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奠宙 王善平
终于选择了数学
其实,中国人做实验是很行的。早年的物理学家,如吴有训、赵忠尧、吴健雄;稍后的丁肇中、朱棣文、崔琦等,都是做实验物理的名家。中国科学家在美国最早站住脚跟的是工程界人士,他们都是能够动手解决问题的学者。
陈省身善于动脑而不善动手,大概是先天的。这里还有一个佐证。1929年考入南开大学的女生陈公式,后来回忆说:“有一次男生在操场上练习开步走,我们女生在一旁观看。我发现,队伍中一个十六七岁的男生和同队人的脚步总不合拍。当他自己发现时,就倒一下左右脚。一圈走下来,时时倒脚,我看了十分可笑。旁边的同学告诉我:别看他不会开步走,他小小年纪已经是数学系三年级的高才生,他叫陈省身。”陈公式后来成为吴大任的夫人,也是陈省身的终身朋友。
刚进入南开,陈省身就决定放弃学习化学,这是一个影响终身的决定。首先,以化学为主课的化学系和生物系是不能进了。即使进物理系,也得要化学成绩。在理学院四个系中,只有数学系可进。陈省身说:“我的读数学系的路线,实在是早就确定的。比之多才多艺的人,我的选择问题比较简单,一生受益不浅。”一位台北的记者问陈省身为什么选读数学,他说:“我中英文都不好,又不会做实验,就只好做数学了。”
其实,陈省身的语言能力相当强。在南开大学,段茂澜先生教法文和德文,陈省身都获得优良的成绩,达到能读原版数学书的程度。应该说,这为他后来到德国、法国学习打下了一定的外语基础。当然,陈省身在体育、音乐等动手类的科目上则不在行。他晚年曾说,我一向不迷恋体育运动,听音乐则发现只是浪费时间。从小看到老,这大概是不错的。
陈省身终于选择了他所钟爱的数学。他是幸运的,中国数学也是幸运的。在20世纪20年代,一般望子成龙的父母,总是要孩子学法律、学工程;留给孩子自由选择的空间很小。时至今日,父母替孩子“填志愿”的事情依然司空见惯。如何发掘一个人的潜质和兴趣,给学生自由选择的权利,仍然是今天教育的一项迫切任务。陈省身选择数学的过程,会给人们留下长久的思考。
陈省身在南开一年级的学生生活,学业很轻松,闲时看小说杂书,总体上比较散漫舒服。1927年,16岁的陈省身对读书生活的态度有很大转变。这一年姜立夫从厦门大学讲学回到南开数学系。陈省身修读姜立夫开设的“高等微积分”,感到有无穷的乐趣。
南开大学出版社
报纸电子版链接:http://epaper.tianjinwe.com/tjrb/html/2021-08/05/content_162_4846833.htm
|