工具,成为整个现代数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纪念陈省身的卓越贡献,国际数学联盟(IMU)于2009年6月还特别设立了一个数学大奖──“陈省身奖(Chern Medal)”作为国际数学界最高级别的终身成就奖。
陈省身先生1930年毕业于南开大学,后赴美任教。回国后担任南开大学数学研究所所长,后该所更名为南开大学陈省身数学研究所。陈省身先生曾深情地说:“我最美好的年华是在南开度过的。”
在陈省身先生的身后,为世人留下了两座十分宏伟的“数学城堡”,一座是南开大学陈省身数学研究所,另一座是大洋彼岸美国国家数学研究所的主楼“陈省身楼”。东西方的这两座大楼相互辉映,推动着陈省身毕生钟爱的数学事业。
此次,华东师范大学数学话剧团队受南开大学陈省身数学研究所邀请,为师生们带来了话剧《几何人生II──大师陈省身》。话剧围绕着“世界数学的大师”和“中国数学的泰斗”两条主线展开。作为“世界数学的大师”,陈省身先生有超越国界的宽广视域;作为“中国数学的泰斗”,他则以自己的拳拳之心引领中国数学走向世界。
李昱珩和张亚格是华东师范大学两名大二的学生,他们在剧中分别饰演的“乐之影”和“青瑶”是两名十分仰慕陈省身先生的大学生,陈先生内心炽热的中国情令他们十分感动。李昱珩说:“陈省身先生只上过一天小学,1924年15岁的他在扶轮中学的校刊上发表小诗《纸鸢》,诗中就表示不愿做受人摆布的纸鸢(风筝),愿为翱翔天空的雄鹰,道出了他的胸怀大志。”张亚格说:“他在战争烽火燃起的1937年投入抗日战争的洪流,加入西南联大,培养了许多优秀的学生。其中包括严志达、王宪钟、吴光磊、王浩、钟开莱等,他们后来成为著名的数学家。1945年,当他名满普林斯顿的时候,又回国在上海兴办中央研究院数学研究所,从这里走出的吴文俊先生、曹锡华先生等都在这成一代数学名家。”在美国,他领导了美国几何学的复兴,同时也用自己的行动,证明了中国人的数学能力,做出了世界一流的工作。
“我的微薄贡献是尽力帮助中国人树立起科学的自信心。”陈省身先生曾如是说。一旦中国需要他,他又义无反顾地回到这片生养他的土地。在他遨游数学王国,誉满天下之后,将自己的后半生献给中国数学的未来……
华东师范大学大四学生殷语辰因饰演陈省身先生感到十分荣幸,他也深深被老一辈数学家的爱国精神所感动,“他们是为国家数学事业做出重要贡献的人,即便是在战火纷飞的年代,在国家数学基础非常薄弱的时候,他们努力为数学事业奋斗,我们后辈要去追随他们的步伐,去把我们中国的数学带到一个新的高度,希望能给大家一些启发和触动。”
杨振宁先生曾写过这样一首诗来赞美几何学和陈省身先生:“天衣岂无缝,匠心剪接成。浑然归一体,广邃妙绝伦。造化爱几何,四力纤维能。千古存心事,欧高黎嘉陈。”其诗中“千古存心事,欧高黎嘉陈”说的是,陈省身被誉为继欧几里得、高斯、黎曼、E·嘉当之后又一里程碑式的人物。
华东师范大学研究生邵昊在剧中饰演物理学家杨振宁先生,剧中有一幕杨振宁先生与陈省身先生分享他的新发现,他们分享喜悦的那份情谊深深地感动了邵昊,“真正做研究的人,他们的快乐其实很简单、很单纯,只要有一点成功、一点突破,自己心里就能得到很大的满足。”
在陈省身先生身上,踏足现代数学殿堂的开拓进取精神和他心中炽热的中国情,两者交相辉映。既要实现在学术上高山望远,更要把其毕生所学全部奉献给中国,这是陈先生一生的真实写照。
数学话剧:感悟数学科学世界的美
数学话剧的创作与实践,是数学普及和数学文化传播的一个全新的模式。经由数学话剧生动的具象演绎,可以让观众比较轻松地获得相关的数学和人文知识,感悟数学科学世界的美,提高自身的科学与人文修养。
在《几何人生II──大师陈省身》中,有两个以PPT形式表现的数学科学故事:高斯—博内—陈定理的内蕴证明和杨—米尔斯理论,它们都是数理科学研究中的重要里程碑,具有超越世纪的影响力。在“让我们从三角形内角和定理谈起”这一幕演出中,涉及的科学故事主题是高斯—博内—陈定理的内蕴证明。话剧故事从经典的三角形内角和定理说起,通过两个人物──陈省身和他思想的化身之间的对话,讲述了这个数学故事的简约历程。
导演兼演员李艳是一名数学教育专业研究生,谈及数学话剧,她介绍说,“大家很少在舞台上看到公式定理证明过程,区别于其他话剧形式,我们的话剧会有PPT。数学话剧里包含了许多的公式演算和图形的变换,所以不能像一般话剧全靠舞美来支撑。观众会觉得数学话剧这种形式很新颖,没有想到数学和话剧能结合起来,我们每年都会推出新的数学话剧。”
指导老师刘攀介绍,数学话剧可以看作是教育戏剧的一种非常独特的形式,旨在通过数学文化与话剧艺术的融合,把数学史的发展历程和数学家的传奇故事,以话剧直观和生动的形式展现给学生,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让更多人了解数学、喜爱数学,并感悟其中蕴藏的理性精神。怀揣这样美好的愿望,话剧团队踏入了一条少有人走的路。据现有资料表明,这“一系列主题的数学话剧”,目前在国内外独此一家。
刘攀介绍,华东师大数学科学学院数学话剧青年团队自2012年创建以来,充分发挥了大学生的青春力量,创作排演《无以复伽》《物竞天哲》《大哉言数》《让我们从几何原本谈起》等10余部数学话剧。
另外,主题话剧《数学中国》系列也正在推出,这个系列致力于以数学话剧的形式来传播和弘扬中国数学文化。2017年的话剧《几何人生──大师陈省身》是这一主题的开篇之作,此后推出的同一主题数学话剧还有《几何人生II》、《神奇的符号》(2018)、《数学中国》(2019)和《素数的故事》(2020)。刘攀说:“后3部作品都是由我们的数学话剧团队(同学们)指导一些中小学生完成的,演出效果还不错。”
2020年《费马大定理》话剧团队首次采用了网络直播的方式,最终收获了7万多的播放量。预期之外的数学话剧影响力让刘攀老师印象颇为深刻,他说:“这为话剧团队期待中的数学话剧和文化传播之旅打开了一扇崭新的大门。”
数学文化传播:
让大众由衷地亲近数学、欣赏数学
陈省身先生在最后的岁月,还热心于数学文化传播与科普工作。他曾设计过一个2004年数学挂历,名曰“数学之美”,每月都标明一些生动而有趣的数学事件。“我们的希望是在21世纪看见中国成为数学大国!”陈省身先生曾如是说。
《几何人生II──大师陈省身》这部话剧如同一座数学桥,连接着古代中国数学的辉煌和现代中国数学之崛起。话剧在呈现先生的精彩数学人生故事的同时,也融合有古代中国数学的一些相关的知识画片。
刘攀介绍,中华民族有着灿烂的文明,中国古代数学亦无比的辉煌。在14世纪—20世纪初的这600年间,由于种种原因,中国的数学落后于西方。于是在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有一批有志青年为了中华民族数学科学的伟大复兴,迈出了追赶西方数学的有力步伐。这其中就有这部话剧中提到的姜立夫、杨武之、江泽涵等诸多先生,他们都是中国现代数学事业的开拓者和奠基人。
对话剧团队来说,数学话剧不单是一种非常独特的数学文化实践教育的模式,也是一种很新颖的数学科普教育和文化传播的模式。近年来,话剧团队以“数学文化传播”这门通识课程为抓手,结合线下线上,开辟第二课堂。另外,志愿者团队前往江西、重庆等地,指导当地中小学生排演数学话剧来促进文化传播与数学实践教育。自2012年推出第一部原创数学话剧《无以复伽》以来,每年都会吸纳和培养新成员加入这一趟数学文化活动之旅。
向浩林,华东师范大学一名大四的学生,他是这部剧的导演兼演员,他说:“每次出场后,会看到台下有非常多的小朋友,他们很多是爸爸妈妈带过来的,也有自己主动报名来看话剧的。希望这部剧能对小朋友们有所启发。”
徐佳轶是华东师范大学基础数学专业的在读博士,剧中他饰演老年陈省身。他讲了这样一个小故事:“排练的时候舞台上的茶几4个脚站不稳,我说,转90度之内一定能够把它转平。为什么会这样?用连续函数介质定理可以来证明。其实数学很神奇,在生活中无处不在。” 他希望通过数学话剧这种创新的形式让大家感受到,数学并不是枯燥乏味的,“一位教授曾说,如果我做不到引起大家对数学的兴趣,那至少打消一点你们对数学的‘仇恨’,那也是好的。”
刘攀说:“21世纪的中国会是数学大国,或可以出现最为出色的科普教育的内容。21世纪数学大国的由在,不单单是涌现出‘越来越多的数学科学大师’,还意味着一种浓郁厚重的科普教育和文化传播氛围──让大众们由衷地亲近数学、欣赏数学。”
今天,21世纪的中国已成为一个数学大国,正在走向数学强国,这其中闪烁着许多前辈数学家的身影。这部数学话剧期待以“陈省身先生的几何人生”为主线,告诉大学生和中学生们诸多前辈数学家的点滴故事。刘攀说:“在向陈省身、华罗庚等诸多前辈数学家致敬和感恩的同时,也感恩于我们这个时代。希望这部话剧如同一座数学桥,可以赋予青年学子智慧与人生的启迪。希望能在他们心中埋下一粒种子,希望更多的年轻后来者怀有传承和弘扬先生的精神──科学工匠精神的使命感,漫步于‘21世纪,数学中国’的行列!”
http://epaper.tianjinwe.com/tjrb/html/2021-09/28/content_160_5086419.ht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